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至26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威海校区党委书记仝兴华教授、中国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长邱仁宗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对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80多所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70余位科学哲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认知科学哲学、行动哲学、自然科学哲学及现象学科学哲学、科技伦理问题、科学实践哲学、科学哲学史、生态哲学与动物研究、语境论科学哲学及科学与政治等多个专题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大会共分为四场大会报告和六个分会场的小组报告。山东大学刘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和浙江大学盛晓明教授分别主持大会报告。中国科学院范岱年研究员在运用科学的态度分析中国政治。他认为科学的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理论的逻辑自洽,一致、简单,二是要求实践的检验,精确,能说明广泛的现象,富有成果,有巨大的预测能力。他从上述两个方面对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进行了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邱仁宗研究员认为大部分的证据都是主观的,不能重复的,难以在主体间检验。唯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进行实验,获得的数据能够在主体间进行检验或重复,才能构成检验或评价某一疗法或假说优劣的客观证据。刘晓力教授认为认知科学与哲学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在这个多学科共同协作的领域中,哲学家作为这个科学联盟的重要一员,不断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着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同时,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成果也对哲学的发展造成了影响甚至带来了挑战。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认为自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衰落后,科学哲学的研究像一个摆钟,在经验与理论之间,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在逻辑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来回摆动。他提出了逻辑理性主义的观点并把它的科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了价值论的要点及其投射到物理定律的真善美归结为自然界的秩序性、自然律等六个方面。山东大学李章印教授认为当今我们主要从动力因的角度来理解因果关系,这种理解所导致的一个极端后果就是从根本上否定因果关系,并代之以数学函数关系。但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因果关系主要就是“形聚因果关系”。他认为“形聚因果关系”对于近现代科学来说是无意义的,但对人的生存来说却具有特别的意义。浙江大学盛晓明教授认为诸如大科学和产业化科学之类的实践形式超越了常规框架,必定伴随着规范的重塑。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表达主义和布兰顿式的实用主义成了可供借鉴的哲学资源。清华大学吴彤教授认为应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野中理解观察,它不仅是表征陈述,而且是一种实践。而且,与观察陈述对应的理论陈述相应地要改变为反事实条件句。科学实践哲学的观察所产生的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其表现的像是普遍化知识。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认为6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一直面临着库恩的不可通约性论题和迪昂-蒯因的理论非充分决定性论题所提出的挑战。这些挑战揭示出将决定科学哲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三个核心问题: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问题、科学理论的合理性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规范性问题。这三个问题各自与科学哲学之间的不同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对当前各种所谓“转向”作出审慎的评价和批判。吴国盛教授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革命的最终成果,标志着由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希腊世界观向现代世界观的转变之完成。他在海德格尔和柯瓦雷两位现象学家的指引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如下关键词“每个物体”、“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沿直线的匀速运动”以及“惯性系”进行分析,揭示出科学定律背后的世界观预设和意向性特征。朱葆伟教授认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后学院科学”的出现,可能导致新的不平等形式出现。在全球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恰当地处理知识的公共性和商品化之间的关系,公正地分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带来的好处、风险和代价,是我们时代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曹南燕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论也许是一种比休谟派的实证论或亚里士多德派的朴素实在论更为精致更具指导意义的哲学立场。它从客观世界出发,但却避免了朴素实在论的被动论的认识论。它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和建构特征,但又能避免了爱丁堡学派的社会建构论对客观性的背叛。陈晓平教授沿着语境主义进路提出C-JTB的知识定义,把真实性条件定义为最大辩护,亦即获得集体主流意见认可的辩护,以此克服刘易斯语境主义方案的缺陷。他认为语境主义方案可以把盖梯尔问题、怀疑论难题和抽彩悖论给以一揽子的解决,体现了语言学和实用主义的双重转向。
会议期间,针对科学哲学的专题热点问题在六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分组讨论。代表们分别报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积极地参与讨论,不少青年学者的报告严谨规范,选题新颖而且论证充分,受到了代表们的关注和好评。会议闭幕式由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主持,王华平副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发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晓力教授在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此次会议景色最美,规模最大,是历届全国科学哲学会议中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而且,本次会议主题丰富、问题聚焦,对前沿问题的把握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更加规范、更具国际化。另外,由于不久前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前任理事长胡新和教授不幸逝世,大会筹办追思会对这位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成长和壮大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的突然离世表示缅怀。最后,大会宣布2015年的第十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将在上海举行。(孙保学 李胜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