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展望理论」是对主宰经济学界数十年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ty theory)所做的修正,故要谈展望理论,得先从爱罗(K.Arrow)教授的期望效用理论介绍起。假设某人面对以下两个赌局:
 赌局一,有40%的机率赢得150元,另60%的机率得0元
 赌局二,有40%的机率赢得120元,另60%的机率得0元
 一般而言,赢得150元并不表示满意程度就是「150」,赢120元也不表示满意程度就是「120」。爱罗说,对于奖额的满意程度(称为效用)应该是奖额大小的正向函数,表示奖额越高效用越高;但是当奖额增加时,效用的增加应该会递减,。我们以u(150)、u(120)分别代表这两个奖额的效用,则u(150)>u(120),就表示「奖额越高效用越大」,但曲线下凹则表示「奖额增加时效用的增加递减」。
 所谓期望效用理论,就是以效用的期望值刻划赌局的好坏。在上例中,赌局一的期望效用是40%×u(150)+60%×u(0),而赌局二的期望效用是40%×u(120)+60%×u(0)。由于u(150)>u(120),所以人们相比之下,赌局一的期望效用较高,人们应该会选择赌局一而非赌局二。
期望效用理论是以赌局(或任何风险投资行为)的期望效用做为评选取舍的依据,这个理论纵横财务学界数十年。但是心理学家却透过一些赌局实验,观察到一些与期望效用理论矛盾的现象。我们看下面这个赌局组合:
 组合甲:
 赌局一,有100%机率得1000元
 赌局二,有89%机率得1000元、10%机率得5000元、1%机率都得0元
 组合乙:
 赌局三,有11%机率得1000元与89%机率都得0元
 赌局四,有10%机率得5000元与90%机率都得0元
 依据期望效用理论,如果在赌局一与二(组合甲)中大多数的人会偏好选择赌局一,则由于组合甲与乙的差别仅在于从赌局一与二中同时减去89%机率得$1000,故在组合二中大多数人应该也会偏好赌局三才是。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会偏好赌局四,这种现象是与期望效用理论不符的。
 其次,依据期望效用理论,假如你认为方案A的价值比B高,则不论你的身分是买方或卖方都会选择方案A;因为如果是买方,你可以因此获得较高的效用,如果是卖方,你可以因此向买方要求更高的价格。但是现在如果有下面两个赌局给你选,你会选择哪一个?
 赌局A,90%的机率赢10元,与10%的机率输20元
 赌局B,20%的机率赢55元,与80%的机率输5元
 从拉斯韦加斯赌城的一个实验发现,假如你是赌客,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参加赌局A;但是假如你是庄家,大多数的人会偏好当赌局B。这种买卖双方看待赌局A或B的偏好差异,就是所谓的「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现象。
 此外,期望效用理论也会面临一些心理状态的矛盾。假定你花5000元,买了一张多明哥演唱会的门票,到表演厅门口,却发现门票弄丢了。请问你会再花5000元买票进场吗?第二种倒霉的情况是,假定你打算到了表演厅再买票,买票前却发现掉了5000元,不过你身上还有足够的现钞。问题是你会不会买票?
 心理实验发现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掉头而去,碰到第二种情况却舍得再掏腰包,虽然两者其实都是损失5000元,而且必须再花5000元,才能听到世纪之音。可是,大多数人碰到这两种情况,反应似乎不太一样。因为两种情况在人们心理所考虑的基准点并不相同。如果金钱和财富是可以互换的,不论是损失价值5000元的门票或损失5000元的现金,情况应该没什么两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