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认乞丐当干爹:演一场意外
文章提交者:风言锋语 加帖在 原创评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贾永清,是一个43岁的资产上亿的
地产富豪,沈亚买,是一个81岁的沿街乞讨的老人。昨日,他们聚在了一起,年轻的富豪不但资助了乞讨的老人,并认老人为干爹。 (11月15日《重庆晚报》)新闻链接地址:
http://cqwb.cqnews.net/webnews/htm/2007/11/15/265867.shtml 仿佛是一个神话,有着天壤云泥之别的两个人坐到了一个桌子上,求助无门、穷苦无依、生活无着的81岁老人一夜之间成了童话里“灰姑娘”。尽管没有王子,没有舞会,没有水晶鞋,没有了浪漫,但有干儿子,有酒席,有孝敬钱,有慷慨,有感激,甚至还有了亲情。
上帝已经死了,我们也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在商品至上的消费社会,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制造世俗神话的只有
广告,这个故事也不例外。——地产富豪贾永清原本只是打算在广州以及珠海的一些媒体上刊登“征百岁寿星”做他的
房产公司形象代言人的广告,一位名叫“青蛙探险”的网友打来替沈亚买老人求助的电话,才偶然地让他演了一场富豪认乞丐当干爹的“意外”。
不想也不可能证伪富豪在这场“意外”里对老人境遇的深切同情乃至因怜生爱产生亲情要认干爹的真诚与感动。但仍然要强调的是,慈善、同情、亲情——这些感性而温暖的东西,在这里就是一场意外,主导一切、决定必然的还是广告。——“干儿子”的行为动机是广告,尽管“意外”使广告的操作与执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富豪与乞丐的巨大反差,后天设立的伦理关联,其产生的传奇效应与社会轰动可能已经超过了一次正式的
广告策划。
这不是奇怪的事情,当代理论家莱斯理·斯克莱尔在《文化帝国主义与世界的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一书中认为:广告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经常是将自己打扮成教育的、提供正面信息的正面行为。在饱受儒家文化浸濡的中国社会,还有什么能比“成孝敬,厚人伦” 行为更正面呢?而当“很多目光都投向孩子了”,将广告的诉求点着眼于“老人”,岂不正是一个优秀广告苦苦追求的独到和
创意么?
广告不断重复、广而告之着那种在消费层面上达到的所谓的平等神话,实际掩盖了内在深刻的不平等。一个
房地产富豪和乞丐、农民们坐到了一个餐桌上吃饭,即便做了乞丐的“干儿子”,并不代表着“贫”、“富”之间的差别消失——富豪不可能成为所有乞丐的“干儿子”,尽管他的能力可以供养更多的老人,他的地位和
财富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帮助“真正的弱势群体”。但是,富豪们可能只需要广告,地产富豪帮助一个老年乞丐的行为不代表他从此热衷于慈善事业,相反,广告的遮掩与诱惑效应却可以为他们牟取暴利做道德上的正当性辩护。——假如达到目的,这样的广告实际上是一种伦理消费,在平等与慈善的面目下消解着社会道德的基础。
即使不去计较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指数具体是多少,当前的中国社会,贫富的差距日益拉大是个不争的事实,贫富间的冲突与对立,仇富与恨穷的情绪同时蔓延在压抑的空间。基于此,人们特别渴望贫与富之间能够友好互动,相互释放善意,以达到文化自治的和谐境地。但是大众传媒在不断地制造信息发出、传递、接受的“中断”,“炒”文化的负效应使人们不再重视心灵对话的可能性,由此造成了误读、错读的交流障碍。所以,假如要拷问富豪干儿子的一片赤子之心是不是一场表演“秀”,那么,就有必要问声:广告之外,贫富之间的心灵对话是否可能?而拷问的过程请媒体退场,由社会学家考察之后公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