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798 4
2013-08-07
                 8月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了一批科研不端的典型案例。除去抄袭、剽窃等公众早已熟知的科研不端行为,数据造假、“枪手”代笔等纷纷上榜,这些“隐”于表层之下的不端行为,尤其考验科研管理机构的智慧。

  隐藏的不端:数据造假

  网站公布的案例令清华大学博士生小陆啼笑皆非:“还真有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抄袭别人的论文。这在科研不端行为中,算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了。”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杨灿坤认为,普通公众对科研不端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抄袭、剽窃方面,而数据造假才是科研工作者眼中“隐藏很深的不端行为”。

  “科研数据往往通过实验得来,如非亲身参与,或有明显漏洞,否则外人很难发现问题。数据造假的论文,过了十几年才被发现的屡见不鲜。”杨灿坤说。

  小陆表示,实验的具体操作工作繁重、烦琐,项目负责人设计出实验后,通常都交给团队成员完成实验过程。“最后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肯定要修改实验方案重做,但如果项目负责人急着结题出成果,那么就有可能造假。甚至有时会发生学生为了毕业,瞒着导师修改数据的情况,负责人如果不认真检查,也有可能被蒙过去。”小陆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说,查处科研数据造假是世界性难题,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屡屡爆出科研数据造假的丑闻,“相较于一般的抄袭、剽窃,数据造假的损害更大”。

  数据造假的隐藏性明显加大了查处难度。据了解,目前科学研究中被查实的数据造假,基本上都是由知情者举报,相关机构进行调查,最后获得证实。

  隐性的不端:重复申请经费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本次发布的信息中,还提到“一些隐性深层的科研不端行为呈现上升趋势,比如科研经费重复申请”。

  对此,今年1月美国《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留下了很深印象。该文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教授在2001年11月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交了5年1600万美元资助的申请,但未提及他的一个相似项目已在5个月前获得军方资助1200万美元。该文估算,过去10年美国有近7000万美元被提供给已经被资助过的研究。“这种更深层次的行为不端案例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恶劣。”杨卫说。

  袁文华是湖南省某地方院校的一名教授,在参与湖南省不同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竞标中,他注意到,当地某重点高校的同一科研团队将申请书稍加改变,最终用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经费。“用两项科研经费的钱去干同一件事情,不仅挤占了地方院校的科研空间,更有损科研公平,造成资源浪费。”

  科研经费重复申请,钻的就是目前我国科研管理长期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漏洞。当前各系统的科研项目众多,由于缺乏顶层制度的统一设计,一些科研人员想方设法获得各类科研资金,造成所谓“学霸”的出现,甚至滋生学术腐败,不仅是学术不端行为,而且已触犯了刑律。对此,杨卫表示,科研诚信建设是一项关系科技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信息共享和部门分工协作。

  隐蔽的不端:“枪手”代笔

  在本次公布的案例中,两名来自湖南和福建的研究人员在网上找中介公司完成基金项目书,结果中介给两人提供了同一份项目书,导致事情败露。此事引发网友讽刺:“要怪就怪中介没有‘职业道德’吧!”

   与一般的论文写作不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书要求很高,要在这一领域当“枪手”,非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士很难胜任。目前,这样的“枪手”多存于海外华人科研人员,而且要价不菲。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透露,该案例中每人都向中介支付了近两万元的费用。

  在网上,调查中发现一家中介公司的网站。网站显示该公司位于美国休斯顿,组成人员为北美顶尖华人学者,是海外第一家专注于华人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指导的知名公司,且为美国基金撰写协会的认证会员。经多方查证,未能确认存在美国基金撰写协会,且该公司只提供QQ和电子邮件联系方式。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认为,这些中介不可能是北美顶尖华人学者,真正的顶尖专家忙于自己在美国申请经费,不可能将好的想法卖给别人。由专门的写作机构来写申请书,与国内有些人收费代人参加高考一样,是舞弊。

  杨灿坤认为,由于这种情况都是私下交易,隐蔽性很强,比一般的科研不端行为更难发现,“这是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新挑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7 10:16:57
的确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7 10:31:32
应加大学术不断监测力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7 10:31:47
北美顶尖华人学者收费代人申请课题舞弊,韩国台湾科学家等“学术造假”
   
    北美顶尖华人学者,一种做百人千人计划,赚双份工资,暑假二月回国淘金,美国基金,中国基金同时申请,本子互换,重复申请,赚国家配套经费上亿,文章共享,联合署名,互相利用。每年300万收入,上亿配套经费,住房福利,配套秘书研究生博士学生。千人国内的人不是真正回国,干两个月的活,拿12个月的工资,Tenure照拿,double pay 不挺好?千人年薪100万,国内配套资金3个亿,千人明知规定,欺骗纳税人行为,涉及学术不端,学术道德,这个比假履历假文凭学术腐败更有杀伤力,对学术界和学人更有摧毁性,对学人是一个沉重灾难打击。
   另一种真正的顶尖专家忙于代人捉刀,将好的想法卖给别人。由专门的写作机构来写申请书,与国内有些人收费代人参加高考一样,产生舞弊。
     该文报道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名教授在2001年11月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交了5年1600万美元资助的申请,但未提及他的一个相似项目已在5个月前获得军方资助1200万美元。该文估算,过去10年美国有近7000万美元被提供给已经被资助过的研究。“这种更深层次的行为不端案例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恶劣。”杨卫说。
  袁文华在参与湖南省不同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竞标中,他是湖南省某地方院校的一名教授,注意到,当地某重点高校的同一科研团队将申请书稍加改变,最终用同一项目获得不同经费。“用两项科研经费的钱去干同一件事情,不仅挤占了地方院校的科研空间,更有损科研公平,造成资源浪费。”
     湖南和福建的研究人员在网上找中介公司完成基金项目书,结果中介给两人提供了同一份项目书,导致事情败露。此事引发网友讽刺:“要怪就怪中介没有‘职业道德’吧!
    10月26日,韩国法院裁定,曾学术造假的韩国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犯有“挪用研究资金”罪,但没有犯诈骗罪。这是2006年1月12日黄禹锡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道歉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首尔10月26日电(记者班威)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26日对历时3年多的黄禹锡案作出一审判决,以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罪,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2年,缓期3年执行。
  首尔中央地方法院26日在判决中还同时认定,黄禹锡此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人体干细胞的研究论文部分造假事实成立。
  黄禹锡曾是韩国首尔大学教授。2004年和2005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和患者匹配型干细胞。被誉为“干细胞研究先锋”的黄禹锡,随后从韩国的一些金融机构领取了20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研究经费,韩国ZF也向黄禹锡提供了研究经费。
  2005年年底,有关黄禹锡干细胞学术造假的丑闻逐步被揭露。首尔大学经调查最终认定黄禹锡学术造假,并宣布解除他的教授职务。韩国ZF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韩国检察部门于今年8月份对黄禹锡提出诈骗、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人体卵子等指控,并要求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
       无独有偶,台湾假消息激光打标机世界最小激光器。
      近日台湾假消息激光打标机世界最小激光器大有可为,大家知道激光3D、激光标记技术由来已久。特别是以激光3D制造成型技术发展很快。伴随而来商业和学术欺诈也随之应运而生。可谓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最典型莫过,最近的ken shi sken ,所谓的和鹰眼公司的在硅上用纳米棒和银膜构成的激光打膘,纯粹胡扯,商业炒作。内情人都知道这个ken shi sken根本就不是从事激光技术的,至于于激光打标机连一分关系都没有。1960年人,早年台湾本科毕业,一个4流的硕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的是铜基材料研究,和15年研究激光技术没有任何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施本人长期在海外从事掮客非法获取科研情报活动,对象是将美技术和大陆技术提供给商业科研组织非法牟利,在大陆台湾间搞垄断经济技术倒买倒卖。文中现在,主要“小”才是“大”甚为可笑。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物理学家联合创造出了世界最小的半导体激光器。这项光子技术的新突破拥有广泛的潜在应用,从计算机到医学不一而足。似乎该技术保打天下,保治百病。 来自官方研究人员跟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科学家一道创造了这个微型激光器,这个大学官方并没有报道有这项技术。 它能做什么?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称:“对于更快、更小和更低能耗的光子技术——比如超高速计算机芯片, 用于检测、 诊治和研究疾病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以及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激光器的微型化是关键。 该文纯粹就是一种嫁接和指鹿为马的行为。
      激光打标机纯粹就是对激光3D立体打印快速激光成形技术的公然剽窃。

     台湾学者杨念祖抄袭大陆编译文章。《决战时刻》抄袭大陆编译文章 抢在周刊爆料前下台! 杨念祖闪辞

   据台湾东森新闻网报道,杨念祖6日晚间开记者会宣布请辞,震惊各界,他在镜头前坦承2007年2月出的《决战时刻》一书,内容是抄袭大陆某杂志的外国学者编译文。“国防部”获悉平面媒体7日要爆料,也让他决定请辞,并于晚间7点到“总统府”表达辞意。他抢在明天出的《壹周刊》爆料前离职,加上抄袭行为。有台湾学者检举书籍《决战时刻》中一篇有他署名所写的文章有抄袭剽窃行为,当天他检视这名学者所提供的文章内容和出处,的确是抄袭一些由大陆某杂志出版的一篇编译外国学者出版专文的内容。

   台湾当局防务部学者杨念祖抄袭大陆文章,上任6天后辞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7 18:11:07
看来学术腐败到处是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