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4055 16
2007-11-01

财政超收7000亿应还利于市场还利于民生

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大概占到国家财政的12%左右,而在西欧、北欧这些高福利国家,财政的钱有45%以上是用在社会保障上的,即便是西方国家斥为"小气"的美国财政也有1/3上的钱用在社会保障方面。

中国经济的一个悖论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居然经常发愁钱怎么花,在外汇储备方面是如此,而财政超收收入更是如此。这表明,在政府财富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缺乏公共财政体系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财富分配的组织架构与财富的分配模式与财富创造模式严重不匹配。

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因此从数字上看政府成为最大的获益者,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万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2004年上升到2.6万亿元,到2006年达到了3.9万亿元,是2000年的3倍,而2006年的GDP仅是2000年的两倍。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累计完成37161亿元,比去年增长30.8%,接近2006年全年税收收入,今年财政收入将超过5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司长舒启明说,这个增长率创下了近年同期最高。据估算,今年财政超收收入将超过7000亿元,去年超收2000多亿元。2006年,中央财政比预算超收2585亿元。

超收如此之多,首先说明财政部预算报告质量不高。有关方面的解释是,这是因为预算目标定得过高,万一完不成会形成抵触情绪。这一似是而非的理由反而证明了财政部对于每年的家底心中无数,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体系。

其次证明我国税收过高,这与GDP与工资收入相对缓慢的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宋兰在今年五月表示,中国的税收收入已占到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官方公布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入库税收收入37636亿元,财政增长过快说明我国税收负担在加重。当然国税总局的解释是是征税技术的进步,但即便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不能解释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为何远远高于GDP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以及工资收入大大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我国劳动工资只占GDP的12%左右,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山东7.68%,江苏7.32%。即使纵向比较“工资占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则下降到12%。”考虑到各行业之间工资增长幅度的不均衡,在充分竞争行业工资收入可能更低。

另一方面,我国的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等到底有多少,更是一笔糊涂帐。特别是预算外非税收入、制度外收入是很难统计准确的非税收入完全游离于灰色地带。

既然政府收入如此之多,到了为如何花费煞费苦心的地步,说明税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国增值税在东北与中部进行的从生产型过度到消费型的试点,应尽快在全国范围推广。财政部的一大担忧是税收减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体富曾做过计算,如果参照东北试点在全国推开,并仍限于在八个行业进行增量抵扣,则税收减少约为400亿~500亿元;倘若在全国全行业铺开,并将抵扣范围扩大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则至少减收700亿元。而财政部门的静态算账结果是减收1500亿元。即便按照财政部的预算,以目前的财政收入仍然可以承受。并且,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政府可以同时开征资源税、遗产税等,以解决不同垄断企业的资源占用,以及二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同时为被高税费所苦的中小企业留下合理的生存空间。

超收收入的急剧增加同样暴露出公共财政体系的不健全,只要是财政收入都应纳入人大的监管范围,实现公共财政的透明化、科学化,同时积极推进费改税,把能改税的非税收入转化为税收,把预算外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内支出。

现在不要说每年的预算与实际收入相差越来越远,超收收入的使用黑幕更反映出公共财政不公共。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2005年以前,超收收入的使用情况从未向公众公布过。2005年两会期间,财政部在预决算报告中首次汇报了2004年超收收入的使用安排,才开始对人大有所交待。但中国的《预算法》规定,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由政府自行决定,只需将执行结果报告全国人大,不需要事先报批;对超收收入的使用,全国人大可提出要求,但不具有强制性。这就将人大的审批职权削弱了一大块,也给超收收入留下了广阔的操纵空间,一支笔无需审核就动用上亿元资金,成为公共财政乱象的一个缩影。

去年《预算法》修订期间,全国人大坚持将提前报批写入《预算法》中,但因各方意见无法统一而搁置。现在超收收入已成为公共财政大漏斗的情况下,所有对中国经济持有责任感的人,相信都不会反对给《预算法》打上补丁,这同样是建立公共财政的当务之急。

至于今年的超收收入如何使用?一是由财政部向人大勾通,将人大首先解决近3000亿元人民币赤字的要求放在首要位置;二是切实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食品安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少赤字、适当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八个方面的承诺,而不能用于增加政府的行政开支。

无论如何,一个资金日渐充实的国家社会保障与教育经费位居世界末流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大概占到国家财政的12%左右,而在西欧、北欧这些高福利国家,财政的钱有45%以上是用在社会保障上的,即便是西方国家斥为“小气”的美国财政也有1/3上的钱用在社会保障方面。(来源:南方周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2 21:56:00
   目前主要是靠“二次分配”来解决民生问题,这种分配方式就是交易成本太高,目前财政收入的95%都是税收,这就是说,先要有一整套的机制把钱收上来,然后再有另一套机制把钱分下去;为了防止腐败还要再建立一个很庞大的机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督。单是维持这些机制的运转,就要消耗很大一部分资源,真正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钱,实际是打了折扣的。以中央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为例,中央的好意被截留和浪费的现象太多了,而无限的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是不现实的,进入乡村层面的钱不知道已经打了几个折扣了呢。这应该说是个体制性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 13:00:00
中央财政征收体制有必要进行改革,加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权,以此来减少预算执行时的成本,,保障教育和医疗以及农村支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4 01:28:00

网络这么发达了,分配还不在网上公布,明摆着是想捞油水啊。可怜,救济也有和多人想吃!强烈建议网上公开全民监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4 22:53:00

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把所有的预算方案和执行情况全部纳入到全国人大的监督之下,尤其是那些被审计署查出来的违规使用资金的部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4 23:32:00

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反复的、艰苦的,也是一个需要政治艺术和政治的魄力的政治改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