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活动】中级会计实务 第一章
plus: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按照教材给出知识点,大家学习讨论交流了!
这一章是总论,基本上就是基本准则中的内容,很简单,个人觉得主要是理解会计要素的定义!
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目标
通常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
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四个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二)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影响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方法选择。
(三)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会计基础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要求两个凡是: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另一种会计基础。
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七个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确认条件2个,需同时满足: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负责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确认条件2个,需同时满足: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有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通常有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确认条件依赖与上面的资产和负债条件。
四、收入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确认条件,至少3个: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五、费用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确认条件,至少3个:一是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六、利润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确认条件依赖于收入、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
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会计的计量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后记:觉得摘录的文字还是太多了,大家针对需要学习讨论了!
谢绝无意义的灌水啊!(如:好、鼎、学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