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价能否涨到80万元/㎡? ——谈谈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逻辑
董藩
《人民日报》在本月13日、23日连发两篇文章批判我学品差、不靠谱、谋私利,央视等很多媒体也在评论、批判我,全国估计至少有几千家媒体加入对我的评论与批判中,不计其数的微博有有了互喷的话题。这些批评甚至上升到了人品和道德层面。一切都源于我在某论坛上说过的一段话:“1987年,全国商品房每平米均价只有408元、北京只有500多元,当时也都说买不起(那时是真买不起),若有人那时说25年后的2012年全国每平米均价6千元、北京2万元,打死也没有人相信。但大家都不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如果以今天为始点,再来一个25年,全国均价每平米可能达到9万元、北京80万元”。
虽是随口而出的数据,并非信口雌黄的结论
其实,我最早提及房价上涨幅度这个话题,是在2012年10月21日我的微博中。2012年12月14日,在2013经济学家年会的“房地产调控功过反思”论坛上,当被问到房价的涨势时,我重新提到了这组数字。第二天,媒体对我一片狂轰滥炸。在不久前又一次讨论房地产市场的论坛上,我再次提及要注意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仍谈到这一组数据,结果这次《人民日报》、央视等权威媒体率领全国众多媒体蜂拥而上,对我群殴了。
我的这个看法虽然没有进行过严谨的学术论证,但我肯定也不会象《人民日报》说的那样信口开河,因为我早进行过简单的推算。
所有的学术推导都是有前提的,所有的预测也都是有条件的,这个不言而喻。我关于房价的简单预测是基于一定的约束条件而做出的——全国房价达到每平方米9万元、北京房价达到每平方米80万元,前提是这些约束条件不变或没有很大改变:社会稳定;金融体系不崩溃;不进行币制改革;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继续增长!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存在,比如出现社会动荡,甚至发生战争,一切将被改写,所有的预测也都不成立,这是不言而喻的。
涨到9万元/㎡和80万元/㎡,并不需要很高的年均涨幅
批评我的媒体指责我,说我的预测体现出的是线性思维,房价不可能再按照过去的速度增长了。其实,房价由今天的水平涨到全国平均每平方米9万元、北京平均80万元,并不需要太高的年均涨幅,以明显低于过去25年的涨幅就可能达到这个水平。
按照统计数据,25年前的1987年,全国商品房均价每平方米408元,那时的北京因为土地价值没有体现出来,也没有富裕阶层和外来人口对需求的推升,均价也只是500元左右(当时商品房定价规则为“成本+法定利润+税金”,成本包括建安成本、安置补偿费用、管理费用、财务成本等,利润率和税率都是统一规定的,故那时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水平差别不大).2012年,全国商品房的官方统计均价为5791元,我们按整数6000元算,25年中平均每年涨幅为11.4%;北京房价2012年官方数据约为2万元,我们按2万元算,25年中平均每年涨幅为15.9%。
假定全国房价调整为每平方米7500元,北京的房价调整为每平方米36000元,过去25年平均每年增长率就分别变为12.4%和18.7%。如果以2012年我估计的全国房价为基数,25年后分别达到9万元和80万元,平均每年涨幅分别是10.5%、13.2%,这个涨幅比前面25年分别低了1.9和5.5个百分点。如果按
2013年北京每平方米实际成交价估计值4万元元计算,25年后达到80万元元,平均每年增幅进一步下降到12.7%,比过去25年平均值下降了6个百分点。
推动房价上升的因素仍大量存在,其合力比过去的更强大
批评我的媒体指责我,说我的预测是信口开河,第二个理由就是房价不可能再连续高增长了,因为人口都老龄化了,很多房子空置了,甚至很多人认为房价会大跌。这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他们不知道在房价决定过程中,房地产的供应弹性小,需求弹性大;不知道房地产需求原则上只扩大不缩小这个道理;不知道房地产没有替代品,需求一般不可能转移或消失;更不知道房价有粘性,涨易跌难。这些特性是支撑全世界房价总体上继续走高的原因(不要看个别国家中短期变化)。对这些理论问题,我不再进行详细论述。这里只简单罗列一下推动未来房价上涨的十大因素,让大家看看它们的力量有多强大——
1。大拆大建
几乎每座城市,都还有很多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甚至90年代末建的房子,按照今天的标准看,它们不节能、不环保、不配套、没有绿化面积、没有物业服务。从今天的居住要求来看,它们都得陆续被拆掉重建。它们基本都是平房、低层建筑或多层建筑,容积率低,位置好,未来陆续会被改造成小高层或高层建筑。这类大拆大建工作估计要延续20年左右。这些拆迁补偿成本会越来越高,再加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房价总体上看只能升不能降。
2。人口增长
中国尚未达到人口增长的高峰,估计还有2-3亿的人口增长空间,而且10年内肯定会修改计划生育法规,放松管制。事实上,最近虽然并没有修改法规,但实际执行中已经放松,市场化人群的生育监管已经很轻了。有人会提到移民带来的需求减少问题。其实,移民的人兜里揣着绿卡或外国护照,大部分还是依托中国生存、发展,并没有离开这片土地。这些增长的人口会继续制造房地产需求,并加剧人地之间的矛盾,推升房地产的价格。
3。城市化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2.57%,似乎也比较高了。但这个数据从房地产市场角度看有严重问题,不能借此估算未来需求,因为这种统计把进城务工半年以上的农民工都算为城市人口(理由是他们主要在城里消费)。但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基本都没有能力购买住房,按户租住的也极少。因此,从住房角度看,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房地产市场。剔除这些农民,按户籍计算的城市化率估计大约只有35%左右。这些已进城和继续进城的农民逐步按家庭租房、买房的过程,就是房地产需求继续上升、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未结束,估计还要持续20年以上。
4。家庭裂变
家庭不断裂变,变得越来越小型化,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现在年轻人结婚后一般不再与父母同住,婆媳相处也需要距离,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变得越来越少。20年前,还可以看到很多老少三代甚至四代合住、六七口甚至规模更大的家庭,现在很少见到这样的大家庭了,都已经陆续拆分、裂变成更多的小家庭。最新的人口普查发现,现在全国户均人口大约3.1口人,城市中户均大约2.9口人,北京、上海大约2.5~2.6口之间。这个裂变的速度在放缓,但过程远远没有结束,估计全国裂变到户均2.5~2.6口人,才可能稳定下来。这种裂变会释放出大量住宅需求。
5。生活方式的演化
我发现,对房地产需求最主要的推升力量不是人口增长,也不是城市化,而是生活方式的演化:(1)离婚率明显上升导致分住,产生新的住房需求;(2)大龄青年虽未结婚,独自购买、居住商品房;(3)年轻人结婚不是先与父母合居几年再分家,而是直接出去独居;(4)养老方式发生转变,不是接到自己家,而是给父母再买一套住房;(5)学区房需求出现并上升,很多人周一到周五陪小孩在学区房居住,周末回原住房居住;(6)高收入阶层郊区有别墅、城里有豪宅的情况大量出现;(7)大城市、特大城市周末夫妻出现,平时分居于两套房子中;(8)婚外家庭出现并增加,产生新的需求;(9)外派其他城市商务人员增加,原城市住房不卖,在新工作地又买房或租房;(10)休闲生活出现,度假城市及度假区出现大量度假房……生活方式的演化还有很多表现,不一一例举,总之它们合在一起创造出天量的需求,但却被大家都忽视了。
6。区际人口的整合
当今时代是人口与财富大整合的时代,人口和财富跨区域之间的大迁徙、大流动必将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大调整。以大学生就业落户的变革和外出打工为契机,中国户籍管理逐步放松,为区际人口的整合打开了方便之门。于是,我们看到大量人口由内陆向沿海流动,由村镇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动,由偏僻、封闭区域向核心、开放区域流动,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由干旱缺水区域向水资源丰沛区域流动,由资源枯竭区域向资源丰富区域流动,由气候较差的区域向气候较好的区域流动,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向生存环境安全地区流动,等等。人口与财富的空间调整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空间变化,也整体上大大提升了需求规模。
7。经济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到2012年,中国
GDP总量已逾51万亿元,30多年来中国的GDP增速接近两位数。虽然现在GDP增长出现了下滑趋势,但有一点几乎可以得到公认:与其他国家相比,未来20年GDP增速仍将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将从两个方面影响房地产需求:第一,GDP的高增长意味着收入的高增长,这就必然会推升购买力,包括住房需求;第二,高增长几乎意味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要为其他行业提供营业面积、写字楼、厂房等,这就必然意味着房地产需求的上升。
8。城乡收入差异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最突出表现,3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210元,2011年扩大到14833元。长期来看,无论是收入增长速度还是绝对值,仍然会继续扩大。千百年来,农民渐渐认识到,靠农业是不可能致富的,这就必然把大量农民逼进城里打工。无论长期打工还是短期打工,都要产生大量承租需求,需要大量的出租房作为供应。这无疑会拉动购买需求的上升。
9。城乡阶层意识
在中国,客观上存在这样一种事实:镇上的人瞧不起村里的,县城里的人瞧不上镇上的,城里的人瞧不起县城的,大城市的人瞧不起小城市的。在深圳人眼里,全国人民都是穷光蛋,在上海人眼里,全国人民都是乡巴佬,在北京人眼里,全国人民都是老百姓。在大城市工作、居住,意味着受尊重、不被看低。城乡经济、政治差别的存在,使农民盼望着“跳龙门”,进入城市生活、工作成为农民的梦想。大批农民进入城镇尤其是大城市生活、工作之后,住房需求扩大,而城市的空间是有限的,住房供给也是有限的,因此房价上涨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10。群居意识
外国人喜欢静,喜欢独处,而中华民族好热闹,群居意识是相当强烈的。经过世代相传,中国人越来越喜欢城市的热闹,因此人们从偏僻、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走出来,逐渐向人口密集、配套齐全、气氛热闹的城市集中。人口的集中必将带来居住面积的集中与住房需求的扩大。中国人强烈的群居意识也是房价上涨的一大推动因素,并且将继续对房价的变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仅仅是我提到的推动房价上涨的十个因素,还可以例举更多,但限于篇幅,就不一一陈述了。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发挥作用,对房价形成了巨大的推力。我认为未来25年导致房价上涨的推力强于过去的25年,除非通过大规模扩大供应去缓解供求紧张的局面。但我估计,未来政府可能出台的措施对这种巨大推力的消减作用是有限的,因为扩大供给、征收房产税等都受到了实施条件的严格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