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当前居民收入水平的平均数和中位数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际平均水平接近,所以可以用我国当前的房价收入比水平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际平均水平进行比较。
1.平均房价收入比的比较
关于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有国际机构曾提出4:1-6:1的区间,但由于国内外对家庭收入、房屋成套面积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国内曾有学者曾提出我国房价收入比的合理范围应该是4:1-9:1之间。但实际上,房价收入比的高低受每个国家经济实力、住房市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居住习俗以及每年上市住房的构成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拥有的相关因素很不一样,因此,房价收入比的国家差别很大,并没有所谓的国际惯例。例如,世界银行对全球96个国家(地区)199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各国(地区)房价收入比的数值是高度离散的,这96个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最高的为30,最低的为0.8,平均值为8.4,中位数为6.4。一半以上国家(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在6以上,还有一部分在4以下,列入4—6范围内的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地区)。
虽然没有国际惯例,但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全球范围内,房价收入比的平均水平在6.4-8.4之间(见表4)。从这个标准来看,我国当前的平均房价收入比是较低的,而且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
2.房价收入比差距的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1998年全球96个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资料进行的分组测算:家庭收入在999美元以下(最低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13.2;家庭收入在3000—3999美元之间(中等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9;家庭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上(高等收入户)的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平均数为5.6。如表4所示。
表4 1998年世界96国家(地区)房价收入比按庭收入分组
家庭收入分组(美元) | 房价收入比平均数 | 房价收入比中位数 | 量大值 | 量小值 |
0-999 | 13.2 | 13.3 | 30 | 6.3 |
1000-1999 | 9.7 | 6.9 | 28 | 3.4 |
2000-2999 | 8.9 | 5 | 29.3 | 3.4 |
3000-3999 | 9 | 8.1 | 20 | 2.1 |
4000-5999 | 5.4 | 4.5 | 12.5 | 3.4 |
6000-9999 | 5.9 | 5.8 | 8.8 | 1.7 |
10000以上 | 5.6 | 5.3 | 12.3 | 0.8 |
所有 | 8.4 | 6.4 | 30 | 0.8 |
数据来源:《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006年,我国最低收入户家庭收入为11421元,按当年中间价平均汇率(1美元等于7.9718元人民币)计算,约合1433美元,属于表4中的1000-1999美元组;中等收入户家庭收入为32604元,约合4090美元,属于表4中的4000-5999组;最高收入户家庭收入为102761元,约合12891美元,属于表4中的10000以上组。但2006年,我国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22,是同组国际平均水平(9.7)的2.3倍;中等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7.7,是同组国际平均水平(5.4)的1.4倍;最高收入户房价收入比是2.44,只有同组国际平均水平(5.6)的44%。
从全球96个国家(地区)的平均水平来看,高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与低收入家庭的差距要比我国小很多。2006年,我国最高和最低收入户房价收入比差距是19.56,而国际同等差距只有4.1,只有我国的21%。当然,这种比较容易受汇率因素的影响,不尽准确。但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房价收入比的差距总体上还是要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综上分析,我国房价收入比的总体水平不高,也与国际平均水平接近,但我国不同收入群体的房价收入比差距较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要高于同等国际平均水平,而高收入家庭的房价收入比要小于同等国际平均水平。这再次说明,我国住房问题的核心是购买能力的社会差距过大、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尽管居民购房能力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收入差距造成的,但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低收入家庭不太可能通过提高家庭收入来显著提高购房能力。因此,基本居住权的保障、购房能力社会差距的调节需要政府住房政策发挥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把“住有所居”列入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高度来看,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不仅是完善政府职能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