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545 0
2014-05-26

  根据所服务行业的不同,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殊机器人等,我们主要讨论工业机器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现状是,机器人使用密度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是低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外资品牌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不过,随着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机器人成本的不断下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数据,2014年全球新安装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其中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3.2万台,约占世界总量的20%。


  从全球角度来看,目前欧洲和日本是工业机器人主要供应商,ABB、KUKA、FANUC、YASKAWA四家占据着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市场份额,美国则在军用、医疗和家政等服务机器人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才刚刚起步。迫于国外企业的先发优势,我国机器人企业走的是传统的模仿跟踪发展路线,依靠价格优势参与竞争,赚取微薄的利润。


  不过,这一模式正面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挑战。这是因为,目前包括减速机、控制器、电机伺服系统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ABB、KUKA等几家国际巨头手中,国产机器人的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机器人整机的成本很难降下来。


  由于成本相比国际巨头高,而性能比较差,国产机器人的客户接受度并不高,因此,目前外资品牌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产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而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和96%。其中,ABB、KUKA、FANUC、YASKAWA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2012年机器人销量为14470台,占53.8%的比例。


  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使国产机器人企业发展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2013年,KUKA、ABB等外资企业突然掀起价格战,将出口至中国的机器人价格调低了20%-30%。这场降价风波打了国产机器人企业一个措手不及,让原本利润就微薄的行业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制造企业,比如富士康、比亚迪(002594,股吧)等企业都自行研发和生产机器人,也给国产机器人企业带来压力。不过,我国未来机器人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大而不强。和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中使用机器人的密度很低,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不小。


  数据显示,全世界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韩国,每1万名工人中拥有机器人数量为347台;第二是日本,为339台;德国第三,251台;而中国只有21台,还不到全球平均水平55台的一半。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研究数据,2014年全球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将达到16.67万台,其中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达到3.2万台,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随着相关投资与补贴的逐步落实,将带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地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上海为例,2013年4月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获批,计划实现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该园区到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计划招商引资额度达到200亿元,力争成为中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示范基地。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机器人本体(单元)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系统集成则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本体产品由于技术壁垒较高,有一定垄断性,议价能力比较强,毛利较高。而系统集成的壁垒相对较低,与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毛利水平不高,但其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本体市场。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过程中,世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日本模式是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并由其子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并完成交钥匙工程。欧洲模式是机器人的生产和用户所需要的系统设计制造,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美国模式则是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美国国内基本上不生产普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时机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完成交钥匙工程。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模式与美国接近,即本身生产的机器人较少,众多企业集中于机器人系统集成这一块。这是由于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ABB、KUKA等几家国际巨头手中、机器人本体生产成本过高所致。


  不过,系统集成想做大规模并不容易。首先,系统集成企业的工作模式是非标准化的。从销售人员拿订单到项目工程师根据订单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再到安装调试人员到客户现场进行安装调试,最后交给客户使用,不同行业的项目都会有其特殊性,很难完全复制。如果专注于某个领域,可以获得较高的行业壁垒,然而,这个壁垒也使系统集成企业很难跨行业去扩张,因此其规模也很难上去。


  另外,系统集成企业常常会面临垫资的压力。系统集成企业付款一般采用“3331”的方式,即图纸通过审核后拿到30%,发货后拿到30%,安装调试完毕后拿到30%,最后10%为质保金。按照这种付款方式,系统集成企业通常需要垫资,如果几个项目一起做,或者单个项目金额很大,系统集成企业也常常面临资金压力,从而限制其规模的扩张。


  从下游应用类型来看,机器人一般可分为焊接机器人、搬运/上下料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焊接机器人,销量由2005年的1287台增至2011年的11212台,复合增长率达43.4%,这表明国内焊接工艺对自动化或智能化装备需求很旺盛。


  从产品应用领域来看,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电子制造、化学及塑料橡胶、工业机械以及金属制品等领域。汽车工业是国内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5万台/套,其中50%是应用在汽车领域。(天拓咨询整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