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装置、二维码识读设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
图1:物联网概念的兴起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主要指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在日本建设一个实现所有物品和人都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互联网接收和发送信息的泛网络。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概念,并将物联网范围拓展至RFID技术以外。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为促进物联网的发展,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物联网管理等多项内容。
2009年,在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的“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同年,美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之一。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价格的下降,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智能处理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鉴于物联网对于全面信息化的重要性,全球发达经济体相继将物联网列入国家重点战略性产业。
二、国内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调研时,视察了“中科院无锡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对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指示建设“感知中国”中心。至此,物联网的“感知中国”战略正式以无锡为中心向全国拓展。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3月,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标准,中国在国际物联网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
物联网概念虽然起源于国外,但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基本同步于全球,均处于物联网起步阶段。当前,我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发展态势良好。
2012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较上年增长38.9%。根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0%,市场前景巨大。
图2:我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物联网的逻辑架构分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各层之间,信息传递并非单向,可有交互、控制等,所传递的信息也包括位置、重量、颜色等多种静态和动态信息。虽然物联网在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各有特色,但每个应用基本包括感知、网络和应用三个层次。
图3:物联网的逻辑架构

当前,我国物联网市场存在“中间强两头弱”的不良现象。目前我国网络层发展较好,其他两层发展动力不足。
感知层负责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数码设备等采集数据,并利用RFID、红外等技术源源不断地将数据导入信息处理系统。国内感知层发展不佳的原因:一、国内中高端传感器严重依赖进口,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国产化需求迫切;二、传输技术RFID标准不统一,知名企业推出的产品互不兼容。
目前,全球两大RFID标准阵营分别为欧美的Auto-IDCenter与日本的UbiquitousIDCenter(UID),其中,欧美EPC标准采用的UHF频段为860MHz~930MHz,日本RFID标准采用的频段为2.45GHz和13.56MHz。欧美EPC标准和日本电子标签的信息位数分别为96和128,这种权威标准的差异给大范围的行业应用带来困难。
应用层方面,我国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等领域,虽然应用领域非常广阔,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物联网市场中产值贡献不足10%。
网络层负责信息的传输。相对感知与应用层,我国物联网的网络层发展较为成熟。随着IPV6先进网络技术的出现,3G网络的发展和4G网络的建设,网络传输技术正在向更快的方式迈进。据专家介绍,我国在道路建设中,铺设了大量光纤骨干网,但利用程度不高,而物联网的海量数据正好充分利用这部分光纤网络。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http://www.tianinfo.com/news/news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