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世博会是日本企业的机遇”
专访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林康夫
2001年后,对日本的投资有了大幅增长,平均在10%左右。但因为投资存量还不高,所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中国是我们最看重的亚太国家。
贸易立国,这是日本二战后崛起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但在日本企业海外扩张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替代的身影,它冲在贸易争端的最前线,为日本政府决策收集信息,以民间身份化解政府间贸易纠纷。这就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作为一个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它的政府背景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该机构理事长的任命程序,需要经过日本内阁会议的决定,由此可知道它的重要性。
重要性同样出现在复杂的中日关系中。从2001年到2006年,这是中日关系一个波折时期。也从这一年开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大阪连续7年主办中日经济论坛。首届论坛的重要嘉宾,包括现在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这对于维持中日政冷经热的态势,功不可没。
很少有媒体注意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七年的努力,事实上还暗含着日本战略的一个深刻转变,即从贸易立国到吸引对内直接投资(FDI)并举。2007年4月,经日本安倍内阁的讨论决定,原日本产经省中小企业厅厅长林康夫接任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理事长。
美日贸易摩擦化解前锋
《21世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历史上,对日本贸易国的战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林康夫: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我还在产经省担任中小企业厅厅长。但每天早上我刚上班,就已经见到办公桌上厚厚一叠来自纽约的报告。这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纽约办事处连夜发来的日美贸易摩擦最新进展的情报,非常详尽。这为我们政府在处理与美国的贸易纠纷时,掌握了主动。如美国对日本半导体出口的限制,我们纽约领事馆就会与美国贸易代表、甚至去华盛顿商谈。
《21世纪》:为什么要通过这个机构来执行,政府在贸易摩擦中的作用是什么?
林康夫:这是一个普遍的经验:像贸易摩擦这种事务,如果直接由政府之间来谈,十有八九要谈崩。政府间的直接对话,缺乏效率,也缺乏信任。但如果通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来与美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先期谈起来,一方面可以掌握美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政府制定最后的解决方案提供决策依据。而且,作为第一线机构,他们比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况。而政府会谈时,主要顾及的是国内民众和舆论的感情,这是无助于贸易事务的解决。
上海世博会是日本企业的机遇
《21世纪》:为什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林康夫:当然,作为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从1958年成立开始,98%以上经费是由政府拨的。这免除了它的后顾之忧。现在我们已经在全球设立了70个办事处。在日本国内六大城市都设置了办事机构。这些机构负责信息的收集,是我们开展活动和给政府提供建议的依据。目前我们的任务主要包括:对日直接投资;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知识产权和日本西部发展统筹等。
《21世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擅长的是贸易促进,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对日投资事务?
林康夫:日本在吸引对内投资上,过去并不怎么重视。2003年小泉首相在年度政策咨询会上首次提出了对日本直接投资要增长一倍的目标。这是出于日本社会越来越趋于严重的“少子和老龄化”的结果。但实际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要早10年就预测到这个问题。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布局对日投资事务。在东京总部设立了“对日投资商务支援中心”。
我们起步晚了点,但是进展也很快。2001年后,对日本的投资有了大幅增长,平均在10%左右。但因为投资存量还不高,所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中国是我们最看重的亚太国家。比如我们上海办事处,是仅次于纽约的海外办事处,主要处理就是对日投资等商务往来,今年第七届的日中经济论坛的主题就是“展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而能源、环境合作目前已经是中日经济交流的一个新增长点。中国国家发改委与日本已经就这些领域,签署了十个方面的合作关系。
福田内阁对发展日中关系比较关注。日中双方已经就环境关系、能源节约等领域进行了密切合作。奥运会和世博会也会带动中日经济关系。现在日本很多企业正在研究如何借上海世博会拓展商务机会。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工作就是由我们上海办事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