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358 46
2013-08-22

资本论



罗鹏


资本,是一个被人们赋予很多大体相近或各不相同含义的词。庞巴维克在他的《资本实证论》中,对此做出了列举和整理,并提出了他的生产资本和金融资本两分法的概念。本文不拟对资本的多种定义加以区分和整理,只是根据研究的需要,提出概念含义,供人们参考运用。

第一节    资本论初步
                   ——鲁滨逊式经济模型中的资本含义

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最重要的特点有二:人类生存于稀缺性的环境中;每个人均以他人为其对策环境。当我们讨论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时,无疑,人类的生产能力要取决于人类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模式。(参考上一篇随笔《经济学的模型空间与对象选择》
本节立论的出发点是,假定人类内部关系模式一定,将人类的群体看成一个人类个体,即考察一个鲁滨逊式的经济,进行有关资本问题的初步研究,目的是突出人类同自然界的关系之特征,说明人类整体在同自然界发生关系时的规律。资本理论最终完成要建立在分工论、价值论和货币论的基础上。这些我们留待以后考察。
在生产论中,我们已经阐明了生产的含义,以及劳动生产力的原理。
我们认为,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把间接效用转换为直接效用,或者说,把不能直接满足我们需要的事物转换成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事物。生产,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把间接效用转换成直接效用的过程
我们还认为,人类的劳动生产力越强,也就是,人类若越是能用较低的劳动强度、较少的劳动时间去转换出同样多或更多的人类直接可用的事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就越是有保证;反之则反是。经济学里的所谓资源稀缺性,可以理解为人类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差,或用术语说,劳动生产力或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
上面的原理还可以表述为“节约原理”。人类劳动由体力、智力和忍耐力的支出构成。如果我们不能说这些支出是令人痛苦的,至少我们可以说,为获得一定的直接效用所必须耗费的人类劳动越少,我们所能获得的总直接效用(在数量和种类两方面)便越多。巧妙地实现人类劳动的节约,同实现人类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一回事。
先看一个节约原理的最简单的例子——舍远求近。如果人们可以从一远一近两个地方获得某种同样的东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人们是舍远求近还是舍近求远?答案显而易见:除非有其他目的,人们将舍远求近。无疑,从近处获得同样的东西比从远处获得,可以较少地花费人类劳动
但是,如果节约原理只是表现为舍远求近,那么,经济学就是一个非常无趣的学科了。幸好事情不是这样的,节约原理在更多情况下表现为看似浪费的舍近求远而非看似节约的舍远求近。
我们来看看一个樵夫的例子。
樵夫从自然界中获得的树杈干柴是供其自己使用还是提供给他人使用,在这里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要在自然界中拾取或采伐树枝并将其运输到使用地,也就是要将自然界已然存在的间接效用转化为直接效用,一句话,他要进行生产,否则,树枝还不为人所能用。
樵夫最粗陋的生产过程,就是庞巴维克所定义的“赤手空拳的生产”。这种过程里,樵夫的“工具”,就只有他的手、脚和身体,他的生产率,可想而知,是非常低下的。
如果樵夫先把他的眼光从他的生产过程暂时移开,去做一件同获得柴火很不相同的事情,比如说去挖洞,旁观者会说,他不务正业,没有集中精力去做干柴的采集工作,他获取干柴的生产效率会更低。旁观者说得对吗?
原来,樵夫挖洞是为了采集铜矿石,再用铜矿石提炼青铜,最后要制作一把铜斧。当我们知道樵夫挖洞的目的原因后,他的行为就变得很容易让人理解了。制作铜斧的行为非但不会使他采集干柴的行为降低效率,反而是一件促进效率的行为。
从社会角度看,樵夫似乎不务正业,但当我们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看,樵夫的行为是非常合理的。智慧的庞巴维克,认识到了“樵夫的不务正业”的实质,指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与“赤手空拳的生产”相比,“迂回生产”有着更高的总和效率,虽然樵夫制斧要耗费相当的时间而不能去采集干柴,但斧头一旦制作出来,樵夫将之与自己的手相结合,如此获取柴火的效率远远超过简单地用手直接工作的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多快好省地做一件事情,就要先做好另一件事情——“利其器”。“迂回生产”的概念,很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生产的特点。很多情形下,迂回生产使“赤手空拳”不可得的产品变得可以得到,生产率从零变正、从低变高。更重要的是,迂回生产的路径越长、迂回程度越高,整体的生产率越高。
从庞巴维克所举采石生产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一点。替代赤手空拳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火烧水浇”法,利用热胀冷缩原理,达到割裂巨大岩石的目的;比火烧水浇更加迂回的方法是用钢钎凿眼、杠杆撬开;迂回程度更高的方法是使用钻机和爆破。整体效率同迂回路径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庞巴维克在他的“迂回生产”概念基础上,引申出了“生产中的资本”的概念:资本,就是迂回生产中的中间产品。但是,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缺陷:一、外延不足,迂回生产中的中间产品虽然包括了原料、工具这些重要的资本,但是,他遗漏了另外两项资本:食物和知识;二、这个定义,不能说明为什么迂回生产能够提高效率,资本在庞巴维克那里只是积淀起来的物质。
我这里给资本下一个定义,令它既考虑外延,又考虑其属性。所谓资本,是这样一种事物,人们得到它,并不能获得直接效用,而是通过它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为了获得它,人们要在事先进行辛苦劳动。简单地说,资本就是能够节约劳动并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的事物。
前面我们讲述的樵夫的故事,指出了迂回生产中一类重要的资本:工具(更复杂的工具称为设备)。有了工具,樵夫可以更轻松地获取柴火,以前无法截取的树杈现在可以截取了。这里的奥秘,就在于使用工具,让人可以支配以前不能支配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迂回生产,并不是无头无脑地任意加长生产路径,而是有目的地制造工具设备来充分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这是迂回生产能够成功的秘诀。
由此,我们立刻明白资本第二个类别:知识。获取工具要首先获得有关工具的生产方法,而获得知识,是费心费力的事情。要么是在创制工具的过程中盲人摸象,要么是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实验,人类在获得一种工具的实体之前,首先要能想象出这种工具,并在以后的制造中改进和积累技术诀窍。知识,也不过是迂回生产中的中间产品,知识的生产,是迂回生产中的若干阶段。
同理,制造工具,人类不但要运用工具和知识,还需要物料。蕴藏于大自然中的这些事物要活跃起来,为人类所用,必须耗费人类巨大的劳动。我们的樵夫要获得一把铜斧,经历了采矿、运输、架炉、冶炼、铸造、锻打、装配,无一不需要耗费劳动,迂回过程长得令人咂舌。
樵夫制作铜斧,那么他就要在一定时间里无法砍樵,同理,他也就无法去获取食物。迂回生产,即获取知识、工具和物料的过程,需要一个消极的条件,就是他必须事先积攒和储备食物,他必须省着吃,他必须节约食物。否则,迂回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下去。
总起来看,在个人孤立状态下,鲁滨逊先生的资本包括四类:知识工具物料食物。当他具备了这些资本,他获取食物和其他各类消费品的能力增强了,他的生活变得轻松了。他俨然是自然的主人,他通过运用资本,驱策着自然物和自然力这个“奴隶”。但请读者不要忘记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获得资本的过程,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这个过程需要鲁滨逊先生付出智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劳动和厉行勤俭节约。只有想到得到资本后的惬意和悠闲,才能驱使我们的半野人不顾眼前利益而行动起来。谁认为资本是天然的存在物,谁就是忽视事实,谁就有着觊觎他人劳动成果的堕落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8-22 04:20:07

资本论



罗鹏


第二节    资本论完成篇(1

——无货币的鲁滨逊和星期五经济模型里的资本


上节中,讨论资本问题的背景是虚构的,这至少说明两点问题:单个孤立的人,他的迂回生产无论如何都是粗陋的,甚至可以断言,他不可能进行迂回生产,这是因为,采集食物已经占据了他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如此努力,他还很可能得不到充足的食物,所以无力进行迂回生产;但是,上节的讨论,是基于突出主题的目的,我们才把在社会中发生的事情置于孤立个人状态上来加以考虑,即“将人类群体看成一个人类个体”,而人类群体进行迂回生产不但是可能的,而且一直如此,因此,这讨论所得结论就具有了现实性。从这节开始,我们把资本的讨论置回社会中来考察,去发掘对资本更接近于现实的属性,从而完成对此问题的认识。
以前的章节,我们讨论了分工、交换和货币,及价值论和竞争论。这些知识对于目前的讨论不可或缺。如果有疑义,请翻阅相关章节。(呵呵,这是独立写作的一章,所谓以前的章节,暂时没有啊,^_^

一、分工的迂回生产

在社会中,迂回生产的各个阶段,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加以完成的;在社会中,资本的自然性质没有变化,它还是指能够节约劳动并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的事物,但是,资本的生产,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资本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往往是不同的人。一句话,迂回生产在社会中是通过社会劳动分工的形式进行的。
劳动分工,常常被人们狭隘地看成具有同时性的不同种劳动的分工,比如抬重物,比如最终产品的专业化。其实,在人类社会中,迂回生产愈来愈专业化,纵向分工愈来愈普遍,行业林立,其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纵横交错,即便在一个企业的范畴内,迂回生产亦普遍采用跨越时间的分工模式。
下面引用作者在数年前的论述,以说明迂回生产的社会分工化,及其跨越时空的分工性质:
“懂点工厂生产技术的人都知道,工厂内生产,有工作地,工序,工段和车间等等区分。一种产品从头到尾生产出来,要经过许多道工序。这些工序的关系基本有两种:平行作业和顺序作业,两个不同工序同时作业则为前者,两个不同工序有时间的前后衔接则为后者。
“在工厂里,若说顺序的两工序之间的工人是‘劳动分工’的,不会有人质疑。我们可以称,平行作业的工序间存在着‘跨越空间的分工’,这很好理解,若干人‘同时但在不同方位’从事不同的工作,比如制造鞋面和鞋底、手表的机芯和外壳等。那么,顺序作业的工序间,就是名副其实的‘跨越时间的分工’,上道工序的产品,是下道工序的材料(或者设备),对同一加工物,若干人‘在不同的时间’从事不同的工作,比如鞋面和鞋底制作出来后进行粘缝成成品鞋,有了机芯和外壳之后进行装配。
“那么,从劳动分工的角度看,资本本质上是什么?本质是物质?不对。本质是货币?不对。本质是能提高生产率?不对。本质是能够提供劳动的手段?不对。本质是“死劳动”?不对。资本的本质是人们为了提高生产率而预先付出的劳动,如同上道工序,而另一些人同资本结合进行劳动,如同下道工序,这是真正的‘劳动分工’,资本的劳动同资本的劳动的“跨越时空的分工。
“奥地利学派有个非常有用的概念,叫迂回生产,说的是,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由一个企业来囊括,效率不如把全过程分解到多个企业、行业来生产。其实,仔细考察之下,我们会发现,迂回生产实际在讲述的是分工,具体讲的是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全社会内部的‘跨越时空的分工’。”(以上的引语,写于2004年)
这篇习作,描述了迂回生产在社会中是以分工形式进行的这个客观事实。这种情况,在单个孤立的人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的,或者毋宁说,如果迂回生产不以分工形式来进行,迂回生产就不可能,人们从迂回生产中获得较高的生产力就不可能,人们无法得到资本,也就无法得到资本给予我们支配自然物力的能力

二、迂回生产以分工形式进行导致的效率倍加

以前章节我们已经详尽介绍了斯密有关分工是如何增进社会总体效率的。迂回生产增进效率的原理同分工增进效率的原理重叠,这将引起效率的多倍增加,并扩展资本的外延。
知识、工具、物料和食物的生产分由不同的人、企业和行业从事生产,并随着更为细致的分工化,资本高效率地产出出来;进而,这些资本,尤其是工具、设备这些控制自然物力使之代替、节约人类劳动的资本,投回生产过程,又进一步促使从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的总生产效率提高。我无法具体地描述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人类生产的效率网络,但我坚信,随着迂回生产的分工化程度愈来愈高,资本被高效率地生产出来,资本又高效率地促进着生产,犹如无数个正反馈环相互镶嵌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自激震荡网络。这个网络,只是在“木桶短板”、“效率瓶颈”的制约下,才稳定于一个特定效率水平上
斯密谈到分工促进生产力提高的一个效应是:专业化使得各专业的劳动者技能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我们谈到,这本身并不神秘,专业化,使得劳动者的工作种类趋于减少、工作领域趋于狭窄、操作简化,这造成在一定时间里,劳动者以较高的频率重复其工作,因而创造出“熟能生巧”的效果。加之学校教育的基础技能培养、专业化的各类专业培训机构的专门技能培养,同上述“干中学”的熟能生巧式的技能积累,人力资本越来越丰富并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人力资本,已经成为除知识、工具、物料和食物之外,又一重要的资本类别。
同理,如下资本类别在分工条件下得到发展:
管理工作及能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和企业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2 04:26:33
分工、专业化,使人的工作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当然,在专业化分工背景下,工作能力,总是专业性的,而不是全方位的。但是,正由于不同专业的高能力、专业的人力资本,组成了人类总体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提供了整体更高的生活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2 04:33:39

资本论


罗鹏


第三节 资本论完成篇(2

——有货币的鲁滨逊和星期五模型里的资本


第二节没有考虑有货币的经济,但已经足以使我们窥到了在“分工的迂回生产”之中资本的部分社会特性。一部分人生产资本,另一部分人则使用旁人生产的资本来进行着生产,或者兼而有之:某人(某些人)既生产资本,同时也使用他人提供的资本进行资本的生产。但是,资本的社会特性不止这些。正如物物交换所遇到的困难一样,提供资本的人同(自己不生产资本但)需要资本的人,如何解决换手问题,如何顺利地实现迂回式分工合作,有赖于社会发明“商业上的大工具”(亚当.斯密)。
为了方便交换(也就是分工),人类发明了货币。不过有一点要说清楚的就是,货币的发明,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专利,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具体的发明人。做为交换媒介,货币必须是一种大家心照不宣、普遍认可的权利证明。以前的章节,我已经指出,货币不论采取何种形态、具有哪些职能,其实质是:货币是指众人同意的一种无记名的权利证明或权利符号,这个证明或符号反映了如下事项:①有人曾经向社会提供过劳务或成果,②此人尚未从社会取得自己所需的劳务或成果,③因此,因为无记名,其持有者(可能是劳务提供者,也可能接受馈赠者或抢劫盗窃诈欺者)可凭此向他人索取劳务或成果。
由于这个权利证明或权利符号被众人所承认,做为向社会提供劳务或成果的人,便愿意接受它,而不坚持立即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所需的劳务或成果。这样,货币便可以在社会中不断转手而构成交换的媒介。反过来说,当众人普遍不承认某种具体货币形式的权利性质,那么,尽管其物质或能量形态并没有湮灭,但它却丧失了货币的诸种职能而不再是货币了。说句不算题外的话,当今很多人津津乐道“虚拟经济”如何如何,似乎发现了什么新生事物。其实,从货币诞生起,人类就开始了虚拟经济过程——金融活动,我们一直生活在“实体—虚拟”相互促进和制约的缠绕过程里。
货币方便不同种类消费品之间的交换(用经济学术语说,就是,货币提高了交易效率或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确立了消费品生产的分工格局;而货币的积极意义更在于解决了资本品生产者与资本品使用者交换的根本困难,从而确立起分工的迂回生产的大网络。试举一例。在无货币的经济中,采矿者所采铁矿石,是冶炼厂所需的资本品,但是,冶炼厂所炼出的铁锭钢锭,并非采矿者所需,物物交换下,采矿者用矿石换来的铁锭钢锭去向金属加工者换回工具,比如钢斧,再用钢斧向樵夫换回木柴,一小部分自用,还要像樵夫一样,挑着柴火去同粮商、布店交换衣食。这太麻烦了,采矿者的大部分时间要花费在交换回自己所需物品的道路上。幸好,货币解决了大部分交易障碍,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在鲁滨逊的世界里,个人要从头到尾进行迂回生产,极端缓慢地积累食物、知识、工具和材料,而在社会中,有了货币的帮助,人们只需要积累货币就能顺利地获得资本品,或者说积累货币就是积累资本。在迂回生产的链条中,生产资本品的只需出售资本品并获得货币,那么他或她就可以顺利地生存;使用资本品的人,只要积累足够的货币,就可以获得资本,结合自己的劳动,进行生产。综上,货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消费品的分工生产,重点在于它促进着整个人类生产,促进着迂回的分工生产。生产资本在迂回的分工中有货币资本与其对应:当人们将货币进行直接投资,也即将之用于购置生产资本,这笔货币就可称作货币资本。当这笔货币全部或大部分付出,并购置了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材料和动力、人力资本、专利使用权等等,人们便通过迂回生产,争取获得资本所带来的红利。人们可以认为是生产资本给他们带来了红利,这是在货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的时候;人们亦可以认为是货币资本为他们带来了红利,这是以货币描述生产资本的规模的时候。一个简单的算术题可以说明上面的两种理解的同一性。某人投资五十万元于生产,开始时,他只有货币资本,但一旦生产开始进行,这五十万元货币便全部或大部分转化生产资本,但我们可以正确地说,他的资本是五十万元,尽管有现金形态,有银行存款形态,有固定资产形态,还有无形资产形态等等各不相同的资本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资本的数量加起来依然是五十万元(之后的利润资本化过程,即资本规模的内涵式扩大,与目前要说明的问题无关)。所以,一个财务周期下来,说这投资者所得利润是由生产资本带来的,同说利润是货币资本带来的,是一回事。
货币资本,是庞巴维克缺失的一环。庞巴维克说资本有不同的两类:生产资本和生息资本,各自遵循着不同的原理。这是错误的理解。没有货币资本的滥觞,就没有生息资本的立足之地。生息资本之所以生息,是出于帮助借入者完成或更好地完成迂回生产而产生的红利。从出借者角度,是机会成本和降低风险的考虑,也即,如果我不出借这笔货币,我则可以利用它获得多少利润,这是我出借资本的下限要求(补偿机会成本);如果我出借资本后面临对方到期不还本或只能部分还本的风险,则分散风险的原则就是向对方索取超过本金加机会成本的一个超额利息,当某甲只能还本(包括机会成本)百分之若干,则通过某乙的超额利息加以弥补。从出借者角度,当然可以不管借入者如何筹措这个超额利息,只需按资金时间价值做计量即可,但是,从降低风险的角度,出借者考察借入者信用程度,也就是其筹措超额利息的能力和付息诚意,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历史地看,超额利息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家族财力、权力者征税能力和资本营运能力。高利贷。。。。
货币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个镜像。而直接投资之后的金融,则呈现出许多种类。赊购赊销、土地建筑设备的租入租出、进而发展到货币借贷,是早期金融的各种形态。分期付款制度,不过是赊购赊销从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扩展到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借贷资本,最终定型为银行制度。而赊购赊销凭借银行发展了期票制度。方便交易的汇票、支票也由银行创造出来。银行券,也即纸币,更大大方便了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2 13:41:35
学校教育,在人类分工网络中是否有立足之地?按传统说法或日常说法,学校教育不在“生产”的范畴里,于是,就有两种看似背道而驰的倾向:贬低教师的作用和夸大教师的作用。
第一种:臭老九无用论,你教师(包括一切吃知识饭的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抗,庄稼作物认不清楚(其实很正常,学校教育也是专业化分工的,除了农大的教师,其他教师是不用分清谷物的种类的,除非是业余爱好),严重脱离生产实践(脱离生产实践也很正常,除了师傅、教练、实践指导者,其他教师就是专业于头脑和嘴皮子,写作或授课,就是他们的生产实践),因此,臭老九要进牛棚,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第二种:灵魂工程师论,说教师的工作好神圣哟,面对祖国花朵,那是要“正心、诚意”的哟,于是乎,教师都成了人头马,半人半神的角色。(其实这是扯淡,教师不过是人类分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罢了,教师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迂回生产中的一个阶段:人力资本投资过程)
这两种论调,都是妄谈。学校教育的出现,同专业商人的出现,同企业的出现,有着同样的道理。以小学教育为例,使学生掌握读、写、算的技能,是其基本的生产过程,掌握读写算的技能,是社会分工网络对于进入者的基本要求。人们可以在家自己教育孩子读写算,但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进学校?按新古典的说法,就是规模经济,学校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完成了家长的教育工作。什么情况会导致家长普遍不送孩子去学校?当学费高到家长难以负担时。新古典对有件事情没有涉及,那就是专业化分工。家长送孩子去学校学习读写算,是基于教师的专业性,教师就做一件事:教授,而家长们却在其他行业里,有他们自己的专业,显然,比较优势原理的作用,使得家长做出普遍的选择,送孩子进学校。送孩子进学校的另一个理由是,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一个比家庭大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具有父母疼爱孩子的地方,孩子在这里互相交往,学习着未来成人后所需的交往技巧;学校是个既不疼爱也不虐待孩子的地方,学校是个规则、制度的练习室,所谓灵魂工程师,完全是胡说八道,家长根本就没付这笔钱。家长想要得到灵魂方面的服务,去请家教好了。学校,就是教授技能的地方,就是练习遵守规则的地方,不提供灵魂服务。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那全在缘分,而不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劳动、学校的运作,是人类分工合作大网络中的一些点和环。学校进行着迂回的生产活动:制造人力资本。
亚当斯密最莫名其妙的地方就是区分所谓“有用劳动”、“无用劳动”。再说,即使区分,也不是他那种区分方法:是否制造物质产品。他这样区分,把一切纯劳务都排除在生产性、有用性之外了。正确的认识是:只要社会有需要,提供者的活动、劳动就是有用的、生产性的。学校教育,就是这样立足于人类分工网络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8-22 13:57:22
货币,用它来购买消费品,它不过还是货币;用它来购买资本品:工具设备、物料、动力、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时,它就是 货币资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