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被西方热烈讨论的“视觉道德”现象,即你驾车发现前面有行人,你会急转弯,尽管此时转弯所面临的危险与危害更大,因为侧面有更多的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你选择可能压死更多的人而不选择代价更少的呢?这就是因为当时的感观与直觉、即印象深刻的视觉在支配你的行为。而侧面虽然有更多的人,但没有视觉刺激而难以影响你的行为,以至于人们会 心安理得地说,我当时的选择是人人都会如此的。
其实,人的行为时常受感官的刺激与事物表面的印象影响而不是抽象的意义理解与理性的思考,且严重时还会激发人的情绪化反应。
生活是一种感受,而感受不仅指人们感受了什么,还指你感受了多少,即感受不仅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更是对该事物印象的获得,且当人们对一事物的印象越深,人的生活与行为受其影响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而无印象则对人的影响就不存在了。
于是假若前面是陷阱,其对人的行为意义与影响很大,但你不知道,即陷阱给人的印象与影响为零,故你会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至到灾难的发生。相反,很小一个事情,如几元钱、一句话等,其对人的意义很小,但它给你的刺激很大、印象深,并导致你总是去想,甚至产生情绪化冲动,则该事物对你的影响就很大。
我們可把一種事物對人的影響更具體地表示為事物功能與印象乘積,且如果用K表示功能、用Q表示其印象,而事物對生活的影響量,也即決定行為的感受量為用P表示,則有:P=K‧Q。
於是,前面是陷阱而功能K巨大,但你不知道而印象Q為零,兩者相乘為零;而一句話與幾元錢的功能意義K很小,但你很在意,如在與人爭吵時印象Q很大,兩者相乘仍很大而導致行為的反應大。
这是重要的生活规律,即一事物对人的行为影响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意义,更取決于事物给人的感受印象,且与印象的大小成正比。
因而,同样意义的事物,若能给人更多刺激与印象,其对人的行为影响就会更大,即意义可通过印象增加来给人更大影响,这也是广告宣传的意义,即使是毫无实质内容的重复性品牌宣传。
人们常常对明知赌博会输却仍会去赌博的行为不理解,其原因就在于决定是否参与赌博时不仅看赌博输赢的概率,还取决于输赢各自给你的印象,于是即使你知道赌博输的概率大,但你对赢的印象更深、热情更大,你也会去参赌。
有学者作过这样的研究:若有80%的可能赚1万5千元,20%的可能是一元钱都不能赚,同时有一定能赚1万元的机会,此时人们常常会选择后者,尽管选择前者给人的收益更大,即80%X1.5=1.2万元。
这种选择的原因在于一事物对人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功能,还在于印象,即成功与失败作为一种形态与事物给人的刺激与印象较大、且两者给人的感受机会与印象近似相等,而数字与概率就太抽象而给人的刺激与印象较少,因而给人的影响就不会是真实的那么大,于是尽管一元钱都赚不到的可能只有20%,但给人印象较大的失败感仍会让人却步。
相反,你一定亏1万元,或者80%的可能亏1.5万元,20%的可能不亏,此时人们就会选择后者,即有20%可能不亏,尽管这样人们亏得更多,即80%X1.5=1.2万元,道理也是如此,即不亏给人的影响比想象的要大。
由于能给人影响的事物与功能是无限的,而实际能给人影响的事物与功能却很有限,因而我们可明显感觉到事物印象给人的影响更重要。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美国相信科学的人只有45%,如对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有不倒50%的人相信,其原因就在于生活中的宗教、迷信与各种奇谈怪论太具有刺激性与娱乐性,人们很容易产生兴趣与热情而形成较深的印象,故对人的影响太大。而科学与科学精神就显得很抽象,人们不仅感受困难,且也常常难以感受到实际意义,故其对人的行为影响小。
因而生活中我们非常固执的追求、与人激烈的争吵并不是因为它们对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与正确,更多的是因为它们给人的印象太深而难以放弃的情绪冲动,其真正重要与正确的却因为我们没有印象与印象不深而不予重视、或者被盲目的排斥,这也是令人遗憾的。
也许由于真实的世界如此复杂深奥,而我们生命的时间与能力有限,因而生活在有限的感受与“印象”世界里、或者说物质本身的意义与真实的世界被表面与印象所掩盖就不仅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要求。
如果我们把人的行为产生于对事物本身意义的理解称之为理性,则当人的行为产生于事物的感官刺激与印象我们就称之为盲目与冲动。
显然,理性是相对的,绝对的理性是不存在。现在的专家喜欢谈理性,总是以科学与客观的标准来认识人的行为与理解生活,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房价越是涨的时候大家越是买,而下跌时大家却观望,这就与市场行为相违背,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难以控制印象对行为的刺激,即涨时大家想到的就是涨并会持续涨下去;而跌相反。
这就是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太难懂、也不需要我们弄懂,我们只须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好的感受即可,以至于人们有意识地以印象、甚至假象来生活而不在乎真实。或者说,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弄清事物的本质与生活的真相,且即使了解后又不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此时我们又何必认真与执着地感受事物与生活的真实呢?因而为了减少不安、烦恼与增加生活的幸福感,我们就应该去选择好的,哪怕是表面、跨大与不真实的生活。
于是生活中出现了艺术加工的小说、表演、宣传与宗教等,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种跨大与片面的生活表现,但因为形象生动与迎合了人的情感需要,以至于人们沉浸其中并产生脱离现实生活的要求。
的确,当一令人痛苦的事情如果不被人们所感受,其痛苦也就不存在,如你有一怪病与缺点自己又不知道,你就不会因此感受到痛苦。相反,你不但知道,且还总是去感受它,特别是别人也很“关心”,则该病与缺点给你的印象就会加深,其痛苦就大了,并可能让你的情绪变坏、生活质量变差,问题就严重了。
因而善意的欺骗与谎言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只要人们难以感受到这种欺骗,或者永远感受不到这种欺骗,其欺騙与谎言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而揭露真相、残忍与公开的批评等,尽管是正确的、本意也是好的,但也会让人难以接受而产生相反的结果。
这也就不难解释,尽管我们今天的知识与技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的生活却逐步走向一个印象而非真实与理性的世界,人们似乎不再象以前那样认真与厌倦了思考而更多地跟着感觉走,于是对时尚、明星与喜庆人们总是趋之若鹜,并通过饮酒、音乐与聚众等特别方式来情绪化宣泄实现更多幸福的感受。摘自生活学原理。待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