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是教授或副教授,现在却不得不以讲师或助教的身份授课;年龄尚轻资历尚浅者,却当上了教授或副教授。今年初以来,吉林大学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低聘、未聘、缓聘、解聘了186名教授或副教授,其中包括12名博士生导师;越级聘任了6名年轻教师。 此举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巨大反响,围绕教授“下岗”的议论风生水起。
改革从“面子”开刀
一些学生戏称教授被低聘、解聘是“下岗”。在吉大校园网站上,学生们议论得最多的是“教授也不好混了”。这次改革的震撼效应也正在于此。
知识分子最看重的是什么?无疑是“面子”二字。此次改革恰恰从这个最敏感的问题入手。
2004年底,吉林大学出台了《2004年定编设岗及聘任工作实施方案》。同以往职称评定的标准有很大不同,这个聘任方案打破了各级教师职称只能上、不能下的“习惯”,规定凡是在科研或教学上达不到标准,不能认真履行本岗位职责的教师,一律按能达到的相应标准低聘;对于长期脱岗以及不履行本岗位职责的教师,不聘、缓聘或解聘。对于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不用考虑工作和任职年限,实行越级聘任。
今年1月,改革正式启动,对全校4187名教师实行了聘任。越级聘任了6名年轻教师为教授、副教授;未聘、缓聘、解聘了272名教师,其中教授或副教授186名,占原有高级职称人数近十分之一。近日,学校下发文件,决定在改革中被低聘的博士生导师于2006年停止招收博士生。据悉,停止部分被低聘的教授和副教授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文件也即将于近日出台。
“改革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今年30岁的吴金辉原是物理学院的一名讲师,此次他被越级聘任到了教授岗位,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之一。谈到这次改革,吴金辉用“没想到”来形容,并称改革的积极作用已经在他和同事中显现。
吴金辉说:“改革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使大家意识到不思进取,靠吃老本混日子是行不通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努力。”吴金辉从明年起将可以自己带研究生了。他说,自己奋斗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危机感也增强了,“这也是检验自己的机会,如果干不好,在下一次的聘任中,我也会被‘拿下’。”
一些教师说,过去能干不能干、干好干坏都一样,现在则不同了。很多教师已经明显表现出了向前追赶的劲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冬林认为,改革最震撼人心的是学校真正打破了职称终身制,一大批不符合标准的教授和副教授真的被低聘或解聘了,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事情。
改革方案实施近半年来,校园里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教师谈论业余时间在外兼职的人少了,大家一起探讨业务的氛围浓了。吉林大学副校长王胜今举例说:“往年全校每年向国家申报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在100项左右,改革后,全校2005年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达到了179项。这说明,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上来了,紧迫感和压力也增强了。”
“面子”被撕下以后
当了多年教授或副教授,如今却要以讲师或助教的身份面对学生。改革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一些被低聘失去“面子”的教师中引起巨大的心理震荡。
一些被低聘教师对记者说,被低聘非常影响心情,他们在乎的不是少收入了几个钱,而是丢了名誉。尤其是刚被低聘下来时,简直不知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同事和学生。
然而,这枚“重磅炸弹”在校内并没引起“地震”。调查显示,全校90%以上的教师对改革表示认同。聘任结果公示后,找到学校领导反映意见的教师仅30人左右,这些人大多没有对聘任过程提出异议,只是请求学校能否给予照顾。
多数被低聘的教授和副教授从中看到的则是自己的差距。他们给自己规定了两年左右的期限,希望通过努力,争取两年后回到原来的职称。有的在忙着跑课题,有的在忙着写论文。一个被低聘的老师私下说自己现在是“缺啥补啥”。
长春大学的一些教师说,吉大改革给高校教师发出了预警信号,作为省属高等院校老师,他们也开始有了危机感。
关于改革“导向性”的争议
吉大职称聘任改革方案规定,应聘相应岗位的教师必须符合岗位要求的一些基本条件,各中层单位可以在学校规定的基本条件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聘任标准。学校规定,竞聘教授应在2000年至2004年内至少有10篇论文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有2篇必须是第一作者,有2篇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作为强势学科的化学院,则规定教授一职的论文数量可为6篇,但必须都是第一作者、通讯联系人或教师第一作者,且论文必须都被国际权威检索刊物《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
这一规定在一些教师中引起了关于“导向性”的争论。持不同看法的教师认为,这个标准的制定重科研轻教学。有教师举数学科学学院一位在教学方面非常出色的教授因论文数量不够而被低聘为例,“这位老师我们都知道,他在教学方面获得的各种奖励证书很多,但在聘任时却都不管用。”他们认为,学校在聘任中科研有硬指标,教学却是软指标。有可能导致教师把工作重心由教学转向科研,不利于教学。
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吉林大学是迄今全国办学规模最大的高校。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勇兵说,吉大的改革突破了很多限制,必定会在全国高校中产生深远影响。
谈到这次改革的最终目的,副校长王胜今说,就是力图通过进一步规范编制管理、强化岗位设置、完善聘任机制,打破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教师职务终身制,逐步建立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初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
他说,教师队伍的改革一直是我国高校改革的难点之一。在职称评定方面,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竞争和约束机制,部分人认为教授是奋斗的终点,在评上教授前一直很努力,科研和教学成果不断,但评上高级职称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和各种待遇的提高,开始“享受人生”,靠吃老本混日子。更有甚者,整日在外讲课赚钱,长期不到本校教学一线执教。这对于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这一问题导致的另一个严重的后果,是我国高校的发展和教师的精神面貌不理想。
他承认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说:“改革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的证明。”(完)
好好好。惊呼,若把中国的教师队伍中不合格的清理出去,那么中国有救了!
我儿子就读的学校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市的一级学校,可是他们的老师有50是初中毕业的,而且都在行政领导的岗位上,学校的成绩都是民办教师在捞,对比之下,公办与民办教师的工资刚好相差一倍,每一次升级我都要托人把我儿子调到民办教师带的班级,很麻烦。为什么?因为公办教师没有危机感,是老大,没人动得了他,教书没动力,钻研不勤奋,水平差,但是这种情况不是一年两年了,二十几年的改革最失败的地方是教育系统的改革,现在终于看到了一点曙光。
在下就读于吉林大学,教我们微积分的最好最好的教授在这学期被降为副教授,同学们都很为他不平,因为他的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可能再在学术上有什么研究,他是吉大十大名师,上他的课的人即使不喜欢微积分也能学会欣赏.唉,可怜的老头子,听同学说刚降为副教授那会看他的表情都是很低落的.
在下就读于吉林大学,教我们微积分的最好最好的教授在这学期被降为副教授,同学们都很为他不平,因为他的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可能再在学术上有什么研究,他是吉大十大名师,上他的课的人即使不喜欢微积分也能学会欣赏.唉,可怜的老头子,听同学说刚降为副教授那会看他的表情都是很低落的.

好像说教学只是大学老师的副业,可别忘了,教授门,你们为了你个人,可能会误我我们千万学生啊!
多数被低聘的教授和副教授从中看到的则是自己的差距。他们给自己规定了两年左右的期限,希望通过努力,争取两年后回到原来的职称。有的在忙着跑课题,有的在忙着写论文。一个被低聘的老师私下说自己现在是“缺啥补啥”。
1。我觉得一些比较偏重科研能力的教授就算上课会无聊一点,但能说没科研能力的教师就都会上课吗?
Asumption: 用老师受欢迎程度表示他的上课水平:某种程度上受欢迎程度越高反映出学生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越多。并且,同一个人,随着他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不应该会下降,至少是持平。
这样一个关系:在现在的条件下,科研能力强的老师中有a%上课受学生欢迎,科研能力较弱的老师中有b%上课受学生欢迎。在没有统计数据时,我们是无法衡量a和b的大小的,大家觉得呢?
我个人反而觉得科研能力强的老师更有可能更有学识、更有开拓精神,更值得学习。
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打击原来b%中的一部分好老师,但也打击了(1-b)%的不好的老师,当然,我个人觉得b<50的!
以上都是假设而已,呵呵。不过据说哈佛一个诺奖得主一次走进教室,连忙说:“对不起,我走错了。”他怎么都不能接受自己的课上只来了稀稀拉拉四五个人……但是我认为一个学校养这样的人,给他教授的职称是合理的,因为“教授”本身就是根据学术水平评定的(那些现在混日子的教授原来也是因为学术上有成就才有可能(也有资历的成分,但没有学术成果是万万不行的)才评为教授的),所以只要他学术水平购高,就配得上“教授”的职称!而且,更进一步,即使他对学校的教学没有直接贡献,但由于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成就,在众多老师的交流、互相学习过程中也能提升整个学校的学术水平,这也就会提高原来教得好但学术水平不够高的老师的学术水平,这当然对教学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当然没有理由相信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他上课水平的下降——于是这些不会教书的高水平学者还是会对学校教学水平有帮助的!
2。关于“有的忙着跑课题,有的忙着写论文,浮躁的心态暴露无遗!有谁忙着关心学生,切实提高教学水平?这样的改革,学生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
但是请看原文中:过去“但评上高级职称后,随着社会事务的增多和各种待遇的提高,开始“享受人生”,靠吃老本混日子。更有甚者,整日在外讲课赚钱,长期不到本校教学一线执教。” 和“校园里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教师谈论业余时间在外兼职的人少了,大家一起探讨业务的氛围浓了。”
我想说明的是,本来这些人就没关心学生,更多的是在外兼职或者浪费自己的青春(指懒得去谋副业,靠职称就可过活的),相反科研反而可能拉进他们与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当然,更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关不关心学生与他们是不是花很多时间搞科研关系不明显,不是靠加不加强对老师的科研要求就能解决的——应该用其他的手段解决那个问题(指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目前不太明显),比方说在本科阶段就设导师啊,定期由学校出面主持导师与学生交流等等。
当然,另一种观点是,管教学的老师只管上好课,都大学生了还要老师关心?嗬嗬,我们可以学学美国设career director之类的就好了。
回楼上:
1。p(有科研能力|有科研项目)>>p(有科研能力|没有科研项目)
2。除了用科研项目我们还能用什么衡量科研能力?难道由教授自己陈述?
3。教授本来就是学术水平上的职称,讲课水平高还是可以获得诸如“全国优秀教师”、“XX省师德标兵”等等光荣称号的,只不过数量相当之少——我觉得老师上课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与他/她的表达能力、自信程度等等与学问没有太直接联系的因素影响,与天赋很有关系,而且不好衡量——比方说怎么在这个上面对老师实行差别待遇?很难!
以下仅是根据楼主帖子情况的个人体会,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看到这么多人回帖,大都是支持吉大改革的。我不否认大学需要改革,但我想要说的是,大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改革。我不知道回帖者都是从事什么行业的,是否对大学的现状有一个了解。本人是某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一所大学能否办好,大体可归于三方面:体制、人员、管理。从体制角度看,就目前我国教育制度下,各学校的改革还触动不到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因此从学校角度看对于体制的弊端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想重点说一下人员和管理的原因。
1、从人员角度看,我认为每个学校都有一批学术水平较高、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关键是怎样将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本人所在学校只是普通的一所省属高校,但论个人能力而言,许多教师的水平并不在重点院校之下。而且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许多教师在我校并不能发挥他的潜力,但一旦离开这里,却很快在其他学校成为学术骨干。自2000年以来,我校流失到其他院校(多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学术骨干在30人以上,而且绝大多数成为该校的博士生导师甚至是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一些在我校甚至不是博士生导师)。这是为什么?
2、从管理上看,现在的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太多了。学校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由于改变不了外部环境,因此各学校的改革只能从改变自己的小环境入手了。现在一般大学里教职工总数大约有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人员及专职教师。大家应该不难理解的是,随着这几年我国高校的快速扩招,大学专职教师十分缺乏;而同时行政、教辅及后勤人员却人满为患。一般大学里面的专职教师数量不会超过一半。
我个人的体会,在学校中,各个阶层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序应当是这样的:
校领导——各级处室院长——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专职教师(教辅人员)
有人可能会笑,一般认为大学教师的地位很高啊,怎么会这样?可事实就是这样,至少在我们学校是如此。(大概也就教辅人员的地位与教师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教辅人员也有优点,比较自由,改革一般都改不到他们啊。)教师没有权力呀,其他各个部门都有实权啊,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可能对教师指手划脚!(我校就曾出现过一教师由于提前下课一分钟受到全校通报批评的事情,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行政人员的话,大概每个行政人员都被通报过无数遍了。)
那么,我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改革总是要从教师先改?
现在的大学赋予了教师太多的责任。教学需要教师去做;科研成果需要教师去做;申报硕士博士点需要教师去做……。教学水平差,是教师不认真;没有科研成果,是教师不努力;申报博硕士点不成功,是教师科研能力低……。可是与之同时,教师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1)地位。教师的地位大家都明白,说起来好听,但实际地位很低下。学校内部的情况前已述及,社会上对教师的看法更不用说了。现在个人感觉只有自己的学生对老师还尊重些,其他人员谁拿你当棵葱。
(2)待遇。至少在我校,专职教师的收入是最低的。后勤人员自不必说,自打开始高校后勤改革后,各个学校都成立了后勤集团,富得流油。一个没上过几年学的小职员的收入就比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教师收入还多。在我校津贴分配制度改革中,行政、教辅人员每月均有固定津贴,但教师没有固定津贴,只有通过多讲课才能得到津贴,而课时费又极其低。如果以专职教授与行政部门的处长作对比,教授每周要上到20节课以上才能达到正处的津贴水平。而且行政人员可以兼课,也能得到课时津贴。每周20节课?是个什么概念?
而且教师没有财权物权,这些都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而各级领导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的政绩服务,大量资金就这样被消耗浪费掉了。
教师无可否认的是大学发展前进的主要力量,但现在的大学对待教师是太苛刻了。大学在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并没有给教师以相应的支持。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的改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我还是要问:改革为什么要先从教师开始?每年大量的资金都被行政人员浪费掉了,为什么不先从行政人员开始改革?改革首先从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师开始,这是不公平的。
单就目前新闻报道的情况看,吉林大学的改革对教师是不公平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严重失衡。新闻报道中说“全校90%以上的教师对改革表示认同”,我是不会相信的。我相信这样的改革是不会得人心的。
说得很多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我还是有很多话要说,留待以后再说吧。
以下是期刊网上一篇关于大学的文章。CAJ格式的,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状况的真实写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4 0:41:35编辑过]
13楼zuer所言甚是,那篇文章我看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不过:
首先,我们现在改革,虽然也许“并没有触及中国教育的本质”,但改革改革,总是由浅入深,大家对这个总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们现在有的学校率先改革,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总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能为以后的改革道路提供一些经验教训的,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嘛!
其次,针对13楼所言之不做实事的行政人员有实权、待遇好,真正为学校做贡献的人没权力、待遇差,我是这样理解的:
1。待遇差正是因为没实权!如果学校的体制由行政管理人员来评定工作、决定全校教职员工的待遇水平,那么他们当然会以某种方式倾向于提高自己这个阶层的收入或其他待遇,而相对降低教师的——这并不是说他们一定是恶意的:他们很有可能很不熟悉教师的工作,由于不熟悉进而低估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也是非常正常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想:一是由行政人员认识到这个问题,重新评价全校的薪酬体系——但是这是很危险的,可能下来个文件好一阵子,过一阵子就不行了——因为当权者毕竟是行政人员嘛;二是设立由教师代表和行政人员代表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对这些重要的、有关学校发展、有关全校薪酬体系的进行决定,让一部分教师也有权力。
2。探讨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校长会像13楼附的文章里一样热衷于硬件设施,而不重视人才呢?观念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另一个很重要(我认为是更重要的)的原因是:诸如校长等等行政人员,他们都是国家行政人员!以校长为例,他当然热衷于搞硬件建设了,因为这个“政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个搞上去了,校长或者党委书记就升上去了——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我是打三的学生),前不久前党委书记就升任省教育局的局长还是什么的……只要
a.行政人员可以通过提高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来提升自己的官衔(对他们来说这个当然是越大越好,不光是地位,待遇也是数量级上的差异),并且
b.他们有这样的权力配置学校的资源为这个目的服务
那么我们就毫不奇怪他们有这样的“冲动”去“实现个人价值”,也毫不奇怪对他们有利的“建一流名校就是盖一流的教学楼”这样的口号会受他们的欢迎并且由他们继续鼓吹继而大行其道!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通过“转换对校长工作的考评指标”来进行,但用什么指标呢?难道校长就不会对新的指标产生“冲动”?毕竟,干好就可以升官的预期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我认为关键在于取消学校的“行政性”,即把学校的各种什么部级高校等等等等取消,转而实行聘用制,消除校长的“行政指标冲动”,不用“官位”而是用声誉来约束校长们!至于谁来实行聘用之责,则可能得向哈佛大学一样设立“聘任委员会”,我对其并不了解,我的设想是:应该由教师、教育专家(不一定要本校的)、老校友等公认的支持学校的人组成,他们不应该服务于任何一个短期利益,独立于政府或其他任何商业组织。
3。事实上,学校里这种情况乃是任何一个国家行政机构都有的毛病……就是一个原来对权力对官位没有多大兴趣的人兴许也会被这个系统改变至少少许……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次的北大、吉大的改革不失为教育界的一次探索!然而,可能只有等到校长的职位的“国家干部制”的消失和“聘用制”和“委员会”的出现中国的公有教育事业才有可能真正脱胎换骨。
一点设想,呵呵,对了,13楼的有qq吗?我的是395335280
反正我觉得在大学里,要既要当老师(职称),又要不上课的才好(不要在教学岗位)。
反正越改革,对掌握改革主动权的人肯定是只会好、不会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8 7:22:49编辑过]
呵呵,谁说高学历就没问题了?现在连教授都下岗,我们考虑考研考博的时候,应该想明白,一劳永逸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耗上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是否值得?
以下是引用sarbrina在2005-7-18 7:48:59的发言:呵呵,谁说高学历就没问题了?现在连教授都下岗,我们考虑考研考博的时候,应该想明白,一劳永逸的日子,已经不存在了。耗上那么多的时间精力,是否值得?
那你的高学历是没有和你的高水平搭配起来吧
为什么会有教授下岗?不就是让教授更像 一个教授吗?
既然一劳永逸的日子没有了,那就更应该努力了
希望楼上不是一位老师
吉林大学的做法好得很!!!让大学教师认认真真的教书,认认真真的研究学问,这就像让工人认真做工、让农民认真种田一样正常。教师不称职是一大弊,万不可误人子弟。学生花几万元读书真不容易啊,将心比心,“混”迹于校园于心何忍。
学校制定的条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教师教授都以教为主,研究为辅。对那些学生都很欢迎、都愿意听他讲课的老师,没有什么论文也完全可以晋升,万不可一刀切。
对落聘的老师给一定时限,即便到时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基本生活还是要保障的,尢其要照顾一下老教师。
学校制定的条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教师教授都以教为主,研究为辅。对那些学生都很欢迎、都愿意听他讲课的老师,没有什么论文也完全可以晋升,万不可一刀切。
对落聘的老师给一定时限,即便到时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基本生活还是要保障的,尢其要照顾一下老教师。
学校制定的条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教师教授都以教为主,研究为辅。对那些学生都很欢迎、都愿意听他讲课的老师,没有什么论文也完全可以晋升,万不可一刀切。
对落聘的老师给一定时限,即便到时拿不出什么东西来,基本生活还是要保障的,尢其要照顾一下老教师。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