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534 0
2013-08-15
改革以来,在农村土地政策改革实践中,我国对农地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试点,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从发达国家及我国沿海比较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提高土地耕作效益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度规模经营将逐步成为我国农地经营的主导模式。    规模经营的前提: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农户经营效益的差异性和农民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发展规模经营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推行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是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己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目前,在非农产业不发达地区,经营土地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仍是谋生和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可以说,土地不仅承担着发展经济的职能,而且对广大农民来讲还承担着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一般农户不肯轻易放弃土地,推进规模经营的难度比较大。而在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地区,规模经营大户可以凭借集体经济组织雄厚的经济实力,利用乡镇工业的积累,通过“以工补农”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因此,推进规模经营,必须注重地区差异性。
    规模经营的核心:适度
    把握好适度规模是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的关键。所谓适度,一方面是指形成规模的土地面积要根据地区实际来确定,不能盲目求大,也不能过小,要做好管好,要以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标准;另一方面是指规模经营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自主选择,决不可盲目短视“归大堆儿”,因为把土地及其它农业生产资料简单地堆在一块儿,跟集体化时期并没有多大区别,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土地规模经营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的综合效益为内在动力,适度的规模经营能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如果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其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其它非农行业收入,农民经营土地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反之,规模过大,超过当前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势必造成粗放经营或生产成本过高,也难以取得规模经营的效益。因此,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时,一定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规模经营大户迫切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服务和支持。就某种程度来说,社会化服务程度的高低,已直接关系到规模经营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村各级服务部门,特别是乡村两级都要把规模经营大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加强农机、农技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配套服务,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向专业化、网络化、实业化方向发展,以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农垦体系的土地政策
    农垦体系的主要土地政策就是土地为国家所有及“两田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所谓“两田制”就是指将农垦土地划分为“基本田”和“规模田”两类,少部分土地为“基本田”,体现政策,用于保障农工基本生活;大部分土地为“规模田”,体现效益,用于规模生产。截至2010年,全国农垦有27个垦区全部或部分推行了“两田制”,占农垦系统土地承包面积的80%以上。
    表1:农垦体系中“两田制”的土地经营模式

    农垦体系的经营模式
    农垦体系中的土地资源比较集中,适于大农场式规模经营模式。从美国大农场及我国主要垦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农地大农场式规模经营是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随着垦区各种体制机制的完善,大农场式规模经营将逐步成为我国垦区农地经营的主要模式。
    尽管农垦体系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4.0%左右,但是其牧草地、林地等资源丰富,这也与其垦荒的形成背景有关,因此农垦体系具有一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各垦区根据资源优势和自身条件,逐步确立了区域分工的基本格局。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特色明显的产业带初步形成。
    表2:我国主要垦区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产业

    农垦体系应积极推进大农场式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要以集团公司为主要形式,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继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专业公司。农垦体系中的北大荒、海南橡胶、亚盛集团等上市公司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发展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表3:农垦体系中上市公司的土地拥有情况及经营模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