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里大家很多都在讨论中部崛起的问题等等之类的。
那么大家请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中国的东中西部的产业布局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和差距。
也许这里会涉及到自然地理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历史因素等等问题。
欢迎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9 22:23:13编辑过]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自然地理、政策因素、社会历史等肯定都会造成差异。
不过我个人认为,建国初期的政策因素,对造成目前这种格局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很多国有大型的重工业分布在内陆地区。
另外,资源禀赋对产业布局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个人对重庆的一个现象不是很理解,个人重庆没有什么利于重工业的资源禀赋条件,但感觉这里的重工业发展得挺好的,如生产汽车,摩托车等,
呵呵,借楼主的帖子,希望大家顺便讨论一下
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确实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使我们国家的产业政策基本上进大山、进西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推动和刺激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的。但是似乎中西部地区也并未因此而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反而在随后的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后,中西部的暂有优势反而不见了。
那么,到底中西部适合什么样的产业布局呢?
请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及继续评论我国三大地区的产业布局差异的原因。
到底中西部适合什么样的产业布局呢?
发展太阳能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光电子产业、新材料产业、计算机产业、精密机械产业和太空产业。
外源型经济产业。
便于空运国际市场的产业。
学习以色列、瑞士和奥地利,发展我国中西部。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同发达国家,面临着发展、公平和效率三个主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战略由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倾斜发展战略到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战略的变化体现我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还体现了上述三个主题的主次关系,而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的主要阶段是区域倾斜发展战略,当然这种战略的指导理论-梯度转移(推进)理论是最根本的原因。当前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战略目的是为了减少这种差异。
楼上的兄弟说的有的道理,听了高见,受益好多。
不过在人大编写的《区域经济理论》一书中,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着对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的误解,认为顺次由东部到中西部,或者是反向的,都是对梯度理论的字面理解。
不知道这种区域倾斜发展战略,到底该归为何种理论好,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呢,还是区域增长和发展理论?本人现在自学这本书,所以有诸多不理解之处,还望师兄师姐们对此问题多多指点。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呢,还是区域增长和发展理论?
前一个着重于区域经济发展本身的转移,后一个着重于人为的发展倾斜.区域经济的发展只可能是两种理论理念的结合,而不只受这其中的一种理论支配.这是一个内因和外因的问题.
人才是地球的主宰!
21世纪什么最重要!
人才!
楼上的兄弟既然认为三大地带的划分太大,那你自己认为在小的范围内产业布局差异的原因又该怎论呢,愿听高见:)
重庆有着优越的交通条件,这正迎合了汽车工业的需要........
而且重庆解放前就是内陆重镇,惯性使然..........
偶以为资源,人才,政府效率,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信息...
东中西部的差距,开始可能政府的因素大些,不过现在差距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要素禀赋的因素.欢迎大家指教.
楼上许多同志不能把“区域发展战略”与“梯度推移理论”混为一谈
第一、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在不同时期根据一定原则制定的,反映了国家发展思路在空间体现。
而梯度推移理论是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提出一种产业在空间层面上动态变化规律。
第二、产业布局地域差异影响因素是很多的,要根据区域特征来分清主次,但是要看到产业布局理论最新进展,比如产业集群等理论,不能拘于传统的布局观。
第三、注意梯度推移理论与反梯度理论之间争鸣,建议看《中国区域开发论》,叶裕民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会有比较经典的论述。
本人认为,现在机械的把地域划分为几块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各个地域
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搞出特色就行了!
我想有两个相联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
1,如果区域分工是正确的,那么分工造成的结果是否也是正确的?
2,如果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的,那么得出的结果是否是共赢的?
按照分工和比较优势分析,我国西部就只有发展资源型产业。而发展资源产业本身限制了西部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提升,也很难追上东部的步伐。所以这可能是一个悖论:不发展资源产业,没有产业去发展;发展资源产业,就被定在发展的末端,很难实现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