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车改革:转变思路是关键
引言:三公经费与公务车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
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我国的三公经费数目处于高位,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
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各省市也曾经陆续公布2011年的“三公经费”。
梳理已经公开的“三公经费” 数据,不难发现其中“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占据最大比例,甚至占到“三公经费”预算的90%以上。
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正在狠刹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都为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提供了可能。压缩“三公经费”是党政部门厉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消解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疑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从根本上压缩“三公经费”,公务用车改革毫无疑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在现行的公务用车管理体制下,要压缩公务用车经费难度很大。
现行公务用车管理体制:谁在为公务车买单
我国的公务车管理现行政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办发〔2011〕2 号),办法规定,公务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
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财政部门根据年度使用公务车配备更新计划,统筹安排购置经费,并实行严格管理。财政部门会同公务用车主管部门制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据以核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列入部门预算。
不难看出,由于公务车的更新、购置、运行费用等都被列入部门预算,所以为公务车买单的是财政部门,而财政部门的支出主要来源于税收,所以广大纳税人是最终为公务车买单的人。要改革公务车管理,涉及到每位纳税人的权益,政府有必要把这一大笔纳税人缴纳的税收花好。
公务车起什么作用?
办法中公务车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勤执法用车。
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勤执法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因此概括起来公务车只能用于公务,但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公车的历史
这里先来看一下公务车的历史,李志刚的“古代公务车发展史”一文对此有一个大概的叙述。自从社会上出现统治阶级以后,“公务车”就逐渐出现了。古时候的官员先是乘坐牛车,后来又改为乘坐马车、轿子。到了北洋军阀时期,随着汽车开始传入我国,官员们开始坐车,车的优劣与权的大小是正比关系,车越好权越大,车一般的权也一般,无车可坐的大概也就没有权了。
由于古代的官车并没有明确地公私使用之分,一旦官车派发,就完全供官员个人摆布了,成为私人物品,于是容易助长腐败和奢靡之风。
为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对公车管理做出过相关规定。我国历史最早最成型的官车使用规定,是西汉景帝中元六年颁布的。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治理公车更是彻底,开国以后不久就规定只允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三品以上文官特许乘坐四抬轿子,其他人骑马;勋戚、武官不得乘轿;违例乘轿或者乘坐八抬轿者,要受到严厉处罚。清朝雍正、乾隆以后,鼓励官员乘坐轻便价廉的代步工具,很多官员改乘骡马。这些都是我国公车治理的先例。
为什么要改革?
世代发展到今天,虽然车子代替了轿子,代替了骡马,但是公务车依然存在。官员从事公务需要有公务车这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相应的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公务车带来的攀比心理,凡是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都想把车子搞得好一点,车辆购置费用、使用保养费用就控制不住了。由于现行公车政策依然是按照级别配备公务车,级别越高权力大的人,享受的公务车待遇也高,这就无形中助长了一些官员的贪心。
二是就是公车私用,这是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一个问题。有调查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三个1/3,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
2010年03月04日的重庆日报文章“公车成滋生腐败的温床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公车改革”曾经报导,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2000亿元,每年公务车辆购置费增长20%以上。党政机关的公车,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闲置。
因此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进行公车改革,给纳税人一个交代。政府部门本身出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公用经费的考虑也需要进行公车改革。
公车应该怎样改革?市场化改革是合理选择
2012年5月28日北京日报文章“全国公务车改革方案制定中”报导,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尚晓汀认为公务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坚持市场化、社会化,采取适度、公平的货币化手段,改变传统的公务用车运行机制和提供方式”。这个方向是合理的
公务车改革的目标无疑是减少财政供养的公车数量,减轻纳税人负担。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和单位公务车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公务车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首先需要转变思路,更多地利用公务车需求,实现公务车服务供给的市场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解决一些汽车专业人员的就业问题。这样的改革才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
当然公务用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货币化的改革方向也存在一些难题,比如在如果单位不再配置公务车,而换之以补贴。补贴人群怎么界定?标准如何确定?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只要政府能够坚定利用公务车改革创造就业岗位,增加人民收入水平的方向,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步找到解决的方法。
(作者:范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