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姿的发展史:61年创立;89年被中国企业家收购,94年登陆中国,总部设于厦门,开创了中国高端
女装的奇迹;08年起加速推进多品牌战略,目前,除了PORTSINTERNATIONAL和PORTS1961两个女装品牌外,宝姿同时经营BMW,Armani,Ferrari和versace四个品牌。 图1:宝姿创立于加拿大,辉煌于中国的高端女装

07年及以前,宝姿的收入增速保持15%-30%的双位数增长,08年开始增速下滑,仅增长7%,09年无增长,10和11年分别增长13%和18%,12年仅增长5%。09年及以前,毛利率保持向上趋势,产品价格一路提升,10年及以后趋于稳定,提价空间不大;费用率上升;10年起净利润率开始下降。07年以前,外延拓展速度快;07年以后,当门店数量超过360家,外延增速相当缓慢,09-10年甚至出现净关店,12年门店总数392家,未突破400家。
图2:宝姿历年收入和利润额(亿元)及其增速(%)

90年代就定位高端,填补市场空白:在90年代的中国,高端服饰品牌还处于空档期,国际品牌还未大量的在中国出现。宝姿此时进入低层量产及初级产品营销阶段的中国市场,快速捕获了人们的“芳心”,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品牌化操作模式实现了快速增长。
图3:国际高级时装品牌进入中国的时间

精准的产品定价:同样以国际高端品牌的形象出现,但价格比同档次的国外品牌低30%左右,使得在初期宝姿能更快的占领市场。优秀的品牌文化和主设计师:从著名的“No.10白衬衫”开始,坚持“Lessismore”的品牌文化,设计风格简约、优雅,还根据中国人的身材特点重新制版。主打中国市场后,仍保留原班欧美设计团队,3任主设计师均为双胞胎,在奉行品牌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质量第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大部分面料向欧洲供应商采购,坚持使用顶级面料,以确保品牌时装的高品质,对生产环节质量严格把关;开展会员计划,VIP客户每年的重复消费对收入的贡献度超过50%。质量第一,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大部分面料向欧洲供应商采购,坚持使用顶级面料,以确保品牌时装的高品质,对生产环节质量严格把关;开展会员计划,VIP客户每年的重复消费对收入的贡献度超过50%。不断强化零售终端管理能力,以直营为主:在大部分地区以直营店经营,对终端能执行控制权,通过让店员熟知品牌文化与个性特点有限度的自由发挥。多品牌多产品线战略:公司通过代理和自行开发模式推出了多个品牌,产品涉及服饰、眼镜、丝巾等多个产品线,不但形成互补效应相互协同,更增加了进驻商场的谈判筹码。像国外大牌一样使用名人营销策略:品牌营销活动覆盖了国际明星赞助、杂志以及各种推广活动,并致力于利用好莱坞影视剧的平台促进品牌发展。
从宝姿的衰退期得到的教训:要防止品牌形象老化,优秀还不够,必须经典;定位要精准,不要使产品陷入尴尬的地位;多品牌多产品线要均衡发展。
(1)行业竞争加剧,品牌形象老化:--越来越多的真正的国际奢侈品牌大举进入中国,刷新了人们对奢侈品的定义;--国内高端女装品牌也在学习国际品牌的过程逐步长大,并摸索中一套更适合中国消费者偏好的经营模式和品牌风格,08-11年宝姿与排名第十的国内高端女装品牌市占率差值已由4.62%缩至1.41%;--品牌形象有所老化,不能和LV、CHANEL和PRADA等真正国际奢侈大牌比拼品牌内涵和国际影响力。
(2)提价拔高定位,与奢侈品价差缩小,品牌陷入尴尬地位:--从宝姿不断走高的毛利率和终端售价来看,产品一直在提价,定位提升,与奢侈品的价差缩小,忽略了高端产品与奢侈品品牌的本质差异,以及目标客户的差异,品牌陷入尴尬地位:价位接近奢侈品,但设计和品质接近国内高端女装,竞争优势减弱;--宝姿的毛利率高出Prada等成熟奢侈品牌10余个百分点,且近期净利润增速在下降,继续提价的空间已经不大。
(3)门店数量趋于饱和,而服装外的配饰类收入占比仍较低:--高端女装的门店数量天花板约550家左右,而宝姿门店数量近400家,趋于饱和,增速放缓;--宝姿90%的收入来自服装,皮具、鞋类以及其他配饰类的收入占比仍较低,未能贡献较多收入。
(4)渠道老化,购物中心兴起,原来大量的百货专柜面临转型:--宝姿78%的门店是百货专柜,仅22%是购物中心店;而Prada的购物中心店占比高达90%。购物中心兴起,百货业态老化,宝姿的大量百货专柜面临转型。
浅谈国外高端品牌获得成功的启示(二):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