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5-6-15 09:51:00

法律化,制度化。。。。。。

事实上,当一个社会讲“信誉”的时候,就好多了。也就相当于,“不守信誉,不重声誉”就会受到消费者,投资者的惩罚,那好多了。(很可惜,目前还做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5 10:05:00

企业是理性的,在信息不对称和约束不强的条件下,作出败德行为不足为奇。但中国的食品问题频发,why!政府的质检部门哪里去了,标准制定部门哪里去了-----我国政府管制缺位太严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5 22:13: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5-6-15 9:36:08的发言: 我们就具体问题思考一下,什么约束下才会发生这种事情?
是啊,为什么这种事情曝光之后的消费者流失,这种潜在的威胁无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6 22:54:00

这个事件我个人认为是光明有可能会进行煮,消毒后再生产,这样消毒后所制造的牛奶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但是在煮的同时也会把牛奶中的营养给消除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光明会把这些过期的牛奶制成奶粉来卖。

但是作为一个消费者来说,光明这样的做法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光明的做法只会让他的名誉下降,其他,我觉得因为这节省下来的成本是不足以抵消他的声誉的。光明这样做是不明智的。

还有一点,我觉得不管这样消费者还是会继续购买光明,因为不管怎么说光明是一个响亮的牌子,其他的那些杂牌更加不可信任。

因为这件事我去看了一下光明网站,可是很让我失望。光明的网址是http://www.brightdairy.com/,如果不是特地去找,我还真不知道这个就是光明牛奶的网站,其他的象www.guangming.comwww.guangming.com.cn都已经被抢注了。就我个人认为光明的网站也做的不怎么样,不过光明有一点做的不错,就是网络的公关,他们很快就对这个事件做出了解释。

但是我觉得这次蒙牛跟伊利的销量会上升。而且蒙牛应该趁这次机会打败光明,占领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6 22:59:00
还有一点我忘了说了,也是关于法律的,现在我经常能在广播上听到什么什么不合格,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法律实在是不敢恭维,还需要完善。我希望我国的法律能够快一点健全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6 23:12:00

我曾经在一本国际贸易的课本上看到,德国和有些欧洲国际交易是口头信用的,而我国却传统形成了“空口无凭”的观念。所以一种文化行为,要经过很多很多的行为才能形成!从这个说明法律必须跟上经济的发展!相信我们很快就会有良好的环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6 23:54:00

如出一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09:36:00

河南是个有趣的地方,为什么事情总和这有牵连,这些事的根本原因在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10:03:00

我知道一些实际情况,确实国内的乳业该想想怎么尊重自己、尊重消费者了。不要再去企图制造‘乳业神话“。 国人潜意识中都期待着神话的出现,企业(春都火腿肠、秦池酒业、、、、、)象雨后春笋的速度成长,这种现象本身就是非常危险,企业家们在获得更多的赞许和**的鼓吹,就不能意识到爆发式的增长存在的巨大危险,一味的追求更快更大的步伐,大发展!但是企业自身必须具有的管理、决策能力就被忽视了。这种现象在近代的那次“大跃进”中,全国人民就有了生命的教训。 冷静一下,我们该醒悟了,中国人是聪明人,但毕竟只是人。尊重经济自然规律,几百倍的长期增长,2年就打造出来的品牌神话,心酸的是企业人,付出血泪的是老百姓。

有蒙牛乳业的人吗?希望蒙牛一路走好,别被自己的神话梦迷骗了,蛇吞象没有那么容易,蒙牛是足够大的蛇吗?大象是那么容易消化的吗? 玩运作别拿国家开玩笑,别拿老百姓开涮。 怎么做企业是学问,我们老百姓其实只想要买得起的好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17:51:00

从通俗点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信誉的问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何况一个企业,进而是一个国度。

想想一个食品企业,食品安全出了这么问题,那么还有多少信誉可以讲。一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么违背诚信原则的,那么在国际上将留下什么样的形象?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这是一个质量管理失效,与非理性夸张的问题。一个给人们以质量取胜印象的企业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管报道的真实性程度,至少不是空穴来风。暴露的应该不仅是质量管理的问题,而是在夸张过程中对联盟企业的监督管理的问题,接受这样一个能盟不能管的子公司,那么对企业夸张史应该是一个巨大的黑点。

从政府监控的角度讲,我们经常会怪罪中国的质量监督部门干什么去了,我想问:要管理这么一个混乱的企业体系,资金从哪里来。那么根据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据可以的管理体系。在下不才,就家乡以食品工业为主的现状拟做一则,望各位大侠学者多多批评:

主要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对食品卫生的监督倡议

在漳州食品加工是一个主要的产业,而且相信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漳州会利用其果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发展果品加工业以解决果品生产过剩和初产品无法打开销路的问题。到那时食品加工业将成为漳州工业的主体之一,并对漳州经济的增长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那么漳州就需要打造食品工业的品牌效应。一个好的食品加工基地,在现在讲求健康讲求诚信的社会,良好的食品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卫生在食品品质中又应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并不会去遵守法规,不会严格控制食品卫生,这给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带来了很多困难。

我们经常见到的是检查人员来了,那些企业就在做表面工作,当检查人员不在的时候他们有去掉了那些能保证食品卫生的但要企业付出经费的步骤。企业没有意识到卫生保证对拓宽销路的益处,没有看到显性的利益付出下面更大的隐性的利益所得。

那么我们的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如何去实施良好的卫生监控,工作的经费又从哪里来的呢?

一、这也是根本的一点,应该加强宣传,让企业明白食品卫生的加强并不是利益的损失,而是利益的增长,树立品牌的前提。让厂家看到卫生加强对厂家的好处。

二、加强食品卫生检疫过程,公布检疫结果。给食品卫生好的厂家发放“健康标志”。监督分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对于检查中出现不合格的所有厂家必须分摊检查过程中的费用,这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费用问题。获得“健康标志”的厂家可以在自己的商品上贴上该标志,该标志的制作应该由卫生检疫部门来完成,并收取企业一定的印刷和制作费用。并可以将从中得到的利润投入食品卫生检疫部门及其机制、法规等的策划建设中去,成为一个能让人接受的收费渠道。

三、这是一个前提,让这些检疫实施步骤得意有威信的一个步骤,那就是立信的步骤,表明严格执行的步骤。比如说可以对不合格企业实施停业整顿,屡整不改的吊销生产许可证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7 21:48:00
汗!! 在偶了解这件事情之前,偶还在学校的小卖部买了2次便宜处理的光明牛奶,原来是1.5一包,现在还在卖,但分2种,早一点日期的是1.5两包,新的还是1.5一包,还以为是打特价。后来看了sohu上的消息才知道真相,于是更加想起,卖奶的店主卖给我“特价”奶时候的注目的眼神,当是关注包装上的日期。 看来他早已知道奶里面的问题,却还在学校里卖,蒙骗着众多的学生。 鄙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8 15:41:00

做企业必须要以诚信为本,特别是食品企业,一个丑闻就足以致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8 16:42:00

“中国乳业十大受尊重企业家揭晓 光明三鹿在列”这新闻是不久前发表的。 你们看了有什么感想? 是不是很逗?! 是不是很有讽刺意义?! 光明=黑暗! 以后不喝牛奶了! 商场货架上那么多的过期牛奶哪里去了! 伊利,蒙牛,光明(黑奶), 都回收开袋从包装,打日期吗!

国家应该追查连带责任,加大处罚力度,象美国那样要罚就罚的他倾家荡产。就算他想赚昧心钱也不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8 21:59:00

接连的食品质量问题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在经济转型的今天,旧的制度被一点点的否定和推倒,而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在这个时间内必然存在制度的真空。那些商家在利益的促动下,不顾一切后果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当制度出现真空时,逃避应有的责任,避免应有的义务,意味着可以节省一大笔money),为自己谋金钱。这些类似的做法古今中外皆有之,唯一的差别在于行为的程度如何。 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包括产品质量的检验标准、产品生产技术要求等),必然面临着残酷的竞争,而缺乏法律和企业道德的约束(对这类行为的惩罚机制的不足以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得一些厂家开始了其“血腥”的发家史和“壮大”的进程。

面对生存的危机,由谁还会顾及他人的利益? 当然极少数道德卓然者例外。

光明牛奶做为我国有名的牛奶生产企业,其行为犹如此,可见要么就是牛奶行业的竞争太过于混乱,要么就是某些企业置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一心只想着money,这样的企业注定是没有前途和钱途的。这样置企业名声于不顾的短视行为必然受到消费者的报复。随着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增强,这种报复行为会越来越强烈和持续。光明牛奶作为中国牛奶行业的知名企业不但没有起到企业道德宣传者的作用,反而成为反面的典型,这不知道是消费者的不幸?还是中国的不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9 08:04:00

当地政府方面,打又打不得,瞒又瞒不住!

作为一个公务员,遇到这样的事情,先想到的是保护企业,毕竟和企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记者,对百姓当然要“做秀”了。

市场上很多东西还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无作为,市场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矛盾不是一天产生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博弈吧,关键在政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9 13:22:00

从报道中看山盟公司和光明公司之间的关系,不像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更像是光明集团授权给山盟公司,进行的贴牌生产,母公司给子公司自己的品牌,授权准许生产,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子公司的产品,显然,为了品牌的声誉,母公司应对生产厂进行严密的监督,以保证其生产的产品符合本公司的要求,报道中的回奶事件没有看见光明总厂的监督,或者说,其监督了,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其有发挥实质性的效果。山盟厂很明显在这里扮演了一个绝对的经济人的角色,他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演出了这场回奶事件。其实这本应是称为非理性的做法,相信山盟厂也知道,但是仍然这么做,必然是发现其中有些什么奥妙了。被称为维护市场秩序的政府部门到哪里去了?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质检部门的缺失,成为了山盟厂为了非法利益铤而走险的客观的推动力。即使被发现,其付出的代价不过就是罚款,或是停产几天,过了几天,又重操旧业,想想,成本还真低呢!

这么多内因外力在对山盟厂进行作用,要他不进行回奶事件恐怕很难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0 09:57:00

企业是一国经济的主体,当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著名企业开始造假以牟暴利,我不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会是什末样的。即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当交易一方利用信息优势侵犯令一方利益时,这样的交易也不会长久,企业必将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0 12:07:00
出了这件事之后才知道,原来几乎大部分牛奶加工企业都有“回奶罐”。如果不是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这些大型回奶罐存在的意义何在?没有一家企业给予正面的回答。而且,报纸或其他媒介的报道表明,光明总部的发言人并未对此事做出完满的解释,甚至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诚意。个人认为,此举已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由令人联想到雀巢奶粉事件。作为一家著名大型跨国公司,雀巢在事件发生后所表现出的傲慢和不作为令人愤怒。从营销角度来说,这2件事都可算得上是非常严重的公关危机,但2家公司的做法却令人诈舌。难道中国的消费者真的好欺负吗?在大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这些公司的做法终有一天会遭到市场的报复。此外,接二连三的食品及相关日用品问题被暴光,也一定程度反映了相关部门管理上的巨大漏洞,以及日渐消逝的企业的诚信道德。作为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不禁要问,这年头,咱们还能吃(用)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0 17:35:00

诚告消费者书

1、河南电视台的报道光明乳业已经知道并非常重视,已从上海派出副总裁、质量总监和地区总经理到郑州进行调查。

2、郑州光明山盟从来没有做过“将变质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行为,请广大消费者放心。

3、报道中实际提及了两个方面的事情(从照片也可以看出),一个是堆放的百利包产品,这些是郑州光明生产的、尚未销出的库存产品。因为郑州山盟正在进行土建,仓库没有完全建好,就将可常温存放的百利包产品堆放在外面。在存放过程中如果发生渗包现象就会造成一些污染。这是光明管理上的疏漏。我们已经在处理有关责任人。另一个就是记者提到的被剪包的牛奶,这部分牛奶是经销商在保质期内没有售出的牛奶,按照我们公司的流程返厂进行报废的。为了防止过期的产品流入市场给消费者带来损害,公司的报废流程是:剪开牛奶袋子 到进废奶桶 从废奶桶到入污水处理池。我们所有报废的牛奶都有报废单可查。库存的百利包和返厂的报废产品是两回事情。

4、目前郑州光明正在积极配合河南省、市卫生防疫及工商部门进行检查。同时也恳请新闻界的朋友和广大消费者进行监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1 16:58:00

应该说是政府的监管责任未尽到!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但是是否合法就要靠政府监管评判,可是我们的政府该管的他不管,不该参与的他乱参与。想想哈根达斯事件,想想黑龙江沙河镇小学事件吧,痛心啊!在国外有政府倒阁,可在我们这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1 17:10:00
以下是引用xyz123在2005-6-20 17:35:31的发言:

诚告消费者书

1、河南电视台的报道光明乳业已经知道并非常重视,已从上海派出副总裁、质量总监和地区总经理到郑州进行调查。

注:这种行为可以理解成企业重视,但现在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联系下文,我把它理解成做秀

2、郑州光明山盟从来没有做过“将变质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的行为,请广大消费者放心。

注:欲盖弥彰!

3、报道中实际提及了两个方面的事情(从照片也可以看出),一个是堆放的百利包产品,这些是郑州光明生产的、尚未销出的库存产品。因为郑州山盟正在进行土建,仓库没有完全建好,就将可常温存放的百利包产品堆放在外面。在存放过程中如果发生渗包现象就会造成一些污染。这是光明管理上的疏漏。我们已经在处理有关责任人。另一个就是记者提到的被剪包的牛奶,这部分牛奶是经销商在保质期内没有售出的牛奶,按照我们公司的流程返厂进行报废的。为了防止过期的产品流入市场给消费者带来损害,公司的报废流程是:剪开牛奶袋子 到进废奶桶 从废奶桶到入污水处理池。我们所有报废的牛奶都有报废单可查。库存的百利包和返厂的报废产品是两回事情。

注:可信吗?

4、目前郑州光明正在积极配合河南省、市卫生防疫及工商部门进行检查。同时也恳请新闻界的朋友和广大消费者进行监督。

注:无奈之举

总结:引用“兄弟连”里的一句台词:nervou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2 06:12:00

政府督察部门的无能,

工商稽查部门的无能,

消费检督部门的无能,

企业品质部门的无能,

伤害广大的消费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3 23:56:00

这一段时间好像大公司出现了品牌信任危机?sk2,雀巢奶粉事件,光明奶事件。管理学家们看得多的是这些事件中公司危机的紧急处理体制。

而真实世界里,我依然喝雀巢咖啡,喝光明牛奶。主要还是觉得这些公司规模那么大,不可能不出任何事故。对于信息严重处于劣势的消费者来说,雀巢光明还是比一些小作坊的没有牌子的商品更值得信任。

这个不知道可不可以认定为品牌崇拜。新闻说北京目前没有发现光明过期奶,我们只好相信政府,小心翼翼的使自己觉得碰上过期回厂奶的概率很小很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4 11:01:00

无论这事情发生在河南或者上海,光明乳业都应当对此事负责。

同时,上海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已责成光明乳业尽早查明情况和原因,并要求光明乳业加强对外地合作企业的管理,严格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对此表示强烈支持。食品安全是公共安全问题政府必须管。

十多年前,我喝光明牛奶或光明酸奶,现在家住在上海,但我不喝光明牛奶也不合光明酸奶。奶价越来越低,但是质量越来越差,奶现在稀的像水。还搞什么高钙奶,此地无银三百两-牛奶中富含钙。我问过身在光明的同学--光明某地区经理“上海市场蒙牛或伊力的牛奶是加盟企业生产的吗?”他说不是,是从内蒙古运来的。“所以改喝蒙牛奶,味全酸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4 11:04:0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6 18:29:00

中国的FDA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呀!

其实,不仅仅是牛奶,还有其他的食品,不也是这样吗?

受损害的是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没有办法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8 12:06:00

“观念”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这是我们平时讲的企业文化的一部份吧。

可是有的企业总是在叫“企业文化”,但那不过是做出样子给别人看的。

一个想做成自己内涵和品牌的企业,无论是在产品的质量还是管理上都会对自己严加要求,中国曾经拥有的那么些“老字号”就是例子。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带来的口碑是创始人和字号继承人们的生命,维护它们就是维护这个品牌的生存、盈利、增值的能力。价值的含义是广泛的,不仅仅是利润——这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而一个仅仅只有抢占市场份额赚取更多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就便是短时期扩张占据了市场,也会因为没有“灵魂”而失去生命力。——这可能就是说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光明在事发之后,不能以诚恳的态度去面对,而首先找出各种籍口,其目的也无非是想尽最大努力先维持市场份额。

可是,在无法抵赖的影像面前,即便是声称因为分部管理存在问题,也是不能让人原谅的,难道管理不是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一部份吗?对关乎企业生存的管理都如此漠视,何来指望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负责,恐怕是只盯着消费者的钱袋,把那些铜板能哄骗出来就行了。

产生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不仅是光明企业本身的问题,光明企业本身肯定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不仅仅的一个外地分公司的管理问题。而是整个公司价值观取向的问题。

中国人口过多,社会资源的有限导致的各种恶性竞争——

因为资源有限性,教育问题使国民总体素质(不单指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随着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在提高在进步的,可是在这种恶)不再均衡,人们失去信仰,不受任何约束。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只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而在可以获得利益的时候,则会失去道德约束。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营者在这种思想和利益的驱动下浮躁的想先期占有市场,渴望快速达到目标。也只有与锤炼、积累产品和品牌本身质量和口碑的方式背道而驰。

企业的目标不应该是盈利!企业的目标是生存(更好的生存),而生存的根本才是是盈利,盈利的来源则还是在于产品,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永远只会是它的质量和附加在产品上的服务。

对于光明这样的企业,我只能说,我们消费者无法一眼去看破它,可是俗话不是说“纸是包不住火”的吗?一旦它们恶劣的行为被发现,我们消费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唾弃这样的企业,它们带给消费者的伤害,必将以自己的灭亡来补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8 21:35:00
盲目扩张所导致的恶果:也许光明总部是无意的,但是当一个公司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其内部信息不畅所导致的就会显现出来。记得老师上课曾经说过韩国大宇的例子:从汽车到方便面都在生产,结果倒闭了吧。光明在企业扩张的道路上还有很多要学习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像一些国际巨无霸:比如阿迪达斯,奔驰在亚洲国家扩张生产就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问题。记得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北京奔驰奠基的时候十分庄严的承诺在北京生产的每一辆车都要保证与德国原厂同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29 22:44:00

原来一直最信任光明!

这个事件即使不是光明总部所知所为,

那也付有不可推卸的监督领导责任。

光明的危机公关目前也不明显,

反应太慢也太没有诚意。

光明的品牌形象被重重地创伤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 15:24:00
如果不是有照片为证,偶真的是不能相信.偶觉得中国的食品市场太不规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7-2 15:37:00
以下是引用ky168在2005-6-10 19:02:08的发言: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质量监督体系出了问题,为什么企业一而再的出这种问题?为什么最先发现问题的不是技术和质量监督部门?

谁在为消费者服务?没有人为了人民而服务,自然那些作为政府下属的质量监督部门也不可能为消费者服务,他们常常所作的不过是拿企业的钱,给企业的产品贴上各种标签;给的钱多了,就是优质产品!

企业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胡作非为。不仅是一个光明,很可能是一个奶制品行业;推而广之,所有的食品行业都有嫌疑。以前的南京冠生园,回收往年的月饼重新加工;和今天的光明不是如出一辙吗?

当整个行业都沦落的时候,当整个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都恶化的时候,利益的竞争只能使得“劣币驱除良币”,今天的光明倒下了,可还是有千千万万个没有被发现的“光明”活着。他们仍然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哪怕也许某一天他会被发现并倒下,可这种概率看起来是如此之小,他又怎么会不愿意赌一赌呢?如果正当经营,也许行业协会反而会谴责他,而消费者也不会理解他,恐怕某些质量监督部门堂而皇之的多要钱他们还能给的起吗?

这不仅仅是一个或两个企业的问题,还应该有中国的监督和监管制度的问题,而且,在中国的公共卫生方面,各个政府机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简单解释,在某些时候是“树不静风更不止”,要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也希望防患于未然,不要总是等羊都跑了再想起补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