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本名为<货币战争>的书,看了那么多评论了,各有千秋,我也来说说我的观点吧!
《货币战争》是不是阴谋论?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从我所经受的小学、中学教育方面来谈谈。我是农村上的小学、中学,不知道城市的小学上的是些什么,所以城市朋友看了,可以给点意见。
我是在十几年前上的小学,大家都可能知道,小学、中学的重点学习内容就是汉字和拼音,写作文,语法,还有就是对一些“经典”文章的分析了。我们小的时候学的都是一些“大家”的文章,有鲁迅,毛泽东,等,还有一些古人的。我最喜欢就是听老师分析这些“经典”文章了,会让你觉得他分析的头头是道,而且感觉内容很丰富。老师会从每段,每句,每个字去分析作者的感情、思想、写作意图等,然后要求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充分领会其中的“奥妙”。小的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懂,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现在回过头去看,感觉培养的都是阴谋家。
为什么?
每个作者写每篇文章都肯定是有一定写作背景的,这个是老师可以教给我们的,因为书上不会有那么多的内容,但是应该怎么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写作意图,我觉得这个只能靠学生的慢慢积累了,靠老师那种强行的灌输方法往往会造成阴谋家。因为等到你习惯了那种学习方式后,你看任何东西都会按那样的思维方式去猜测作者的一些东西,鲁迅的一句“活该”会让你觉得作者充满了爱恨情仇,但实际上是怎么样呢?有可能就是作者信手拈来,无意为之。而到了老师那里,“活该”却成了作者对雷峰塔倒掉,对封建社会灭亡的强烈的感慨了。从这种小的时候的教育方式下,我们就不难看出阴谋论对我们的影响了,也就难怪有人说宋先生的《货币战争》是阴谋论了。
“货币战争”不可能在中国爆发
很多人看了《货币战争》之后,包括我的同学都在我面前担心货币战争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那么货币战争会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呢?我觉得应该考虑一下“货币战争”爆发的一些前提条件:重商主义盛行(自由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回忆一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农主义——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重商主义是在17和18世纪西欧开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看看中国的重商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在传统上就是个农业大国,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时期的商人的遭遇看看重商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吕不韦富甲天下却把自己非常喜欢的美人送给了一个在别国做人质的未来秦王异人,当他送美人过去时给那个美人说“我现在虽然富甲天下,但始终还是一个商人,士农工商,商在末啊”;在唐朝的开国元勋当中有个非常有钱的商人,因为资助李渊起兵,在建国后被封为国公(大家比较熟悉的秦叔宝,程咬金也都是国公),但是那些士人集团出生的官僚们却羞与为伍,当这个国公逝世时去送行的人只有三人;也是在唐朝,唐太宗的爱女安康公主喜欢一个商人的儿子,而且这个商人在危难时刻还帮助过唐太宗,但是后来唐太宗还是没把女儿嫁给那个商人的儿子;在清朝的徽商当中有为总商因为迎接乾隆游江南有功被赐四品顶戴花凌,赏花马褂,就在乾隆离开后没多久,因为官僚们的争斗而成为牺牲品,被流放,最终死在了异乡;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要发展社会主义,是严格控制人们自由贸易的,一旦发现私自交易就会被定上资本主义尾巴的帽子,而被革掉;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重商主义才在中国盛行起来,但却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
重商主义盛行并不是“货币战争”爆发的必要条件,而是伴随着重商主义而发展起来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外国之所以会出现《货币战争》中所描述的情形(如果是真的话),因为私有财产权高于王权,受宪法的保护。而这种对私有财产权的尊重是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才得到的,在外国你可以借钱给国王去打仗而从中收取利息,而中国却不会,我们信奉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农工商”,有钱了也该去买个官来做爬上“士”的阶梯,所以才会有封建社会那么多的人考了一辈子举人,这种观念和这种行动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
综上的分析,我认为即使是现在我们放开资本项目,“货币战争”也不会在中国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