中国经济史学者尤其强调史料(包括古近现代的史料),他们其中有一部分学者相当赞同傅斯年先生“史学本是史料学”的说法,如复旦叶世昌先生强调史料的重要性,再如吴承明先生说过“谁占有越多的史料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史料,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不能主观臆断。
学好经济史强调的是经济学理论和史学功底的结合。赵德馨先生说过经济史学家的任务是将经济史实上升为理论,经济学家的任务是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是经济史学家的任务,因为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首先必然是对经济史实是熟悉的。熊彼特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这句都知道,呵呵。
西方经济史学家做研究的时候,参考的资料很多的都是二手的,这点跟中国学者不一样。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史学者很大部分是利用经济史料把历史存在的史实阐述出来,而西方经济史学者的著作中开篇往往就能体现出一种理论的支撑,大有史料为自己的理论服务的感觉。西方学者著作中体现更多的思辨,所以有很多优秀的著作一出版就引起很大的争论。
最新一期的《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卷有一篇不错的文章,可以找来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