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至今已有五年之久,在这一段时间内,业内人士因产业安全、消费者因价格绑架屡屡谈起国产奶粉的崛起之路。过去五年间,洋奶粉屡屡涨价、全球各国此起彼伏的限购令、最严厉的进口乳制品新规等均被认为是国产奶粉崛起的机会,但是国产奶粉并未真正崛起。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指出,如今国产奶粉将迎三大利好,这三大利好将互相作用,共同助力国产奶粉的崛起之路。
其一,婴幼儿奶粉安全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不过此次主体是洋品牌。世界上具有最严监管体系的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恒天然是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发地,由于其是全球几大知名奶粉品牌的供应商,所以此次事件安全事件波及范围甚广。不难看出,洋品牌同样存有对原材料监管不严的问题,所以肉毒杆菌事件或将破除国内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如此国产奶粉便拥有被消费者重新选择的机会,虽然这机会需要与欧洲奶粉品牌分享,但机会难得,有机会就有希望。
过去几年间,不少国产奶粉品牌为迎合消费者追求进口奶源的心态,多出国寻求奶源,其中新西兰就是重要一站。由于消费者易将肉毒杆菌事件等同于新西兰奶源,所以不少人士担心国产奶粉品牌难从肉毒杆菌事件中获利。事实上并非如此,国产品牌多采用在新西兰建厂及收购当地公司的方式获得奶源,如此便与监管不严的恒天然无半点关系,如此也就毫无不良影响而言。此外,国产品牌中也有不少品牌选择欧盟奶源或者美国奶源,如圣元、伊利,或者使用国内奶源,如蒙牛、飞鹤等,所以国产品牌是从肉毒杆菌事件中受利而非被其拖累。
其二,昨日发改委公布反垄断调查处罚结果,6家奶企因价格垄断被罚6.7亿元。此次发改委开出的罚单可谓是反垄断案例中最高的一张罚单,其对于重塑奶粉行业公平竞争秩序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也引来了业界人士对此张罚单“制约期”的怀疑,几大主流洋品牌所谓的“降价”能持续多久?因为此次结果中有三家积极承认错误的企业免于处罚,因此企业也就易产生侥幸心理。并且洋品牌或将以更新配方、更新包装等方式变相涨回原价。
各界人士的担心并非子虚乌有,但是好在肉毒杆菌事件能够帮助此张罚单延长其“制约期”。因为洋品牌垄断地位的形成与其深受消费者热衷关系重大,如今肉毒杆菌事件的发生对洋奶粉品牌形象打击较重,其垄断地位的基础有所减弱,所以一定时间内主流洋品牌将延续降价之后的价格水平。但是制约洋奶粉频发涨价、垄断地位的根本力量在于国产奶粉的崛起,未来唯有国产奶粉的真正崛起方能从根本上制约洋品牌。
其三,国家鼓励乳企兼并重组细则即将出台,这可谓是国产奶粉即将迎来的另一大利好。虽然细则尚未推出,但是自提升行业集中度的政策一出,国产奶粉品牌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已经充分显示出投资者对兼并重组下国产奶粉的信心。细则中国家或从资金、税收、补贴等多个方面对国产奶粉品牌的并购予以支持。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品牌在奶源建设、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多,而终端因消费者信任危机而销量有限、价格较低,所以国产奶粉品牌的盈利有限,也就注定了国产奶粉缺乏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产品质量控制。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国产奶粉的成本压力将得到缓解,也就有更多精力用于产品监控,由此国产品牌也就步入良性循环之路,未来发展可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热点行业追踪报告》指出,如今,机会已牢牢地握在国产奶粉手中,国产奶粉如何抓住机会也就成为关键。产品质量是根本,从三聚氰胺事件,从肉毒杆菌事件中均可以看出。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中国产奶粉可以独善其身,但是也要善于发现问题、注意防范,以免未来再步此路。当下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及环境复杂性的变化,国产奶粉一定要加强风险性检测,防范于未然,如此才能以高品质赢得消费者的最终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