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在人类分工网络中是否有立足之地?按传统说法或日常说法,学校教育不在“生产”的范畴里,于是,就有两种看似背道而驰的倾向:贬低教师的作用和夸大教师的作用。
第一种:臭老九无用论,你教师(包括一切吃知识饭的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抗,庄稼作物认不清楚(其实很正常,学校教育也是专业化分工的,除了农大的教师,其他教师是不用分清谷物的种类的,除非是业余爱好),严重脱离生产实践(脱离生产实践也很正常,除了师傅、教练、实践指导者,其他教师就是专业于头脑和嘴皮子,写作或授课,就是他们的生产实践),因此,臭老九要进牛棚,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第二种:灵魂工程师论,说教师的工作好神圣哟,面对祖国花朵,那是要“正心、诚意”的哟,于是乎,教师都成了人头马,半人半神的角色。(其实这是扯淡,教师不过是人类分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罢了,教师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迂回生产中的一个阶段:人力资本投资过程)
这两种论调,都是妄谈。学校教育的出现,同专业商人的出现,同企业的出现,有着同样的道理。以小学教育为例,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的技能,是其基本的生产过程,掌握读写算的技能,是社会分工网络对于进入者的基本要求。人们可以在家自己教育孩子读写算,但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进学校?按新古典的说法,就是规模经济,学校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完成了家长的教育工作。什么情况会导致家长普遍不送孩子去学校?当学费高到家长难以负担时。新古典对有件事情没有涉及,那就是专业化分工。家长送孩子去学校学习读写算,是基于教师的专业性,教师就做一件事:教授,而家长们却在其他行业里,有他们自己的专业,显然,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使得家长做出普遍的选择,送孩子进学校。送孩子进学校的另一个理由是,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比家庭大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具有父母疼爱孩子的地方,孩子在这里互相交往,学习着未来成人后所需的交往技巧;学校是个既不疼爱也不虐待孩子的地方,学校是个规则、制度的练习室,所谓灵魂工程师,完全是胡说八道,家长根本就没付这笔钱。家长想要得到灵魂方面的服务,去请家教好了。学校,就是教授技能的地方,就是练习遵守规则的地方,不提供灵魂服务。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全在缘分,而不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劳动、学校的运作,是人类分工合作大网络中的一些点和环。学校进行着迂回的生产活动:制造人力资本。
亚当斯密最莫名其妙的地方就是区分所谓“有用劳动”、“无用劳动”。再说,即使区分,也不是他那种区分方法:是否制造物质产品。他这样区分,把一切纯劳务都排除在生产性、有用性之外了。正确的认识是:只要社会有需要,提供者的活动、劳动就是有用的、生产性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立足于人类分工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