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行5元面额硬币,在收藏界引发了一次不小的狂欢,大量硬币收藏者连夜排队换购成为一景。但这并不是央行第一次发行特殊面额的货币。
尽管5元硬币更多的是收藏价值,但我们一直在思考,国家究竟是以什么标准来设定发行货币的面额呢?为什么现行法定货币的最高面额是100元,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经济学因素呢?
半年前曾经有过一轮网传国内将发行500元人民币的谣传,后来被证伪,但这显然不简单是个民间臆测。几年前,央行就曾经探讨这一问题,后来讨论的结果是——我国现阶段不需要大钞。原因很简单,目前国际上有大面额货币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都是历史上有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落后遗留下来的。
历史上世界货币钞票面额最大的是德国1924年发行的面额为100万亿的马克钞票,显得更加疯狂。而当代社会比较出名的,比如08年底津巴布韦发行了大名鼎鼎的100亿面额的津巴布韦元。对应当时的通胀,津巴布韦的通胀水平已经达到了惊人了百分之10亿。
可见,大面额货币的需求其实不仅仅在于通胀。在以前的金本位下,面额同材质的重量是相关的,2两金币要比1两重一倍,但在纸币体系下,印刷的资质几乎是相同的,50元纸币不会比100元纸币成本小,所以从印刷成本上看,央行印刷更高额度的货币是一种节约行为,当然,这种节约不仅仅是纸张印刷成本上的,也包括更为广义的社会成本,比如点钞、运输、储藏的成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面额可以无限放大。
除了津巴布韦、朝鲜等个例之外,目前世界上就连经济发达的美国,最大面额的货币也只有100美元,我国目前经济稳定,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现有的货币面额足以应付支付需要,在这种前提下发行大面额货币除了使用不便、伪币容易引发更大规模损失等因素之外,反而可能会有反效果——易造成百姓恐慌,使得他们有通货膨胀的误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并不简简单单的是因为公众看到了大面额货币,而是因为大面额货币发行后,小面额货币的使用量一定会相应降低。这不是无中生有,已经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大额纸币具有明显的“强替代性”。举例来说,我们的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中增加了20元货币,而后我们就能够发现,10元货币的数量出现了大规模收缩,大量退出流通领域。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五套货币取消了2元人民币和2角人民币的发行,对旧版2元只收不付,这就直接导致了1元和1角面额的数量急剧扩大,这其实增加了流通中现钞的总张数,非常显著地增加了清点和销毁工作压力。
那么小面额纸币和硬币又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设定的呢?
通常来说,货币面额的搭配是为了让支付和找零变得方便,而增加硬币对纸币的取代,主要是为了避免小面额纸币在频繁使用过程中的损耗成本,特别是在气候潮湿的国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