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对以下事件发表高见,以使增长见识,字数不少于300字,附带奖励2000论坛货币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据东方今报6月6日第十版报道:入夏以来,不少郑州市民反映,最近在超市里很难买到塑料软包的光明纯牛奶。5月29日,记者来到几个大超市,都没有找到这种光明纯牛奶。超市工作人员都说,这种牛奶进入夏季就要撤柜,而撤柜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太热,容易臭。
记者在这种光明纯牛奶的包装上清清楚楚地看到,常温保存30天,这样的保鲜期并不算短,为什么要在入夏时匆匆撤柜呢?对于这个疑问,光明牛奶的厂家促销员没有正面回答,但却提醒记者最好别买这种光明纯牛奶,给出的理由是:“奶质特别稀”。
一位厂家促销人员无意中透露:撤柜之后都返厂了。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那些返厂牛奶没有被销毁,都露天放着,很多都被太阳晒坏了,然后这些变质牛奶又重新拿去生产了。
经济生活频道(河南电视台)记者笙民乔装改扮,经过6天的明查暗访,终于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牛奶生产的黑幕。
记者乔装发现黑幕
5月30日早上7点左右,记者经人介绍,来到位于郑州市秦岭路北段的一家工厂应聘散工,一进门记者就看到,数千件光明牛奶露天堆放,虽然这些牛奶都还没有拆箱,但都沾满了尘土,有些箱子已经破损腐烂,周围苍蝇横飞。其他散工告诉记者,那些露天堆放的光明牛奶,都是过期没人要而返厂的。
上午9时许,当上散工的记者和其他散工一起把那些露天堆放的光明牛奶搬进一个车间开始拆箱。纸箱刚被拆开,整个房间立刻弥漫一股恶臭。成堆的软袋牛奶被放在地上,有人不时用脚把堆积的软袋牛奶拨到划奶工手边,这些工序没有任何消毒措施。
划奶工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拆箱,划开奶袋,把牛奶倒进大桶,为回奶工序准备奶原料。从包装袋上看,这些牛奶早已过期。
这些混合着各种污染物的变质牛奶装满一大桶之后,就被推进了车间,每桶大概有100多斤重,工人用管子把这些牛奶都吸进一个被称为回奶罐的金属容器里。工人们边干边说:“不兑好奶了,不兑了。”
记者看到,这个车间一共有4个回奶罐,总容量是32吨。记者在生产线上看到几张白色卡片,上面清楚地写着“光明回奶”的字样。这儿的工人告诉记者,回奶生产一般都晚上进行。
在正门口,记者看到了“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的金字招牌。这个厂和光明乳业究竟是什么关系?记者电话联系了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对方告诉记者,2003年12月15日,光明乳业兼并郑州山盟乳业成立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是光明乳业在郑州唯一的子公司。
追踪送货车
6月1日,国际牛奶日,记者再次来到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厂区内灯火通明,放置回奶罐的车间里不断有人员走动,回奶生产线则机器轰鸣,几名工人正在包装刚刚下线的产品。车间外,工人们正在忙着装车。
6月2日凌晨零时许,货车驶出光明山盟厂区,向郑州市西区方向开去,记者特意留心了这辆没有标明光明山盟字样的货车车牌号:豫AA7931。
零点20分,这辆货车在郑州市工人路路边停了下来开始卸货。
记者看到,车上装的是满满一车乳制品,从所用的简易包装箱上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塑料软袋包装的乳制品,而接收这些乳制品的商铺,门上十分明显地写着光明山盟乳品配送中心的字样。
凌晨1点左右,送货车又来到陇海路上第二个送货点,这里仍然是一家光明山盟乳品配送中心。经过一路跟踪,记者证实,从回奶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都被送到了光明山盟的配送中心。
6月2日中午,记者首先来到了位于郑州市天明路上的这家光明山盟乳品配送中心,在这里销售的正是记者在回奶车间里见到的那些塑料软袋乳制品,包括光明纯牛奶、光明心爽酸酸乳、山盟纯牛奶以及山盟酸牛奶,当记者表示要购买时,商店老板两次拿给记者的竟然都是过期产品。
商店老板向记者解释,这些过期牛奶是还没有来得及返厂的,他们是郑州光明山盟乳业有限公司的签约配送站,公司生产的塑料软袋牛奶主要就在他们这里销售。
厂家严重违规
那么牛奶的加工和生产是否允许使用这种过期变质的回奶呢?用回奶加工成的乳产品品质是否还能有保证呢?记者咨询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被告知使用过期变质的回奶加工成乳产品是绝对不允许的,应联系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处。
相关链接详见搜狐财经报道:http://business.sohu.com/s2005/gmnn.shtml[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0 7:14:06编辑过]
个人感觉应该不是光明乳业总公司许可的,应该是什么山盟公司的行为。不过这种类似加盟连锁性质的扩张方式在管理上还需要下很多功夫。
怎么又在河南发生这种事情?

本人对这一事件得了很少,但从记者报道的线索来看,有些不可思议。光明乳业可以说是中国发展最为成功的乳业集团,它向全国扩展发展是维持业绩所必需的。如果真如记者所报道,光明吞并山盟却又不加管理,简直就是拿钱打水漂,实在不符合逻辑。记得前两年前日本最大的乳业集团雪印在两个星期之内破产的教训,光明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光明给人的印象就是注重质量,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此事有待进一步观望
个人感觉应该不是光明乳业总公司许可的,应该是什么山盟公司的行为。不过这种类似加盟连锁性质的扩张方式在管理上还需要下很多功夫。

有道理!但是总公司依然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有道理!但是总公司依然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
真不知道消费者到底还可以相信什么!
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也负有责任啊!
为什么很多这类事情都是首先由具有敏锐新闻触觉的记者发现的?!
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
而且监管部门作为公共“委托”部门,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代理”监督职能。
因为体制的原因,我们无法对这样的部门人员进行弹劾,所以只能等着记者暴光了以后,再等待“关联”部门来处理这些侵害消费者的行为。从法律追溯的成本来看,消费者群体也很难因此得到真实的补偿;只能又一次期待,“暴光一个处理一个”的方式。一直这么循环。
惟有打破这个循环链条,重新构造(如果再造成本过高,只能进行局部改良)。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质量监督体系出了问题,为什么企业一而再的出这种问题?为什么最先发现问题的不是技术和质量监督部门?
谁在为消费者服务?没有人为了人民而服务,自然那些作为政府下属的质量监督部门也不可能为消费者服务,他们常常所作的不过是拿企业的钱,给企业的产品贴上各种标签;给的钱多了,就是优质产品!
企业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自然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胡作非为。不仅是一个光明,很可能是一个奶制品行业;推而广之,所有的食品行业都有嫌疑。以前的南京冠生园,回收往年的月饼重新加工;和今天的光明不是如出一辙吗?
当整个行业都沦落的时候,当整个生产企业的生存环境都恶化的时候,利益的竞争只能使得“劣币驱除良币”,今天的光明倒下了,可还是有千千万万个没有被发现的“光明”活着。他们仍然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哪怕也许某一天他会被发现并倒下,可这种概率看起来是如此之小,他又怎么会不愿意赌一赌呢?如果正当经营,也许行业协会反而会谴责他,而消费者也不会理解他,恐怕某些质量监督部门堂而皇之的多要钱他们还能给的起吗?
中国的消费者最难当,中国的投资者最难当!!!
造假事件,光明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个事件给我们大多数人唯一的警醒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不要卖光明牛奶,并劝周围的人也不要买,但牛奶我们还是要喝的,就像当年的冠生园月饼一样!!!
除了牛奶,我们现在真的不知道吃什么放心,其实吃什么都不放心,看看现在的医院,那么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病,我们可以推测出到底什么原因了!!!
医院可信吗,医院不黑吗,说出来谁都不信!!!
前几天买了“光明乳业”的股票,刚持有两天,就从一个论坛上看到光明造假事件,当时媒体还没有批漏,我也将信将疑,毕竟光明是我国乳业老大,在资本市场上也是绩优蓝筹的代表,但我内心想吃了个苍蝇,总觉得恶心,中国好多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毅然决然地把股票卖了,第二天网上就登出来了,一把冷汗!!!

曾经有一篇文章《理解现代经济学》里面说到:有些财经记者能写出很让人情绪激昂的文章,但是他们不懂经济学。
不知道现在这个事情进展如何,在那么多企业的被记者以暗访,跟踪的方式暴出一个负面新闻后似乎很难再找到下文,接着就是对一个信息的不断夸张化,扭曲化的蔓延,以前的巨能钙是如此,现在对光明估计也是如此,对信息不能给予跟踪,给出个假设猜测后就不断的为这个假设找论据,到底这个假设是不是正确的,就不再有人关心,所以很多消息不得不被理解为商业操作或者对手的把戏。消费者永远不知道检验结果是什么,不知道该相信谁。经济学里面强调信息流通的作用,强调交易成本,在这里,信息是扭曲的,流通方式再好,结果是不完整的。
雀巢使用转基因植物?肯得鸡有苏丹红?巨能钙有激素?……光明呢?怎么样,最后到底有怎么样的处理结果了呢?
也许会给出部分消息,告诉小部分人事情的真相,可是大多数人在接受了食品有问题的信息后,怎么样再获得到底有问题或者没有问题的信息?到最后,人们心里总是有疑虑。下次再有这样的报道,如果是真的,大家不一定会相信,不一定会停止购买行为。如此往复,本来可以看见信息就认为是对的的,现在要不断的怀疑:到底是不是这样?。无论以后有对企业好的报道还是坏的报道,人们都不再完全相信,对每个企业而言是不是交易成本的增加呢?
希望报道更客观,信息更完整,作为传媒,销售量固然要考虑,但是更要考虑传媒在一个社会中的作用。
有郑州的人嘛?
郑州的人凭心而论,现在软塑料袋装的简装奶,9毛或者1块的那种,纯奶和酸奶,基本就是山盟和花花牛两种了.这两种各有各的支持者.很多人喜欢山盟,也有很多人喜欢花花牛.
我是喜欢山盟的,我个人觉得花花牛太甜了,奶味多酸味少,喝着少了点酸奶的感觉.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欢花花牛的,说山盟太甜了,呵呵,其实就是两种牌子的奶口味差别挺大的,各有各的消费群体罢了.
我觉得就这件事而言,新闻媒体真的很不负责任,搞得山盟好像一夜之间倒闭了一样.一下就出来这么多负面的报道.先不说山盟的奶的营养问题,质量问题,说说消费者投诉奶制品的问题,消费者经常去投诉奶制品的,奶制品极容易变质,而且变质之后很容易发现,那么在市面上销售出去的奶制品被消费者食用引起不适的投诉在郑州新闻媒体的报道很少见啊,为什么突然一下子就出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呢,政府的质检部门为什么一点作用都没有?而且记得山盟的袋子上还有什么免检标志,信得过奶什么的荣誉标志.谁允许他们用这些标志的?再说了,用了这些标志也不是真的从此不检查了,质检的程序还是不会少的,为什么就突然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
新闻媒体只是把负面的不好的一说,然后就不深究了,接着各家媒体竞相猜测.我记得这个星期我还喝过山盟的酸奶的,今天再去的时候就只有花花牛了,真是很气愤啊
近日又闻杭州又出现光明虚标生产日期的现象,看来光明不仅在一个城市存在问题,而有可能是全国性的
光明在赚消费者钱的时候,没有思考过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不利,纵容了光明的行为
最初看到这样的消息时,总是很震惊,慢慢的,这样的消息铺天盖地而来,人也就随之麻木,见怪不怪了。
现在想想,正是这种麻木是最可怕的。人一旦麻木了,也就不再有精神去改造这种错误。而一旦习惯了这种错误,整个社会也就走向了一种癫狂。
不过,这次光明牛奶多少还是激起了我的一些义愤,也许是自己平时特别信赖光明。哪怕他贵我也总是选择它的原因吧。
就像前几天知道碧绿的“碧螺春”茶叶,秘密在于含铅严重超标;就像去年知道巨能钙含有残留的双氧水;就像很早知道弛名中国的冠生园月饼居然用几年前的陈馅充填……
中国消费者的眼睛一次次被这样“擦亮”,接下来的最大可能却仍然是继续一次次吞下另一些名称的肮脏食物或危险的饮料,黑得发光的保健品,这样的经验知识还要继续积累下去。 因为每次同类事件发生后,除了说些下面那样的废话,就无所作为了。诸如《专家:变质牛奶再加工 是对消费者的亵渎》;诸如《染色碧螺春:莫让“李逵”为“李鬼”埋单》。
假冒伪劣商品在中国泛滥已经二十余年,而且呈明显的愈演愈烈之势。无论是一般的媒体评论或是所谓的“专家评说”,几乎都是如此这般,年复一年重复着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且枝且蔓的废话。
这些伤天害理的事件“报不绝书”,原因早就很清楚也很简单了:所有这些诈骗性犯罪,其成本低得可以忽略不计。不仅如此,有时堂堂的政府职能部门竟公然跳出来为严重违反国家标准的生产商作证说:这东西吃不死人!
在肮脏的光明牛奶的软包装上,印着这样的文字:
“您喝的每一滴光明牛奶,都有光明三保科技的保障。一是保安全,二是保新鲜,三是保营养。”
现在人们都知道了真实的情况:这样的牛奶不但不能强壮一个民族,只能毁了无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但知道了又能如何呢?
可悲的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多的是下面这类废话甚至是屁话:“我们承认,目前我国有关食品卫生的法规还不健全,监管机制还不完善,老百姓的维权意识还不太高,还有种种的市场空子可钻。”
“我们”?我们是谁?
这样的事情,仅仅是因为卫生法规不健全吗?那么何以解释卫生部公然为违返了卫生部自身颁布的准则的巨能钙正名?
我们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吗?那么请问,又是谁在阻挠这种完善?比如是谁在力挺诈骗宣传被揭穿后的新兴医院,以及脑白痴之类的东西继续进行涉嫌欺诈式的宣传?
我们的消费者维权意识不高吗?看看几年海城豆奶中毒大案中,那些用法律维权的家长以及众多媒体的艰难遭遇吧。他们根本不是维权意识不高,而是维权成本太高!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更不要用什么“保护民族品牌”或者什么“地方名牌”来吓唬消费者和媒体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族品牌为本”。以损害本国消费者健康和利益为代价打造的维护的所谓的“民族品牌”,只能是这个民族的耻辱,只能是这个国家的耻辱。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就不难意识到,我们遭遇的所有这类问题的解决关键,就是要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
假冒伪劣的制售者,一日不会因为制售伪劣商品而有彻底破产的风险,一天不能解决欺诈犯罪背后的各种各样的权力庇护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永远不可能得到根本性地解决。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早就有成熟的经验可从借鉴。比如国际上的汽车召回制度。那些或因设计或因材料而有隐患的汽车之所以会为国际上许多大的汽车厂商主动召回,原因就是,如果拒绝召回,那么一旦出事,就可能面临更严厉的经济惩罚,更严重的损失。
事实上,在商品经济时代,即便是单一的汽车产品,它的设计如何材料如何等等情况,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既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先预闻预知。严厉的惩罚性后果会使生产者战战兢兢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14:27:19编辑过]
生产日期竟在3天之后
9日上午,在光明乳业杭州生产基地,一位质检人员无意中发现,几名工人正在处理一大堆袋装奶,在这些袋装奶中,有许多包上的生产日期居然是“6月12日”。尽管厂方一再表示,这些奶是用来检测的,不会上市,但还是引起了怀疑,是不是其他的牛奶也可能提前标注日期?
随后,质检人员要求查看成品仓库。在成品仓库,这里的牛奶外包装上打的也是几天后的日期,比如一堆几百箱的特浓奶,盒子上的生产日期是6月11日,也提前了足足两天。
不但是常温保鲜奶的生产日期“捷足先登”,在鲜奶车间,操作台前的工人正在堆箱,一包包正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冷藏奶包装上也赫然写着“6月10日”。
生产日期就是出厂日期?
质检人员询问厂家,常温奶的生产日期提前了3天,如何解释?
光明乳业杭州生产基地的贾厂长说,这些产品都还在检测过程中,不算是成品,要通过检测后才能算是成品,一般检测需要2-3天,所以要提前标注,实际包装盒上的日期指的是出厂日期。但是质检人员在包装上看到的却是“生产日期”,并没有“出厂日期”的说明字样。
据《产品质量法》第27条明确规定,生产日期就是产品出产日期,不能和出厂日期混为一谈。
记者向一些乳品企业进行了咨询,得到的回答是,提前标注日期在业内是允许的,但必须是有限制的标注。比如鲜奶,从当晚10时起连续生产至第二天的,可以在包装上标注第二天的日期,其他情况则不允许提前标注。像“光明”9日上午生产的鲜奶,标注10日并非行业惯例。
虚标日期可能误导消费者
“乳品厂都是这么标注的,多几天不会影响牛奶质量。”光明牛奶杭州生产基地辩解说。另一家乳品企业也对此持相似态度。
光明牛奶杭州生产基地的一位负责人也承认,提前标注,有物流上的考虑。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外包装标识标注不规范问题,浙江省质监局表示将会追查到底,责令企业改正。
据《都市快报》
“过期没人要的别人打回来的这是弄啥的我们还要用的。”
“啥是回奶?”“回奶就是把变味的奶在回锅重新生产。”
“有苍蝇和蛆这还管喝吗?”“咋不能喝?哪个厂都是这样只是有的你没看见(呵呵)。”
HOLY SHIT.他妈的中国人怎么这样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1 20:12:05编辑过]
我前不久看了一文章,好象是<<青年参考>>上的吧,光明总部对这事进行了解释,说这些事情全部是郑州的光明分厂光盟干的。光盟也没有做记者说的那号事,一切都是因为分厂正在扩建,没有地方存放自己的产品,将一些奶露天放置。又由于天气原因致使奶变质。等等之类。具体情况大家查近期的报纸吧。
至于大家对伊利和蒙牛的推崇我觉得没必要,它们只不过没有出事罢了,说不定自己有更加丑陋的事办不过没被发现而已。
中国的事情不好说!

现在的问题是光明这样做了,我们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企业造假的很多,问什么在国外很好的企业,到了中国也慢慢得“本土化”了。企业的环境很重要,我国原来企业都是国家的,国家的法律更多的是保护企业的利益,现在都市场化了,法律应该跟上形势。
好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才不会在企业之间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中国企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国际上也才能慢慢改变中国企业、中国品牌的形象。
我们经常说做大做强民族企业,总是要保护民族企业,现在看来,片面的保护实际上是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还是创造公正的市场环境最重要。
要相信中国人的勤劳和创造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4 6:24:29编辑过]
我一直对光明是高度信任的,看到这样的新闻真是无话可说,一个全国人民都衷爱的品牌不知道会不会就这样走向灭亡。品牌是怎么形成的,好品牌的声誉是片么建立的,在一些大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的同时,请先想想后果。不管山盟是不是在光明许可下做了这样的事,光明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什么叫子公司,难道只是打着光明的品牌而自负盈亏的一个实体吗?????
每个企业背后恐怕都有不为人知的黑幕吧?被报道出来的只是少数,消费者权益也仅仅停留在3.15那一天。
面对如此众多的伪劣产品,偶更怀念农村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任何化学药品的侵蚀。即使扩大点范围也
仅限于交易半径很小的一个集体。但是历史不会倒退,消费者要充分自己手中的选票,团结一致。如果大家团结,
像光明牛奶的事件一经报道,全国13亿消费者立即停止对他的购买,光明将……,但是也不排除此类事件会更隐蔽、
更不易被发现。
一直还都是很喜欢光明这个牌子,尤其是他的酸奶
到现在也有些难以相信这一事件的发生,希望只是个别事件。不过这也说明了光明在收购各个地方小公司时,对其监督管理的忽视,仅仅是收购了事,扩大了市场份额,但却没有把总公司的管理理念输入其中,以至于砸了自己的牌子
PS 现在想找干净东西入口还真是难啊~~~~~~~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