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6048 215
2013-09-12

上一篇只开了个头,对本系列的真正目的也只是点了一下,没有几个人留意,留意的也只是笑笑而已。这种情况早在预料之中,这本来就是这个论坛的“风气”嘛。王进事件只是个由头,目的是“找到改变社会风气的解决方案”,找到方案的途径就是在这个论坛做个试验——改变这个论坛的风气!(恐怕更多的人要抛砖了,好在早有准备,抛原子弹都不怕,只要不删帖。)


凭你就想改变论坛风气?当然不会凭我一个人,而是我已经看到了这个势,只是顺势而为而已。什么“势”?这个势就是王进事件,所以我们的分析是离不开王进事件的,因为王进事件卷入的人比较多,代表人群比较广,可以说各色人等都有代表,我们假定这些人群能够作为整个论坛的样本,如果这个样本人群的风气能够得到改变,那么我们就认为论坛风气得到了改变。


当然,首先是对这个样本人群的结构进行描述,这也是本系列分析的核心模型,先提交出来供大家挑刺。

我们将所有在王进事件中发了帖子的人员都纳入分析对象,所有对象按下述标准进行分类(欢迎对号入座):

首先根据与抄袭现象是否有直接利益关系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A是抄袭现象的受益者及其亲属朋友,这个人群是已经通过抄袭行为获益,或者将要通过抄袭行为获益者。他们想通过学术这条道路得到好处,但又不愿意或者没能力通过坐冷板凳来得到,加上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找到捷径,欠缺的只是一张证书或者一篇论文,于是采取了造假和抄袭的途径,或者打算走这条途径。所以这个人群称为“抄袭既得利益者”,这种人绝对不止王进一个,可以说这个论坛里也不在少数。

第二类(B是抄袭现象的利益受损者。要么是曾经被抄袭者挤占了机会,或者是正在坐冷板凳而看不到希望者。这一类在这个坛子里恐怕也不在少数。

第三类(C)则与抄袭现象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请注意是“直接”关系。因为从间接或长期来说,任何人都与抄袭现象会有利害关系。


第三类人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Ca)是价值观为正的人,也就是有正义感、有原则、有立场,能够弘扬正气、反对邪恶;

第二种人(Cb)价值观为负的人,他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达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人(Cc)没有明确的价值标准,或者说是泛爱主义者,打打酱油,口头上表达一下谴责,认为表达了就达到目的了,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既表达了正义,又为自己留下后路。


上述第一种人我们可以再分为两派:

第一派(Ca1)是科学派,也可以将其称为追求结果正义的人,他们不问别人的动机,甚至包容别人的动机不良,而只看其行为造成的结果是不是正义,这一派的典型代表就是真正的经济学者。

第二派(Ca2)是宗教派,也可以将其称为追求起点正义的人,他们要求人们动机必须是善良的,必须“恨斗私字一闪念”,必须像宗教一样时时进行忏悔,他们的策略就是“诛心”。


(未完待续,先将分类摆出来,具体的分析容后再述。欢迎大家拍砖,更欢迎对号入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9-12 19:14:39
王进抄袭发生后,人文学院严格起来了!(王进抄袭被举报是今年3.4月的事,一直闹,因为抄袭太严重,纸终于包不住火,只得在7月23日撤消他博士学位)
各位研究生导师:
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杜绝论文抄袭现象。我院决定:从2013年秋学期开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进行论文查重;博士研究生还须预答辩(硕士生是否预答辩由各系自定)。论文查重工作由院研办统一办理;博士生预答辩由各学科组织。预答辩委员会由3-5名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担任。另,各位导师在签《东南大学研究生发表论文原始稿件导师审核表》的意见时,可要求学生提供发表论文的查重报告。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二〇一三年六月九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2 19:23:43
东南大学论文风波暴露中国博士生教育深刻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30日13:48 南方周末
东南大学这次论文风波,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身份而备受注目,实际上,它暴露出的不过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
目前,中国的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达到12万多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按照教育部的
规划,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大跃进”,“以这样高的速度增长,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呢?即使保证了培养质量,以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他们会不会大材小用或者成为向发达国家输送的人才呢?”

  以东南大学为例,该校一共有1445名博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却不到200名。

  东南大学一位博士生说,该校每个博导平均要带十多个博士生,根本带不过来,“我同宿舍的一个博士生,导师根本不指导也不参与论文撰写,发表论文时却一定要署名在前”。

  一位建筑系的教授说:“以前一个教授带二三个博士,培养一个是一个,现在多的带一二十个,每人每天只能指点一两分钟。而这些博士将来要留校当老师,真不知又能教出什么来。”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则用“严重滑坡”来形容现在的博士生培养,“以前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我们要请清华、人大的权威来会审,论文题目要通知全国同行的名教授。现在呢,博士生数量激增,经费又只有那么多,只好请同城或浙江的老教授,大家碍于面子,往往先打个招呼:我这个学生肯定不行,送个人情算了。”

  “人情”或许可以送,但一般说来,博士生在毕业之前首先要达到学校规定的一些硬性指标。例如,在东南大学,博士生必须至少在一级学报上发表两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当然,为了便于以后评职称,论文数量越多越好。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建筑》主编曾昭奋称,“目前各种学术刊物越来越厚,成倍地厚,字号却越来越小,甚至用8号字”。不过,学术刊物厚度的增加或许仍然赶不上博士生数量的增加。

  东南大学一位博士生说:“博士生的数量翻倍,核心期刊却没有增加多少,现在博士发表论文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实原创性的论文需要实验条件和积累,哪里有那么多?为了凑数,我们只能写一些专门为发表而发表的论文,发展到极端,就导致一些博士生铤而走险。如果开除李仕峰,只是很表面的行为,就事论事而已。”

  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博士称:“说剽窃,其实大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许多人不敢指责李仕峰,或许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有鬼。目前这种仅仅以论文数作为指标的考核方式,其实是逼良为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称:“前不久去世的某位百岁教授,在病中还指导12位博士生,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指导的。而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博导或外聘博导,博士生一年都难见他们一面。”

  学者分析,当中国博士生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科研能力的实际增长速度时,出现急功近利的博士生和失察的导师,并不奇怪。

  教育部一位领导曾在一次会上指出,“现在大量博士生或者从事的科研方向很难说是学科前沿,或者是长时间陷在导师的低水平横向开发项目上”。

  一位建筑系主任称:“由于博士生太多,以前博士论文还可以谈一些真正深入大局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博士论文甚至出现《论菜市场在城市中的定位》这样不入流的论文。”
  在东南大学这次论文风波之下,蕴藏的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深刻危机。本报记者翟明磊 李虎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2 19:29:05
台湾一大学博士生被控抄袭论文 判刑9个月
2013年04月12日0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新网4月11日电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董彦良被控抄袭同所博士生陈麒安的论文著作,四度在期刊、研讨会上发表,陈怒告董违反“著作权法”。台北法院判处执行九月,可易科罚金,每日一千元(新台币),全案可上诉。

判决指出,博士生陈麒安2007年6月写出《联盟理论之研究:现实主义的观点》的文章,发表在该校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上,来年陈将论文改成《新自由主义与后冷战时期欧洲安全治理》期末报告,在政大教授甘逸骅开的“欧洲治理”课程上发表。

陈麒安指控,董彦良从2009年3月到12月间,四度抄袭他的期末报告中,关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基欧汉主张的国际制度,还引用发表在期刊、研讨会上,侵害他的著作权。

董彦良良否认抄袭,强调没看过陈的著作,不知道陈的研究方向,这些论文都是他参考翻译数据,他都有注明出处。但甘逸骅教授拿出陈麒安的期末报告,证明陈的论文发表在先。

法官另比对涉嫌抄袭的段落,发现董只有增加引号或删减字数,几乎全段重制,连出错的小地方都一样,已超越合理使用的界限。由于双方未达成和解,陈麒安要求法官每案判六月,共判两年。

法官痛批,董彦良受最高等教育,应严守学术分际,作为学子榜样,却剽窃他人的智慧结晶,犯后还否认犯行,心态可议,但考虑他没有前科,决定并刑九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2 19:36:15
新网4月11日电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董彦良被控抄袭同所博士生陈麒安的论文著作,四度在期刊、研讨会上发表,陈怒告董违反“著作权法”。台北法院判处执行九月,可易科罚金,每日一千元(新台币),全案可上诉。

判决指出,博士生陈麒安2007年6月写出《联盟理论之研究:现实主义的观点》的文章,发表在该校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上,来年陈将论文改成《新自由主义与后冷战时期欧洲安全治理》期末报告,在政大教授甘逸骅开的“欧洲治理”课程上发表。

陈麒安指控,董彦良从2009年3月到12月间,四度抄袭他的期末报告中,关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基欧汉主张的国际制度,还引用发表在期刊、研讨会上,侵害他的著作权。

董彦良良否认抄袭,强调没看过陈的著作,不知道陈的研究方向,这些论文都是他参考翻译数据,他都有注明出处。但甘逸骅教授拿出陈麒安的期末报告,证明陈的论文发表在先。

法官另比对涉嫌抄袭的段落,发现董只有增加引号或删减字数,几乎全段重制,连出错的小地方都一样,已超越合理使用的界限。由于双方未达成和解,陈麒安要求法官每案判六月,共判两年。

法官痛批,董彦良受最高等教育,应严守学术分际,作为学子榜样,却剽窃他人的智慧结晶,犯后还否认犯行,心态可议,但考虑他没有前科,决定并刑九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9-12 19:36:40
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
  
  一 前言
    
    学术腐败是九十年代之后风靡中国大陆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学术腐败的具体表现就是,学术界人士,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做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不仅如此,学术腐败已经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集团行为,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比如,大学普遍向高官明赠暗送高等学位,学术界头面人物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ZF、舆论和社会,学术机构对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熟视无睹,任其泛滥,甚至包庇纵容,等等。
    
    不过,在中国,对学术腐败现象的讨论和揭露目前主要停留在互联网上。在社会上,中国的一般民众对学术腐败现象几乎一无所知,或不甚关心。在大学,在科研机构,尽管人们承认学术腐败的存在,但对它的严重程度却看法截然不同。在中国的常规媒体上,讨论学术腐败问题的文章和报道充其量也就是零星的,表面的。而中国的ZF部门至今未对学术腐败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者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进行整治。
    
    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的民众不是对腐败分子深恶痛绝吗?揭露腐败现象不是新闻媒体的职责吗?制止、惩治腐败行为不是ZF的义务吗?为什么在学术界,腐败势力会这么猖狂,这么无所顾忌?这其中的奥妙就在於“学术”两个字。有了它们作为挡箭牌,学术界的人士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布,这是我们学术圈内的事情,外人搞不明白,问题得由我们自己来解决。他们还会告诉你,这种事情,国外也有,所以发生了是正常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诚然,学术腐败可以说古已有之,并且不分中外。也就是说,学术界从来就不缺乏败类。但是,腐败能够达到象今天中国学术界这个规模,这个程度,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旁无邻舍。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这一点。
    
    也许有人会问,即使证明了,又有什么用呢?答曰:用处有三。
    
    第一,中国ZF目前正在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也就是说,中国ZF把国家的兴亡寄托在了中国学术界的身上,寄托在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身上。2002年,中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经济总值的1%以上,超过一千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三位。再加上接近国民经济总值4%的教育经费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高等教育界,中国的学术界近年来真可以说是富得流油。但是,伴随着国家资金的大量涌入,中国的学术界却出现了几大令人不解的现象:博士越来越多,教授越来越多,院士越来越多,可是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反倒越来越低下。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01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位降至第31位。(冀文海: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滑坡,8成大学生对高校教育不满)。2002年,中国经济的成长竞争力在全世界的排名是第38位。到了2003年,中国的排名降到了第44位,排在波兰之前,南非和斯洛伐克之后。(World Economic Forum. 2003.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3-2004)。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能否落空?其实,早在2001年,就有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惊呼“学术腐败将毁灭科教兴国的梦想”。(佚名:学术腐败将毁灭科教兴国的梦想)。揭露学术腐败,就是要让中国ZF和人民早日从梦想中惊醒。
    
    第二,社会是由各个阶层的人民组成的一个机体,而知识分子可以说是这个机体的头脑和良心。学术腐败就象是一个人的大脑长了恶性肿瘤,它对社会的破坏力最大。有句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脏不能脏的文化”,意思就是教育和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最后精神堡垒,它们的崩溃,标志着整个社会的堕落。揭露学术腐败,就是要发动全社会,包括ZF,把这个毒瘤切除,还这个社会一份清白。
    
    第三,中国的学者讲究“为天地立心”。既然中国目前的学术腐败是史无前例的、世界仅见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正直的学者都有义务来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且做出分析和批判。美国前总统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曾派人到战火中的欧洲全力收集战争资料,最终在斯坦福大学建成美国的第一个“思想库”─胡佛研究院。同样,搜集整理中国学术腐败的资料,就是要给后人留下历史证据,并且使那些无耻之徒心存一丝恐惧:他们可以在现世捞取名利,但他们将会在后世遗臭万年。暴露中国学术界的黑暗,并不是在给中国抹黑,恰恰相反,这是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的学术界中,还有诚实的学者。也就是说,除了“为天地立心”之外,知识分子还应该为自己立德,表明自己能够不同流合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