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小学校长李刚玉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25年来,这位小学校长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11月13日《三湘都市报》)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累死”体现的是一种极其恶劣的生存状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劳累而死的噩耗却常见诸报端,实在令人痛心:2006年6月10日,武汉黄陂区的一位初三政治教师因突发心脏病倒在了讲台上,再也没能醒来;2007年1月,江西乐安二中45岁教师符爱起因突发心脏病殉职讲台;2007年3月,吉林延吉市北山小学年仅33岁的教师杜继春忍痛上完最后一堂课,倒在讲台前……
看看李刚玉都做了些什么,除了教书备课,他做了太多的事:修理课桌椅,为孩子们烧饭、巡夜,洪水中转移教学设备,筹集修缮教室的资金,独自一个人修整食堂……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在忙,直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从传统观念和朴素感情上讲,累死的都是好样的。所以有人赞美,“最后一课”闪耀着道德的光芒,展示着教师这一社会职业群体的悲壮之美、高尚之美和坚忍之美。
可以想见,有关部门很快会发出“向李刚玉学习”的通知。但是,面对付出生命代价的优秀教师,我们难道不更应该认真反思么?当李刚玉们独自默默承担各种重负的时候,政府和社会做了什么?为什么不能在他们活着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们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累死在岗位上的感动吗?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需要健全的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更需要保护好我们的人民教师。教育的发展,靠的是千千万万人民教师的正常工作。那些累死在讲台上教师,应该成为令政府和社会警醒的信号。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更多更好的措施保护教师的身体健康,而不是在每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以后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对于那些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人民教师,我们不会吝惜自己的感动和赞美。但对于数千万仍然在教书育人岗位上辛勤劳作的教师,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艰苦环境下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感动,他们有权利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