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求变
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尽管上半年盈利增速持续放缓,但利润增长仍好于市场预期。这主要得益于银行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向结构调整和多元化经营要效益收到实效,从而平衡和减弱了经济增速放缓、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减慢、利率市场化深度推进等多重因素对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
上半年,各家银行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挑战,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战略定位,加大了对重点项目、“三农”、小微企业及低资本消耗领域的信贷投放。与此同时,严格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限额控制,加快从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促进客户和收益结构进一步优化,资产质量得以保持稳定。
据中报数据,中行新增贷款5749.37亿元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小微企业、民生消费等重点领域。“中银信贷工厂”服务模式下小企业人民币贷款比上年末增长20.46%,比内地人民币公司贷款平均增幅高约17个百分点。农行上半年新增贷款5127.21亿元,县域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行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和贸易融资较快增长。建行持续加大“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其贷款增速均高于公司类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
截至6月末,工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587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建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减少341.08亿元和75.52亿元。中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
业务结构调整加快,信用卡、私人银行、对公理财、托管、养老金业务、贵金属等战略性、新兴业务快速发展。上半年,工行银行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5.9%,对公理财业务收入增长43.3%,资产托管业务收入增长33.2%,担保及承诺收入增长92.2%。中行银行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84%,代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69%,顾问和咨询费收入同比增长172.60%,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6.45%。
压力不减
加速转型应对挑战
下半年,银行经营有机遇更有压力。一方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给银行经营转型和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等,使银行在利差和资产质量上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对银行业绩提高造成的压力正在增加。
从息差上看,上半年银行基本完成了对存贷款的重新定价,如果大环境没有明显变化,息差有望保持稳定。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继续推进,银行净息差水平下降已在所难免。而且,上半年各家银行在控制费用上不遗余力,未来收入成本比继续大幅压缩的空间已经不大。
从资产质量上看,上半年,整个银行业不良率为0.96%,5家银行中有3家银行的不良率已在平均数之上,农行1.25%、建行和交行为0.99%,接近或超过了1%。而且,区域性、行业性风险加速积聚。建行披露,该行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双升”,不良贷款率已高达2.33%。
另外,从资产质量的前瞻性指标逾期贷款看,5家银行悉数上升。其中,截至6月末,工行逾期贷款1464.81亿元,比年初上升了208.19亿元;中行中国内地逾期客户贷款845.18亿元。比年初上升了161.61亿元;建行已逾期客户贷款和垫款余额904.3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3.59亿元,暴露出经济放缓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的危害持续加大。尽管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风险依然可控,但资产质量状况的走向对未来盈利的影响不可低估。
经济结构调整,有保有压,“阵痛”难免;深化金融改革,银行间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所有这一切也将有力地推进银行加速转型步伐。5家银行在中报中都强调,要积极应对经营形势的变化挑战,继续深化结构调整,加快经营转型,盘活存量,优化信贷投向,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规范和创新发展中间业务,深入挖掘增长潜力;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守风险底线,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力争保持全年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和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
(银行英才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