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此为本人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时上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经济思想课程时作为课程作业交上去的读书笔记
市场现代化程度的参照系
------读吴承明《中国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摘要: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整个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如同社会一样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某一历史时期的市场的变化来认识市场现代化的轨迹,探寻其具体发展趋势。在《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一书中,作者吴承明主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对明清经济进行论述。对市场的解构,并对其各要素:“从市场的范围,商路,、的拓展,主要商品的长途贩运,商业资本,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价格”进行分析,通过它们所表征的信息来揭示明清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评价市场现代化程度的参照体系。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变化的分析,作者也向我们展示了市场现代化的路径,指明了市场现代化努力的具体方向。
关键词:市场 经济 明代 清代
论明代国内市场与商人资本
既然谈市场的现代化,作者首先对市场的定义做出了界定:“商品流通形成市场”指出:“商品流通的量决定市场的大小,商品交换的内容决定时常的性质”接着引用了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既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这实际作者文首发表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即后文的理论依据:商品流通反映市场现代化的程度。接着作者分别从市场的大小,商品交换的内容,及市场流通(运输),及资本角度对明代国内市场做了进一步论述。
在论述的时候,作者把市场分为四类:地方小市场,城市市场,区域市场,突破区域范围的大市场。通过对每一类市场的具体考察。把它们和作者自己界定的“市场”也即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进行了比照分析,剔除了大量的貌似现代商品流通的经济现象,找出了那些传统经济中所含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成分。从而可以通过考察这些传统经济中的现代市场元素在历史时期内的变化,进而揭示历史时期,我国市场现代化的轨迹与历程。同时也向我们呈现现代商品流通的特征:商品流通以全国市场或全球市场为范围,商品生产以实现商品的价值为目标,而且商品的交换是经过地域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这些现象的背后事实上是真正的“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市场通过社会分工,区域分工这一具体方式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而与社会分工,区域分工并存的必然是不同生产者之间进行商品流通和交换。这也实际上指明了这些符合现代市场特征的市场现象与现代市场商品流通机制内在的对应关系。传统经济中这些因素的呈现能够反映传统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走势。
在划出传统经济中体现现代市场因素的信息域:“全国性市场,长途贩运及长途贩运商路上出现的商业性城市等“之后作者从商路的增辟,新兴商业城镇,主要商品的长途运销和大商人资本的兴起这几个角度对明代市场现代化程度作了具体的考察。从商路的角度讲,商路的增辟表明了明朝国内市场的扩大,生产的区域分工进一步加强而且更趋专业化。而长途贩运商路上商业城市的兴起则表明商品流通的网络日益发达,各区域间商品流通的渠道日益畅通,而作者选取主要商品,粮食,棉花,棉布及丝和丝织品的长途运销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这些物品均为大宗主要的长途运销物资,这些商品反映了明代商品流通的主要状况。同时贸易由奢侈品的贸易逐步转为民生用品的贸易也反映了市场的扩大。这些商品占了全国市场上长途运销物资的大多数,反映了全国市场上物资流通总量的变化,也显示了当时全国市场的繁荣程度。同时全国市场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区域分工的发展。而大商人资本的兴起则是从流通中这个角度来研究市场,商品的流通中总要有一些资本作为中转,否则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就无法实现,商品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商人所拥有的资本越多,就越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资集散。他能长途贩运的物资量就越大,这也表明市场的流通能力的增强。
总之作者先通过分析找到反映明代市场现代化的信息域,进而从商品流通的角度分别从商品流通的总量,流通的渠道,流通的中介三个领域对明代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用有代表性的具体事实揭示明代市场现代化发展的程度与趋向。
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
如果说明代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区域间贸易的商路,有长距离运销,有了商品区域间流通的中介大商人资本等这些现代市场的因素。那么这些因素当然为清代所继承,而且这些要素已基本构成现代市场的骨架。明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与明代相比有了进一步发展,从商品流通渠道上看商运路线增长,水运已经具备了现代的规模,商业城镇增多,贸易量增大。但这仅是在各方面量的改变,清代的市场与明代相比无疑向前发展了一步,其中内涵的质的进步又从那个角度反映出来呢?
市场的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其手段是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而我国传统社会最简单的社会分工是士,农,工,商。其中真正的生产者只有农和工。而现代化在某种程度上亦可称之为工业化。农业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工业化发展的一个水平。而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市场只能是现代市场,所以作为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比例,也即市场结构也是市场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所以市场上农产品以工业产品的比例(也即市场结构)与市场现代化程度是一一对应的。
有了以上的理论分析,我们再来看作者对清代前期国内市场的分析就会豁然开朗。作者选用了粮食,棉花,棉布,丝,丝织品,茶,盐,七项国内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大宗物资为代表来研究市场结构,经过对各种统计资料计算得出:“布代替盐成为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品,市场上工业品总值超过农产品”。这无疑是可喜的,同时也反映了清代前期市场现代化的程度。但是对市场上主要商品的具体市场流通进行考察时,清代的局限性又暴露出来了:“直到鸦片战争以前,我国国内市场还是一种以粮食为基础,以布以及盐为主要对象的小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市场结构”。而且“主要商品即粮食和布都是农民家庭生产,并且粮食基本没有商品生产,布也主要是农家自用有余”。这仍是自然经济中有无调剂的性质。而且从全国总的商品量来看,粮和布的长距离运销在它们的商品量中只占15%~20%的比重。主要的商品交换还是发生在区域市场和地方小市场上。总的来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形态还是自然经济,与现代市场的基础市场经济还相去甚远,而作者选用市场结构来反映清代前期市场现代化程度,则既反映了清朝市场与明代区别,又指出其局限性。
论我国半殖民半封建国内市场
如果鸦片战争前我国还是纯粹的封建社会,那鸦片战争后我国已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不仅可以形容当时我国的社会形态,而且也是当时中国经济形态的写照.既然是半封建经济,则传统的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但仍占有重要地位.既然是半殖民则当时中国的市场应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冲击.如果纯客观的从市场现代化的角度来讲,则是国内市场不断受到国际市场影响,并逐步被纳入世界市场,市场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18世纪到1936年这将近100年可以算作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如果说明清时期我国市场现代化进程极端缓慢,尚可以一两个角度来反映其发展.那么近代中国市场现代化的发展则须从多个角度利用多项指标加以区分.作者选取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市场商品结构的,价格结构的,机制工业品的流通,出口农产品的流通,农产工业原料的流通,以及国内消费的农产品的流通来描述这一阶段的市场变化。市场要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常规的描述无非是市场上商品的流通总量进一步增加,商路的增辟,商路沿线商业城市的兴起。这些是市场繁荣的表现,但其表现的市场水平仍是一个层次上的,而且很模糊。市场发展到新的阶段应有新的标尺来刻度。对整体的发展已具备规模之后,进一步的发展应体现在各个部分。作者对市场的流通进行进一步考察后得出:“1936年埠际贸易统计,包括华北,华中,华南,40个类,但其输入总额的66%,输出总额的72%是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四埠,就是说,参加埠际贸易的商品一半以上是在四个沿海大商埠间流转”。作者的分析思路实际上向我们表明当时市场的现代化程度是不均衡的。市场真正的向现代化方向有所进步的只是东南一些地区。同时数据表明:“西南9个关合计只占输入总额的4.2%,输出总额的1.5%,西北市场更为狭小-----”。也就表明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市场仍很落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作者的分析思路也向我们指明了描述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角度:研究各个区域市场间的贸易,而非只是分析全国的区域贸易总量及商路的延伸。
区域间贸易的考察反映了区域分工的发展,而市场结构则代表着社会分工。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内市场上,工业品的总值已超过农业产品。鸦片战争后随着整个经济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靠近,社会分工也进异步深化。同时这也是市场的要求。而市场的这一要求又体现在何处呢?作者通过对市场的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埠际贸易中工业品占主导地位。以1936年为例:“带1936年表一所列第一位商品棉布已基本上都是机制布(土布仅4万公担,价值不到3%,亦有不少是工厂手工业或包买商式的生产。)占第二位的棉纱全部是机制品,加上前八位的纸烟,面粉,煤恰好占表一所列商品值的一半。若就全部埠际贸易流通额论,工业品站34%,手工业品站32%,而农业品占24%”与清前中叶国内市场上工业品总值超过农业品不同的是其中机制品(即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品。清前中叶“工业品”绝大部分为手工业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近代的现代化实际上也可称之为“工业化,”“机械化”。市场商品结构中机制品分额的出现提高也是现代化的结果。从作者的分析的思路来看,市场上商品的结构尤其是工业品或(机制品)也是能反映市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指标。同时作者还对市场上价格进行了分析,不论是进出口商品的剪刀差,还是国际市场对国内出口农产品的压价作用,以及机制品在流通中的层层加价。这都表明时常供求在商品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区域间贸易量,商品结构,价格波动成为这一时期体现市场现代化程度的指标。
总之,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从明代到近代(1936年)我国国内市场的大致状况,展示了市场现代化的缓慢进程。通过认真阅读作者对这一阶段市场的论述,进一步思考,发现最初以为是作者表现的一堆互不关联的经济现象的描述,其实是作者对市场的现代化程度有很强的反映性的现象进行分析。借助他们,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各个阶段市场现代化的程度。作者选取的那些指标,如:早期的国内市场范围,路拓展,商路沿线商业性城市的兴起,主要商品的长距离运销,大商人资本,到后期的市场结构,商品结构乃至价格实际上都是基于市场的资源配置,分工,和商品流通,而构筑的一套与当时市场现代化程度相适应的,又能反映出市场在以前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市场现代化程度的参照系。这套参照系不仅有利于反映市场现代化程度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市场现代化的认识及对其的把握。不过由于本人初涉经济学,对作者意图领悟不深,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