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129 0
2013-08-08



         人的意识与意义确定、选择都是比较的结果,比较是人们生活中基本而重要的心理活动。


         生活充满了比较。首先生活总有选择,人们应如何选择呢?显然是谁的意义大,我们就选择谁,而这种选择就是比较的结果。

         如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去聚会、工作还是在家休息等,于是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看谁的意义大就选择谁。

其次,事物意义的认识需要比较。如今天老板把我的收入提高了10%,我肯定会非常高兴,但我也想知道更多的意义:为什么收入会增加?这时就需要找到相同事物来比较,并以此作出相应反应。

       于是,当发现大家都增加10%,那么自己收入增加的意义就仅仅是其本身,即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当发现自己收入增加得比别人高,或者别人没有增加,其意义就还有老板对自己的重视等,这样自己的工作热情就会增强。反之,当发现别人收入比自己增加还多,则收入增加的作用明显减少,并会考虑是否值得继续工作下去。这时,收入增加给人带来的可能不是幸福,而是痛苦。

         或者以老板的处事方法、奖励习惯等经验来比较确定这次收入增加的意义,如我以前作出很大的成绩与努力,老板也没有这样奖励过,说明现在老板看到了我的某种潜力与某种用意而提示自己要把握好这次机遇等。

生活是一种感受,因而一事物的意义不完全是以其内容来确定,还要受各种联想的因素影响,而比较是这种联想影响的重要特点。

         如水果,其意义不仅由其当时对人的口感、充饥与营养等来决定,还受该水果的消费经历、其它人的看法等联想与比较影响,于是当自己原来很少吃到该水果、有消费该水果美好的经历与大家的认可,则该水果的消费就会变得美好起来,其享受与幸福感就会增加。

       生活中人们总习惯于通过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意义,因为许多事物及意义很难从其本身来认识,而以相同性比较来认识就简单得多。

        如我们在购买一物品时,当我们有过相同物品购买与使用的经验,就容易、也只需通过简单的比较发现该物品的不同、如价格与品质如何等,从而也就能很好把握这次购买。相反是我们第一次购买这样的物品,就会很盲目,为此我们常常找一个有经验的人去指导。

          事物意义总是相对的,因你不可能很真实与客观地去认识它,人们也没有必要这么作。同时又不可能不受相同性事物的联想与比较影响,因而事物意义常常是客观与相同性比较的综合。

          因此对于一工作与收入你是否满意,你不是、也不可能仅仅以其收入本身能购买多少物品与消费内容来确定,而是还要考虑与原来的收入相比,以他人的收入与某种大众化的生活标准相比,且后者常常更重要。

          动物也有比较行为。人们作过实验,即让两支猴子吃他们不太喜欢的食物,然后其中一支吃它喜欢吃的食物,这时另一支猴子就会不高兴,且拒绝吃较差的食物。

          这就象一个人发现不比其努力的同时得到的薪水更高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一样,只是动物仅仅受当时直观的相同性比较影响,而人类除了直观的感官比较外,还会产生普遍性的、抽象的意义比较,从而人的行为受比较影响的机会与程度更大。

         最后,决定意识的变化与不同也是比较的结果,即变化与不同是相对重复、习惯与普遍性标准而言的。

          在寒冷的冬天下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今年发生在较温和的气候里,这时人们就会产生兴趣与关注,而这种兴趣与关注显然不是因为下雪本身,而是因为下雪的气候、时间与往年的不同所给人的刺激,并促使人们去思考其意义与作出反应。

         生活中我们会因发现残疾人而产生同情与痛苦,而实际上残疾人常常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与幸福得多,其原因在于我们太习惯于正常与健康的生活,于是看见残疾就会形成不同的感官刺激与普遍性的生活比较而产生很大的负面感受。而对于残疾人来说,他们因习惯了残疾的现状、也习惯了面对太多的正常人与正常的生活情况,这让他们失去因不同而产生的刺激与痛苦的比较感受。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存在与表现形式,新事物相对普遍与习惯总有所不同,这都是比较的结果,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人的比较热情与偏好。

         这就是说,变化总是相对不变的经验、重复与普遍性标准而言的。没有这种相同性比较就没有不同,而没有不同与变化,人的大脑就不会受到刺激而形成感受与生活,这显示出比较还是人的一种生物性特点。

       因此,事物的形成、意义的理解与生活的选择都是比较的结果,这就形成了比较的普遍性。显然,没有相同性作比较,事物的意识与思想就难以产生,人的情感与生活也就难以形成。

        也许世界本身就是相对与比较的结果,如虑与实、好与坏、真与假、有与无等,而绝对与真实可能是一种错觉。

生活也就是这样的过程:人们首先是因不同刺激而形成感受,然后以相同性比较来确定其意义,再作出综合的比较来选择行为。

         如当我们看见好看的衣服就是与太多不好看、平淡的衣服比较所产生的不同刺激的结果,并以相同衣服的价格、品质与样式作比较来寻找其意义,最后综合生活情况与经济条件作比较确定其意义来决定是否购买、何时购买的选择。

          当然,实际情况会复杂得多,如感受的产生、意义的确定与事物的选择可能同时与交叉进行,难以区分,如选择中也有新的意识产生与意义的比较等,反之也然,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过,在以上三种比较的情形中,选择与感官感受的形成是相对简单的,以至于人们以本能的感觉来完成。如人们受到环境刺激时,自然被奇特与给人最大刺激的物质所吸引,而选择最好也是一种本能,因而比较主要产生于对事物意义的确定中。

         我们知道,事物意义不仅由其本身的内容与组成决定,也受相应联想的影响,因人的某种感受神经一旦被某种事物激活,相应的感受就会活跃,这就导致了相同性事物容易被感受与联想而对该事物的意义产生影响。且其相同性越大,其感受与联想就越容易,其比较与对被比较事物的影响也就越大。

          比如,人们在充饥时,相应吃的行为与食物很容易被感受与联想,并通过比较对充饥的意义产生影响,且当与这种充饥的行为与内容越相似,其感受与比较自然也就越容易。

          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相同性事物本身给人的感受印象越深,其联想与比较也就越容易,对被比较事物的影响也就越大。

生活中人们喜欢送礼,由于礼品的意义不仅是礼品本身,还有送礼者的诚意等意义理解,这就需要比较与有比较事物了。

        假如礼品是价格一样的毛巾与被套,其中毛巾在同类产品中是最贵的,而被套就远不是这样,于是对毛巾所产生的联想与比较主要发生在与更差的毛巾之间,从而对礼品与送礼者更多地感到满意。

         而被套就不是这样,因为被套在同类产品中远不是最好的,其联想与比较不仅发生在与更差的产品之间,也发生在与更好的产品之间,从而对被套的不满意更容易产生,对送礼者的不诚意也就更容易被发现,最终送礼的意义就会受到很大负面影响。这就是说,礼品要尽量做得到最好与新颖而得到好的比较与不容易产生不利的比较影响。

         其次,比较是否容易进行,还取决于人们对比较事物的印象,且比较事物给人的感受印象越深,其比较也就越容易进行,反之则困难。

           于是,假如收礼者对更差的被套印象深,或者对更好的被套印象不深,则对送礼者来说是有利的,因其比较更多地发生在与更差的被套上,其礼品的作用与意义增加。

         相反,若收礼者对更好的被套印象深,如常见有人使用、或者自己正在使用,其对现在的被套就会产生不利与严重不利的比较影响。

          或者有人送更好的被套,则不利比较就更容易与更多地进行,其送较差被套者的尷尬可想而知。

生活中总能找到相同性事物,只是因相同性与印象程度不同而发生感受与比较的可能与机会不同、比较所需的代价不同。

         反过来说,当人们在确定一事物意义时比较能否产生、是否容易产生,也就取决这样两个因素:一是看有无相同性及相同性程度的事物;二是人们对这些相同性事物的感受印象大小。

         显然人们在思考时有相同性程度大的事物,且其印象又深,则感受、联想与比较也就容易,如当时感观到相同性事物,则不比较都难,反之亦然。

         生活中,我们不难找到相同性程度与印象都大的比较事物,如以前与现在的伴侣、工作与消费品等,由于两者间相同性程度大、印象深而很容易进行比较,从而这些生活的好与坏都很容易被感受,并可能被放大而产生情绪化行为。

而对于经验来说,由于是过去的经历,自然存在经历所发生时间长短所决定的印象大小。

         且当经历不久、经验产生时的感受印象深,则经验对生活的影响就大,即联想与比较容易。反之,我们也不难理解经历所发生的时间长,经验产生时的感受印象不深,则它对生活的影响就小。

        然而,经验再现是因为相同性事物刺激的原因还是思考需要的原因?这应该是两者都有。显然,即使有思考与比较的需要,但因相同性少而造成联想困难人们也不可能去比较,相反,没有思考的需要这种经验再现也因无意义或者意义少而使得经验与记忆退化、再现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记忆有利于思考,同样思考也会让人的记忆获得发展而使相同性事物的联想更容易形成,因而我们认为思考与记忆是相互促进的。

        有趣的是,生活中人们对自己感兴趣与记忆深刻的事物,一旦受到相同性事物刺激、也容易受到相同性事物刺激就会再次产生热情,并受到比较影响,这与经验对当时的感受产生影响与比较相反。

         我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常常令人关注与思考,原因就在于这些敏感生活很容易受到相同年龄、经历与工作者的刺激结果,比如收入是自己感兴趣,这时若有朋友谈到、也很容易谈到他们与他人的收入就会形成与自己的收入比较而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一般情况是我们感受A事物,就会刺激经验B事物再现而对A事物产生影响,然而当人们对B事物更感兴趣与更敏感,就会再用A事物来再认识、比较B事物,即当我们感受一事物,特定的感受神经就会活跃,于是相关与相同的事物与记忆就容易被感受,产生联想与比较就不可避免,至于谁是比较事物与被比较事物就看人们对谁更感兴趣,而得出的结论与对生活的影响也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样,作为同样工作的两位同事,当其一发现老板给另一位更多报酬与升职机会,此时如果两人的关系很好,彼此很在意对方,则另一位就会用自己的失败来比较得出另一位成功的意义而为他感到高兴。

相反,两人关系不好、如是一种恶劣的竟争关系,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则另一位就会用他人的成功来比较而得出自己的失败,因而自己的工作就会因强烈的负面刺激而感受到很大的痛苦。

          于是,对待同样的生活与新事物,当我们的心态与在意的内容不同,得出的意义与人的情感反应也就不一样,而这种心态不仅由人的性格与经历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一个人的财富与地位很容易与他人形成比较,在于这是人们重要与容易感受的生活,且也常常是大众化的追求,这就形成了相同性太多、印象深的容易比较的事物,且由于道德水平下降与公平缺失,导致人人都太在乎自己的得失与成功而形成太在乎自己的比较。

          因此我们说炫富与奢侈不道德,原因之一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很不好、人们太在乎自己的生活里,人的富有与成功太容易刺激其他人对自己收入与生活的痛苦比较,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仇恨。

         因而市场经济不是人们对ZF的管理要求减少与ZF的责任降低了,而是相反,并需要ZF要有更高的智慧与管理水平。

或者当一个人生活在独特的环境里并很少与人往来,且生活的兴趣与追求与众不同,此时尽管他的生活常常不被人理解,不过这也许是幸运的,因为他不容易产生财富与地位等相同性生活的不利比较,不会总是纠缠于个人的得失中而失去广泛的生活享受。

          美国科内而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在研究为什么我们从人生经历与个性生活中获得的幸福感比从购物中获得的幸福感要强烈得多、持久得多,得出的结论是人生独特的经历与个性生活没有什么可比性,不会让人陷入不利的攀比中。

         人们即有感受不同的欲望与追求变化的热情,又有以相同性与习惯性标准来恒量其意义的本能需要,并由此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由于相同性感受与印象决定了比较的内容与可能,因而也就不难理解生活环境与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感受与比较内容的变化。

         如当我们无车时,虽然与有车比较有很大的失落感,但这种比较因对比较事物的印象不深、即对车的感受、关注不多而较少发生。

         而在人们有车后因生活方式与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导致人们对车、尤其是各种好车的感受机会与关注程度增加而对车变得敏感,同时与有车人、与更富有的人相同性生活与联想增强,从而不利的比较也就更强烈而机会更多了,于是有车后人们不是变得更幸福与轻忪了,而是更浮躁了、压力更大了,即总是去想买更好的车、要有更多的收入。

          这同样可以解释当一个人经过努力得到一定地位与财富后变得更计较个人得失的原因,因为他的吃住行都上了一个台阶而与有钱人的生活相同性增加,同时对财富与地位的热情与关注程度也开始增加了,比较与比较所产生的压力也就增加了。

          因此,财富增长一方面在不断满足人的需要,而另一方面由于财富刺激所产生的比较又导致人们欲望的增加、不满足感在增加,尤其在贫富差距增大时人们可能会发现财富增长给自己带来的是痛苦而不是幸福。

          任何事物的意义都受其它相同性事物影响,反过来说任何事物也会影响其它相同性事物的意义,这就形成了事物的“双重”比较意义。 如今天的收入认识需要经验比较,而今天的收入情况又将成为经验而影响今后收入的意义。

          生活中有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说一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捡到一只撞树死去的兔子,农夫很高兴并因此放弃了庄家的种植而整天在树旁等待撞死的兔子,但最终一无所获。

         那么,农夫为什么高兴呢?这显然不仅是因为捡到死免本身,更在于农夫平时的耕作太辛苦,比较起来捡死免对他的意义太大了。试想,若捡死免的人很富有,其死免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然而,问题在于这次经历给了农夫太美好的印象而对其今后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不利比较影响,即相对不劳而获地捡死免,种植太辛苦而导致其种植热情减少、甚至不愿再种植了。考虑到种植在生活中更多地出现,故痛苦的比较对生活的影响是主要的,这样捡死免带给它的就是痛苦而不是幸福,于是人们宁可没有捡死免的经历。

          因此,美好的事物并非完全美好,如富裕与舒适,因为这让人形成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对现实与今后的生活压力增加与满足感降低;而令人痛苦的事物也非完全不好,如贫穷与艰辛,至少这让你对现实与今后的生活更容易感到满足与幸福。

于是对于痛苦与艰辛我们不能太悲观,而对于美好与享受我们也不能太留恋,它毕竟是会过去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适应现实、迎得未来。摘自生活学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