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从1982年就已放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各国实践经验来看,各类货币指标(M1、M2)都已不宜作为工具规则的主要变量,即便是作为中间目标亦存在诸多局限性:narrow money aggregate(M1)不是好的政策工具,因为货币需求的不稳定;broad money aggregate(M2)不是好的中间目标,因为其与产出等宏观经济活动的联系并不稳定。正因为此,美联储新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并没有纳入任何一种形式的货币总量。
就货币规则与相机抉择的取舍而言,采取货币规则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相机抉择情形下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为在Barro&Gordon的模型中时间不一致会导致通货膨胀偏差(inflation bias)。然而,通货膨胀偏差问题的解决并非一定要诉诸于货币规则,如任命一个保守的中央银行行长同样可以达到目的(Rogoff,1985),格林斯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目前而言,比较流行的货币规则是Inflation Targeting,似乎效果不错,其主要优点在于有助于提高央行的credibility以及增加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引导公众的预期。美国没有采用Inflation Targeting,却也干得不错。泰勒(Taylor,1993a)的经验研究得出结论,从80年代中期到1992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一种简单规则来刻画,其一般形式也就是著名的泰勒法则。
而弗里德曼在06年3月的一篇总结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The Greenspan era, therefore, may stand as the modern-day pinnacle of “discretion,”rather than “rules,” in U.S. monetary policymaking. The record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that it leaves behind is surely one to be admired. Perhaps some day we shall env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