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1823 1
2013-08-08

  最近两天,发改委对洋奶粉开出了6.68亿元人民币的罚单,以惩戒洋奶企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垄断行为。这是之前勒令洋奶粉降价销售之后,发改委的进一步措施。

  但是,这个行动有点太不同寻常了。

  第一,一个商业事件,为何不见商务部露面?

  中国的政府机构职能交叉和重叠大家都知道。凭直觉大家也应该感觉到,商品价格和流通问题和商务部不可能没有关系。打开商务部官网就可以一眼看到商务部里有一个“反垄断局”,而且商务部下属还有“市场秩序司”“流通发展司”以及“公平贸易局”,随便哪一个出面似乎都顺理成章,但此间商务部却处于“失声”状态。

  但发改委当中也有管价格的,不仅有,而且有两个,一个叫做“价格司”,一个叫做“价监局”,而这次对洋奶企开出罚单的是这个“价监局”。“价监局”的全称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和反垄断局”。这个价监局和同属发改委的价格司职能是如何划分的不得而知,和商务部那个反垄断局、公平贸易局、市场秩序司等是如何分工的也不得而知。

  发改委本身的设立就充满着蹊跷,名义上和其它部委是平级机构,但实际上不是。有媒体报道说,连副省长见到发改委的一个处长都点头哈腰。民间有“影子国务院”“第二国务院”之说。是不是因为这个名为平级实为高级的部门出面了,商务部才哑巴了?还是乐于轻闲了?

  第二,处罚力度。官媒大加赞赏,号称是《反垄断法》颁布以来“史上最高罚单”。但是,看看对洋奶粉在中国的价格和外国价格对比,相对于洋奶粉百分之二三百的暴利来说,区区3%的罚单,简直就是挠痒痒而已。

  第三,处罚的效果。甚至说,这是和洋奶企串通一气主动打开对中国奶粉市场的价格大战也没有逻辑上的任何问题。报道中都在说洋奶粉已经占据了中国大中城市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此番经过发改委“大力度”反垄断之后,洋奶企从百分之二三百的利润当中让出百分之几来,一罐奶粉让出十元八元,已经让不少中国妈妈喜出望外,更是非洋不买了,结果究竟是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份额增加还是降低呢?如果份额因为反垄断而增加了,是垄断程度加强了还是削减了?是反垄断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第四,处罚的理由。从官方媒体的报道来看,洋奶企是通过其自身的销售渠道对价格进行垄断的,比如对不按照指定价格销售的经销商扣除返点、停止供货等等。但是,这并不是“垄断”一词的本来含义。

  市场上,定价权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应有的平等的权利,所谓限制竞争,是限制同行的竞争,而不是指对自己内部销售部门的控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容许自己的销售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倾扎,这样无异于自毁饭碗。一般大企业会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划分销售权力范围,不容许跨区经营,如果东北区的跑到西北区去抢占市场,必然会被投诉到总部,而且受到总部的处罚。现在流行的销售模式叫做“加盟”,这不过是资金渠道的改变,和直销并无区别,也就是加盟店会自投资金,但销售模式和价格等依然由“总店”所控制。加盟店也分区域总代理和下级代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违反了就必然会受到处罚,如扣除返点停止供货等等。这种营销模式在各种商品尤其是食品、服装、餐饮业等等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何止是奶粉?

  所以,说洋奶企对自己的下级销售单位控制价格就是垄断,就是影响了竞争,实在是太牵强了,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不高明。

  第五,关于洋奶粉价格垄断局面的形成。央视新闻报道中,一位叫陈连芳的先生在电话连线中给出了两点分析。第一点,洋奶粉在中国国内的销售渠道复杂,销售费用高,层层叠加后就造成了最终售价的高企。第二点,国人崇洋媚外,坚信便宜没好货,让洋奶企钻了空子。

  这两点分析都成立,可惜都构不成对洋奶企“垄断”的指责。

  首先,在拉长的洋奶粉营链条当中,从进出口到最终端的商场,经营者都是国人自己,或者说,总的利润当中,销售环节的大部分利润其实都在国人这里,国人参与了“分一杯羹”。没有可观利润绝不会有那么多零售商去加盟或定点销售。在洋人那头,如果能够高价在中国直销,怕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拉长销售链条怕是无可奈何迫不得已的因素更多。所以,推高洋货的零售价格,“内鬼”批发商零售商功不可没,不单单是奶粉,各种进口品都是如此。

  过去这种拉大原料企业和最终产品用户之间距离的做法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二条,这就是直接打了中国妈妈的脸,无异于说中国妈妈活该!国人崇洋媚外自卑自贱那当然是传统,但和洋奶粉垄断市场却是挂不住边的。

  央视屏幕上打出陈连芳先生的名号是“奶业专家”,也不知道陈先生是制造奶粉的技术专家还是管理奶企的管理专家还是营销奶品的营销专家,但不管是哪方面的专家,面对洋奶粉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状况,还好意思出面表达“专家观点”?还是等国产奶粉收复江山之后再来表达专家观点吧。

  和发改委对洋奶粉“大力”反垄断之举同时充斥媒体的是另一条新闻,那就是洋奶企恒天然公司产品中竟然有“肉毒杆菌”的事件。和之前对洋奶企的约谈降价,这次开出的“高额”罚单,肉毒杆菌事件,似乎在打一套组合拳。组合拳是否花拳绣腿不谈,这奶品原料中有肉毒杆菌事情的处理方式也让人疑惑。

  首先,事件本身不是国人发现的,而是人家自报家丑的。而且是进口企业之前已经知道了,后来事情闹大了,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妈妈们才最后知道。说自暴家丑的人坏,还不如说自己傻呀。

  其次,国内没有任何部门需要对有毒奶原料进口负责吗?例如国家质检总局只是事后诸葛般公布了4家恒天然可能受污染乳制品进口企业的名单,难道当初进口的时候和质检总局无关吗?和下设在省市的出入境检疫局也没有关系吗?法律有没有要求食品生产企业也要对进口原料进行检疫?质检总局下设的“质量管理司”、“卫生检疫监管司”、“动植物检疫监管司”、“检验监管司”、“进出口食品安全局”、“产品质量监督司”,这些让老百姓看来都给同胞兄弟般模样相像的部门究竟那个管这个事儿?《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这些法律法规哪一条和这个事件有关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0-11 15:54:26
现在有国人开始说洋奶粉太便宜了!
进口奶低价入侵:没有特殊监管 品牌乱象已显现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0-11/doc-ifxwrhpm2892524.shtml?cre=sinapc&mod=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