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94023/answer/14646135
对于简化看待通胀问题者的伪奥卡姆剃刀者,您大可拿一句“通胀就是货币现象”了事,不过似乎并非所有人都有你们“强大”的经济学基础吧? 最近看报告和新浪评论,看到了不下四五种关于中国当下通货膨胀成因的观点,最视觉疲劳的一种就是怪央行发了太多钱---很典型的货币学派观点,还有诸如怪投机客爆炒食品价格、统计局调权重、又或是热钱流入太多的阴谋论者。我感觉有必要理一理自己对长短期通胀的认识逻辑和思路,也刚好吐槽一下衙门在该问题上的短视。
我认为,当下中国的通胀成因并不由某一种单一的因素所推动,仅仅对房价与食品价格上涨的遏制是无法实现低通胀的决策目标的,而包括一系列紧缩政策在内的利用基础货币进行所谓的总量控制亦是无法解决通胀问题的。这也就意味着,当下衙门所利用的一切试图遏制价格趋势的手段全部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不存在被折中地视为失误的可能和必要,历史上试图依靠价格干预达到遏制物价飞涨的目的政策不仅全都失败了,甚至还加深了原来的价格趋势。而对于中央银行采取数量控制进行货币供给管理的方法显然太过于计划经济甚至是反市场经济的,也许在不断地试错之后决策人会提高自身的货币管理水平,但由于蒙代尔三角的限制以及各种潜在的市场信息歪曲会使得中央银行难以从长期上审视整个实体经济与货币的联动关系,疲于短期的计算与控制将直接导致更为短视的调控及浮躁的功利心理,这意味着更大的货币市场波动、结构失衡的实体经济和更频繁的预期调整,对长期的经济健康增长及稳定预期的形成没有任何帮助。
高通胀问题归咎于什么?要素价格、预期、国际压力。
要素价格的歪曲是当前通胀成因的祸首,可归咎于市场低效竞争---既产权不明、特权垄断及价格控制。在国内表现为土地及资源、资本要素的所有权之争。土地财政的束缚使得地方衙门与中央衙门的利益诉求不一致---高地价是高房价的一个成因,而完全垄断土地市场的衙门没有任何土地市场竞争的压力,在这种壁垒之下卖方没有任何降价的意图;至于资源价格,从资源税的开征准备就反映出了衙门对资源这一关的态度,既可以松手但不能没肉,且资源市场还不断受到节能减排、ZF限价的干扰,难以形成有效的供需市场机制;资本价格的问题解决取决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和对数量控制手段的降温,前者将完全把资本价格的定价权交给商业银行,但是国资委和银监会的存在可能会使得利率市场化难以脱离特权主导的魔爪,国企的存在及贷款优先权使得利率即使市场化也难有改观,而对数量控制手段的降温亦即逐步放弃主动性管理和干预,可能性也不大。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扭曲表现在户籍制度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帮倒忙的法律如最低工资法和《劳动法》---这影响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竞争起点,并对企业不公。
综上四要素,畸形市场化的土地价格垄断、畸形市场化的资源价格垄断、畸形市场化的资本价格特权以及干预过多的劳动力市场直接导致了这些歪曲的价格信息助长了通胀,具体表现为:土地价格的高涨,资源品价格受限(导致部分厂家囤货惜售,供降需平从而影响经计量,在价格管制结束后一并放出存量又使得价格短期内出现下探波动;更有甚者直接降低产品质量以削减成本维持利润率)及资源开采年限过短(承包年限较短使得承包方难以忍受折旧成本采取低生产率式生产方式,影响产能及其利用率);被过分压低的贷款利率及国企的贷款优先权使得国有企业对资本使用效率毫不关心,遏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在提升可能,投资手段和金融产品的缺失形成高储蓄率的态势使得商业银行国度承担起了利用储蓄投资的责任,而民众即需求方直接参与到投资是调整经济结构的一大妙方,可惜相关法律政策没有到位,而民众普遍倾向于储蓄而非直接投资,中国几大国际著名的商品贸易城几乎全是源于民间投资而并非来自于国家规划和商业银行的贷款辅助,包括义乌和东莞在内的发展都是民间投资的产物。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国企获得了贷款,而存在成为巨擘可能的民间资金需方却难以获得资金,是资本价格垄断性和歪曲的结果,而央行过度频繁的数量调控和浮躁的控制心态使得二级市场利率最佳指标Shibor一直上蹿下跳不得安宁,货币价格难以保持稳定且没有方向;劳动力市场的畸形表现为高企的失业率和极大的劳动力需求同时存在的现象。
由此可见,通胀是由严重的市场化不足和价格机制的歪曲为主因的,其行为既干预、控制、特权,表现结果为---经济失衡萎靡、价格大幅波动、致命的自负。 而同样强有力的通胀因素是中国普遍不健全的市场预期,这种市场预期的不健康表现为地方ZF总乐于夸大自己的受难---如此次旱灾的夸大报道及“爱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心态,以寻求中央的优惠政策和资助。而媒体对于一些问题的报道属于利用群氓并夸大社会矛盾,典型的报道如富士康跳楼系列报道、高房价的追踪报道及茅台五粮液提价的报道,该类报道给人一种错觉既是价格并非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纯粹被卖方所控制的(包括劳动力价格),然而事实是任何雇佣及购买行为纯粹是市场自发的互惠行为。并没有人拿枪指着买家要求他出1700元买茅台酒,亦没有人刀架脖子让员工压力大了就跳楼。这种反市场化的论调和导向使得市场预期不存在理性的倾向。群体不善于思考,却急于行动。各种导致企业成本莫名其妙增加的加工资行为、限价行为出现了。
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预期形成之后买方会认为自己对市场价格的边际影响几乎为零,从而寻求一种大权力和大主宰的保护和帮助,这助长了衙门对物价控制及各类行政干预的积极性和容错度,因为是“人民要求我这么做的”,所以“结果如何不关我鸟事,是人民的判断错了”,结果就是、控制和干预不仅没能有效遏制通胀,反而是使得通胀进一步的受成本的推动。对适应性预期的调整,市场参与者也难以独立理性,最近的例子既是一月份低于一致预期的CPI,普遍认为是因为统计局的权重调整导致的CPI不及预期,从而一部分人群情激愤并上调了通胀预期,事实是经过分析和拆解,统计局这种调权重的行为虽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一月份的农产品批发价格的确下跌了,并直接导致了CPI的不及预期。而新的权重提高了住房租金的权重,这对于在限购令极其严格的环境下来说,反而对统计局控制预期的行为更为负面,因为租金价格显然是持续上涨了。而诸如信息流速过慢,农业产业链落后且关联度低、集中度低的理由 难以找到详细的数据支持,但这绝对是影响供方预期的一些理由。结论既是市场预期和舆论左右了通胀,而这种预期和舆论所给予衙门的压力又迫使衙门做出主动性的错误决策,从而进一步加剧群众对衙门的恨铁不成钢心态→并形成更为悲观的预期。
调整预期至理性范围内是困难的也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与市场参与者的学习和信息高效性密不可分。前者需要产业集中度和行业高度竞争的支持,在特权竞争和低整合的环境下这种学习行为会被明显忽略。而信息流速需要通过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和信息披露权的竞争。打破统鸡局数据统计垄断权是一个好的方法,网络化进程的推广也早已老生常谈,只可惜难以指望衙门去主动落实。
最后一个国际压力导致的通胀压力没什么可多说的,把那些带有地域偏见的阴谋论观点消除,美元的弱势及地缘政治会推高石油价格并影响企业成本;而本国货币的持续升值和高利率亦将引国际资本大范围流入,从而使得基础货币受到影响。在当下YJX Revolution和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的环境下,外围复苏的确会使得石油价格上涨并影响企业成本,但人民币升值能冲销一部分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主要集中在日用品和OEM),而美国极其扯淡的所谓核心CPI在剔除能源和食品两大CPI主引擎的情况下依旧走进了上升趋势,使得其国内必将面临QE2的善后问题即维持美元强势,其本国经济的复苏也需要石油价格稳定的支持。故国际压力无法直接成为推高中国通胀的主要力量。唯一值得担心的是,中国的两大国企GDP引擎两油与国有银行的业绩预期与石油价格及通胀预期高度相关,这种预期一旦受到外围局势的冲击很容易调动二级市场的悲观情绪并伴随着戴维斯三杀效应的出现使得经济走进一个人为的小周期,主要表现为二级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及利率及存准率的左右为难。
你要求一个衙门去抗通胀?既是要求衙门去抗自己。人民产生了需求,哪怕这需求并没有其收入的支撑,你看见的却是限购和对需求的打压,而不是供给的增加。一样商品其价格的合理程度及确定性随着其成交量的增加会更为稳定,认同度更强,依靠制造稀缺并创造出来的供需平衡的假象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的“合理”价格,所有的价格只要有交易必然是合理的。你不能一边嫌弃粮价高却还认为有人亏待了农民;你不能一边抱怨房价高却还鼓吹保护国有资产,你也不能一边指望物价得到ZF限制却还认为主力操纵了股价不让它上涨。你不能永远指望衙门替你带来幸福、工作、教育、医疗、便宜的粮食和房子、公平的竞争。创造这些东西的是市场、企业家还有人类创造性的毁灭。抗通胀是一种抗依赖的过程,是市场自我纠正原本由自负的干预和管制导致的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倒闭和失业,也会有浪费与限制,但这是必要的代价。谁让衙门把钱借了并不怎么需要它的人?谁让衙门自以为能计算整个需求的结构呢? 归咎了半天,自然还是怪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