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粗扫完一遍,感觉对人思维的研究不是很深入,还算有些广度.
附一篇我的旧作
电脑与人脑的区别
今年日本棋院、日本电气通信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电圣战,进行人类棋士与电脑软件的正式对局。有电子计算机之称的石田芳夫九段在对电脑软件crazystone和zen的让4子局中,一胜一负。赛后,石田芳夫评价道:“现在围棋软件大约跟业余六段水平相当。软件胜在冷静,相当天才啊。”但是,从业余高段的水平到职业高段,软件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众所周知,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的电脑软件已经可以与最强人脑相抗衡,相比之下,围棋软件的战绩是相当的不堪。究其原因,并不是围棋棋手的大脑有多发达或围棋软件的芯片有多孱弱,而在于这几种棋类的复杂程度不同。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下完一盘国际象棋或中国象棋大约要几十步,而下一盘围棋通常要几百步棋。我们把每一步棋变化的范围缩小到3种可能性,那么象棋的变化就有3的几十次方那么多,而围棋的变化是3的几百次方……
所以,与围棋比起来,象棋的变化还是太少,不能把人脑的能力全部发挥出来,而越是简单、变化越少的游戏,电脑的处理效率越是比人脑有优势。即便有朝一日,电脑的计算能力更加强大,能够穷尽围棋中所有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发明一种新的游戏,变化是3的几千次方那么多的话,我相信电脑依然不是人脑的对手。
那么,面对天文数字一般的繁杂变化,人脑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围棋术语中有“厚”“薄”之说,指棋的形状。厚了会如何,薄了会怎样,这里面所包含的人类知觉信息,可以说几乎也是无穷的。而这样的感觉和理解方式,电脑永远不可能通过逻辑运算的方式掌握。
正如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归纳过程的实质在于,我们承认能够同我们的经验协调的最简单的规律为真。但是这种过程只有心理的依据而没有逻辑的依据。”(《逻辑哲学论》6.363~6.3631)奇妙的是,人类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居然是相当有效的,难怪爱因斯坦要感叹:“我最不能理解的是,这个世界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
关于记忆力,我们遇到一个生僻字,基本看一眼就能记住,因为我们有了大量的汉字基础,能把一个生僻字的每个部首拆成我们已熟知的。其实每个人在初学写字,或者初学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时,每个生字、生词都要默数十遍才能记住。所以人的记忆力好过动物可能也仅仅是假象,真正的原因或许是人的记忆链条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