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四:教育投入与盖大楼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还是越来越重视的,投入的力度也在逐年增大,但我们看到的,好像更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投入?
张慕津:对,国家的投入,应该说是重视硬件,对软件方面有所忽视。硬件方面呢,尤其是现在各个学校还喜欢比着盖“大楼”,好像哪个学校建设得现代化,哪个学校的楼好就是好。连现在有的学校的图书馆,都变得商业化了,豪华得跟高级宾馆差不多──我参观过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里面用了很高级的装饰材料,但是并没有文化气息。学校的建筑啊,应该有文化气息、有学术气息!
比如我们清华大学,分为两个区:一个被称为“白区”,就是现在主楼前那一片。这一片啊,没什么文化,基本上就是属于照抄所谓现代派建筑风格的,都是用一些装饰玻璃之类的。而另外一个“红区”,就是老清华图书馆、理学院这个区。“红区”比较有文化气氛。比如说图书馆,当年盖图书馆时我还是副校长,设计师问我们“盖一个新的,还是盖一个老的?”后来大家认为盖老的,老的建筑风格跟周围建筑相衔接。事实上,这个图书馆并没花多少钱,也没搞什么贵重装饰,但是它非常实用,文化气氛也很好。
现在有些地方,盲目追求的所谓“高标准”,把商业的、豪华的建筑搬到学校来,这个是很不合适的,尤其是一个学校大门就要用多少多少钱,媒体不也揭露过一些吗?那么,钱就浪费掉了,国家的宝贵的教育资金都用在这上面了。另外还有在设备上,许多昂贵却又没多少实际用处的设备被引进来,科研经费浪费很大。一方面叫着“经费不足”,另外一方面又在大肆浪费,这是在学校硬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记者:刚才您谈了硬件方面投入的情况,那么您认为国家在教育的软件方面应该有些什么投入呢?
张慕津:我觉得最重要的软件方面的提高,应该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比如今年6所师范类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措施就很好。此外,学生非智力教育、道德品质、实践环节、创新教育的提高,学校的对外交流上,我觉得都应该加大投入。还有校风的建设,这不是光喊口号的,也要投入啊。要搞好校园文化、学生活动,都需要投入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敢于多投入,不要光想着盖大楼。
说老实话,现在国家关于校园文化方面投入的相关政策很少,包括在评估──现在很多学校不是普遍在搞评估么──的时候,只有学科、教师、论文、设备……都没有考虑校园文化这个内容!德育教育可能算一点儿,但是走形式的比较多,不能联系同学思想实际。其实说到底,在教育投入的方面,也有一个政策的“指挥棒”的问题:政策该怎样引导教育经费的使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