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
家电流通渠道的历史演变
家电流通行业每一次业态变迁都会造成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从而对业内企业的相对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家电行业供需结构和竞争格局的转变,家电流通环节的业态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图1:中国家电流通环节业态演变过程

(1)第一阶段:国营经销商垄断销售渠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国家电市场整体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大量的需求缺口和高额的行业利润促使家电制造商重生产轻销售,家电流通环节基本上为体制内国营渠道商所控制,五交化和供销社是主要的批发渠道,零售终端几乎全部以国营百货商店的形态出现。由于行业存在较大利润空间,国营渠道商不断深化体制内销售链条,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乡等多级经营网络,最终导致管理成本和销售费用大幅增加。
(2)第二阶段:百货商场为主,代理商、专卖店、连锁店等专业化渠道涌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家电制造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和释放,中国家电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各大家电制造商为保持市场份额开始注重维护和建设紧密型营销渠道,区域经销商、代理商、品牌专营店、专卖店等业态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壮大。同时,国营大商场开始通过出租场地、承包经营等方式转嫁商业风险,逐渐弱化其商业流通职能,由此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发展机遇,国美、苏宁、三联等民营企业依靠灵活的经营方式和成本控制力不断增开门店,并于九十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连锁模式。
(3)第三阶段:专业连锁为主,多业态渠道并存
进入二十一世纪,百货商场因配送、安装等服务能力不足,逐渐退出了家电销售的主导领域,经营重点转向服饰、箱包、化妆品、金银珠宝等商品;积累了足够经验和资源的民营企业开始以家电连锁专业店形式快速扩张,短短几年时间零售门店已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的一、二线城市,掌控了家电消费的主力市场,其后经过一轮行业兼并和深度整合,最终在家电连锁零售市场上形成了以国美和苏宁为主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同时,为了降低对大型家电连锁零售商的过度依赖,格力、美的、海尔、TCL等品牌家电制造商纷纷加强了自有渠道的建设,通过联合或设立区域性经销商,在三四线城市发展销售网络和品牌专卖店;另外,一些实力较强的区域性代理商和零售商也凭借先入优势和地缘优势在本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市场份额。整体上看,这一时期家电流通行业呈现多业态割据竞争局面,零售端形成以专业连锁店为主业态模式。
(4)第四阶段:“网购化”和“超电器化”趋势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购消费群的成长,国内家电网络销售量快速增长,京东商城、新蛋等平台类电商凭借低廉的价格、便利的比价平台和配送优势,业务量得以快速增长,其后传统家电经销商和制造商也不断跟进,通过自建网站或入驻平台类电商等各种形式开展线上业务。另一方面,为最大化利用销售网点和增强成长性,近年扩大商品品类也成为家电流通企业战略趋势,如目前苏宁部分新开的实体店已从传统家电商品扩展至玩具、纺织家居、药妆、乐器等产品。
总体来看,中国家电流通行业从国营经销商垄断走到目前的“民营化”、“连锁化”、“网络化”和“超电器化”时代仅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其间业态变迁过程相对其他商品流通行业而言发展较快,且每一次业态变迁都会造成市场竞争格局的改变,从而对业内企业的相对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
二、中国家电流通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
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长期存在,以及大家电品牌制造商垄断和小家电品牌林立并存的产业链形态,决定了中国家电流通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呈现多业态并存的竞争格局,虽然不同业态的经营模式和主战场有所不同,但渠道终端化、网络化和超电器化已成为家电流通企业共同的业务发展趋势
从美、日、欧的家电市场来看,美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均衡,便利的交通网络和较高的城市化率等条件为家电的规模化流通奠定了基础,而本土家电制造商在全球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家电产业整体呈现大市场、小制造的产业链格局,连锁零售商发展强势,渠道体系话语权迅速向寡头垄断的家电连锁商集中。据统计,目前美国Sears、Lowe’s、TheHomeDepot、BestBuy四大连锁零售商占全美家电销售额的比重约70%;日本与美国相近,也具有城乡统一的全国一体化市场,但品牌制造商的影响力很强大,虽然家电市场80%以上的份额由以山田电机和小岛电器为首的专业家电连锁商控制,但松下、索尼、东芝、夏普等这些家电制造商技术实力领先,品牌号召力极强,在产业链中一直保持很强的话语权;欧洲国家差异化较大,家电制造商和零售商品牌林立,均难以形成规模,这为Euronics、ElectronicPartner等连接各类制造商和零售商、又享有规模优势的采购集团提供了发展空间。由此可见,市场结构和产业链形态是影响家电流通业竞争格局的两大主要外部因素。
从中国的市场结构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特征,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显著高于农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80~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8倍升至3.23倍,消费支出比由2.54倍升至3.07倍。虽然近几年ZF着力通过引导加快城镇化进程来改变我国的城乡差距,但经济结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显著差异,难以快速缩小城乡经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从未来趋势来看,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中央ZF首次提出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但是考虑到相关制度改革路线图及时间表尚未明确,且城镇化过程中需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善和提高,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农业生产率、农产品市场结构、国家涉农政策等,这些难以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因此预计中国的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将长期存在。美国与日本家电市场的经验表明,家电连锁零售模式的发展须立足于很高水平的城镇化率和及全国一体化市场结构,而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长期存在的现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在一、二线城市已形成连锁垄断的家电零售企业,进一步在三、四线城市形成领先优势。
图2: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图3:城乡居民消费对比

从中国家电产业链形态来看,彩电、冰洗、空调等大家电的市场消费需求较为刚性、产业发展时间长,经过多年的竞争及整合,海尔、格力、美的、长虹、海信科龙等品牌生产商为主的寡头垄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小家电市场品牌林立、市场集中度低,据赛迪顾问统计,目前全国小家电生产企业约有5000家,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也有几十家。与作为生活必须品的大家电相比,小家电具有一定的享受属性,而近几年中国消费市场才完成对大家电的普及,产生对小家电的需求,加之小家电品类多、成本小、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因此目前小家电行业尚处品牌林立分散、规模企业屈指可数的粗放发展阶段。大家电寡头垄断的产业形态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大家电品牌商在部分产品上保持强话语权,但小家电林立的状态也为家电代理、家电连锁等渠道商创造了生存空间。
表1:2011年我国主要大家电制造商经营概况

综上所述,从外部因素来看,中国城乡二元化的市场结构,以及大家电寡头垄断与小家电品牌林立的产业链形态,决定了中国家电流通市场不会如美、日一样,形成家电连锁垄断或品牌制造商全面控制的单一业态,而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家电连锁、品牌商自建渠道、独立区域性代理商、家电平台电商等多业态并存的竞争格局。从内部分化来看,一、二线城市仍将是家电连锁零售和电子商务的主战场地,三、四线城市主要由品牌家电自建渠道和区域连锁商、代理商共享,但各渠道在业务上会有所融合。从未来发展来看,渠道终端化、网络化和超电器化是家电流通企业共同的业务发展趋向。
我国家电流通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