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szyz 发表于 2013-8-17 11:51 
你怎么知道别人不愿意换呢?如果我有一块很大的天然钻石,一定会有人用很高的价钱来换的。
首先,在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前提下,你的确发财了,恭喜你。
和你一样,如果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些人也捡到了,那么他们也发财了。也要恭喜他们。
但是,问题就出在,如果所有的人都去捡钻石了,那么这个社会一定穷困潦倒。
个别人如何发财同样可以用政治经济学来解释,但政治经济学不能从个别人捡到钻石的发财中取得一个一般规律,即:那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随机的运气。
政治经济学可以解释的是:
如果你有一块很大的天然钻石,那么首先你必定是具备其合法的所有权,否则你无法强迫别人来交换他的所有物。
但是如果这块钻石如此之大——比如说象格林兰岛那么大,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所捡到的这块钻石实际上并不能交换很多东西,因为当你要交换靠劳动取得的东西时,你所要求交换的对象“涨价”了,涨幅恰好等于这块钻石从来没有被人捡到的时候到被你捡到后要求交换的时候的价差。
政治经济学历史上曾经上演过这一幕:
14~16世纪,那时候还没有钞票,一般价值的媒介是黄金。但就是在这两个世纪里,从美洲未被发现到南美的金矿所产的黄金大量输入欧洲。这一变化的确导致大量采金者发财。但是,欧洲的实际财富并未增长,黄金的增加很快导致任何其它物品交换更多的黄金(或者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需要更多的黄金才能交换开始时一盎司黄金就能交换的东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详细考察了这一现象,从而奠定了其“国富论”的基础。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国富论》是一个很容易误导别人的书名,而其真正的书名更具有实际意义和反映真实意思。
——《国富论》让人以为是传授如何令一个国家更加富起来的技巧。诚然,亚当斯密的确做了这项工作。但是,这个技巧是有前提的,即:首先必须熟知“国民财富的来源和性质”,然后才可能令一个国家富足起来。
我希望你能从最后我对亚当斯密的书名解释中看到一些深层的意义。如果不能,那么我倒是认为你想办法搬走银行里的钞票或者把金店里的钻石和黄金据为己有也是一种致富的办法,那个实现的机会其实要大于你的“捡到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