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闻与教师管理员的言语冲突讨论的非常热闹,说啥的都有。作为一个曾经在北大上过学的人我不得不说几句。理性探讨,无口德者请绕行。
首先,这个事件本身说明大学里面还是难能可贵的有一些教师是投身于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的。海闻和林毅夫应该其中的代表,他们给我上过课,我可以负责人的说。对中国高校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大学里面的教授,只要稍微有些名气,再加上一个行政职务,那基本就是在“江湖”上混了,不是到处开会拉关系、就是四处拉项目,不要说给本科生上课了,研究生的课也基本不上,偶尔召见一下用得上的博士。一个二流某某院长,居然配了5个秘书,还不是他弄的两个课题办公室(约5人),学校的一些杂事(诸如会务安排、报账等)由秘书搞定,外面拉来的项目由课题办公室的人(一般是在读博士或被其宠幸的青年教师)搞定。课题当然大多也是来自那些想上博士的**领导(局、处长、领导秘书),不得不佩服起其作能力。反观给我上过课的林毅夫(2002年),非常敬业认真,不管是给我们(CCER),给本科生也一样。我旁听过一、两节他给北大本科生,和这次海闻老师类似,人非常多,依然认真。
其次,行政力量淹没了大学精神。因为海闻是副校长,可以说那句话(当然可能也有点不合适,也是行政力量的显示,好在是站在教学的角度),换成普通教师,只能给教师管理员陪笑脸,求得人家的“开恩”好给本科生上课。现在高校里面任何一个搞行政的人都可能拿捏教师,当然级别越高越“牛”,拿捏的力量越大。应该说教师是高校人群中的弱势群体,教师是被“整理”的对象,学生是被重点“看管”的对象,四年之内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你学了多少?怎么学?如何成才?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Who know?Who care?我为此寒心,为家长,也为自己孩子的未来。
第三,在是非逐渐颠倒的这个世界,有些责任心的人还是少说话为好,否则烦恼不少。海闻和教师管理员言语冲突事件后,很过媒体还专门致电海闻老师,说是要采访。有采访的价值吗?是不是媒体确实没什么报道了,很多该被媒体监督的不能也不敢去采访,就只能抄抄诸如“凤姐”、“犀利哥”等一些话题吗?个人的一些言语经常被断章取义,是非颠倒。
上联: 听狗叫看猪脸课时加重收入再减
下联: 教畜生哄笨蛋生不逢时毁人不倦
横批:人民教师
(这是在今年教师节流行的短信,笑笑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