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头炮,讨论下芝加哥与奥地利。
芝加哥学派与奥地利学派是最为著名的两个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但一般较少人知道,这两个学派之间的分歧并不比它们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分歧更小,事实上,芝加哥与奥地利的分歧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芝加哥及凯恩斯主义代表的都是正宗的主流经济学方法论,而奥地利则是不折不扣的非主流,两个学派的对立实际上也是非主流和主流的对立。当然,芝加哥与奥地利的分歧这个话题其实主要讨论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就足够了。
哈耶克曾说,他后悔没对凯恩斯的通论做出批评,同样后悔没对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做出评论,因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同样危险的书,”在他看来弗里德曼的书等于为经济学不切实际地数理化大开方便之门。哈耶克是非常反对数理经济学的,他在30年代就曾对经济学数理化的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模型批评过,指出在数理模型的假设中达至均衡的条件都是已知的,但现实恰恰相反,所有条件都是未知的,经济学要研究的正是达至所谓“均衡”的这一过程而不是作为均衡的结果,而这种研究方法实际成为了当时兰格、勒纳等“市场社会主义者”支持计划经济的依据。奥地利学派的方法与主流经济学(自然包括芝加哥)强调理性人、数学方法的运用的方法南辕北辙,主流的是均衡理论而奥地利的是市场过程理论,一个是已知框架一个是未知框架。
弗里德曼曾针对资本与经济周期理论指责哈耶克经济学素养不够,再加上凯恩斯曾说哈耶克的理论“混乱不堪”,这似乎成了哈耶克作为经济学家“不够格”的证据。但事实上,凯恩斯当时和哈耶克完全是在吵架而不是在辩论,而且凯恩斯自己的通论一样是晦涩难懂、“不同章节、不同部分可以导出不同结论”;而弗里德曼的指责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故意装无知。奥地利的资本理论与芝加哥从克拉克、奈特发展起来的资本理论也是完全不同,在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中,生产是“耗时”的不是像模型中那样“瞬时”的,资本、生产、时间、利率是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要素。可以说,奥地利的理论真实但因为真实而无法成型,芝加哥的理论抽象简单但是从奥地利的角度看忽略因素过多。如果延伸开来的话,奥地利学派的理论中“时间”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有时间才有过程。
周其仁曾说过“货币似蜜,最后似水”,没必要吧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分歧看得那么大。这句话其实错了,没有了解这两个学派的分歧。“货币似蜜”代表的是哈耶克和奥地利的市场过程理论,强调货币注入经济的过程以及对生产结构的扭曲;而“货币似水”则是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以宏观经济学方法研究总量和一般价格水平,这恰恰是哈耶克所极力反对的。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在结论上同古典的货币理论没有多少差别,因此有后来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此评价说“不必奇怪,古典经济学家能够发生相当现代的声音。”简单地从政策结论来看着二者的差别的话,弗里德曼的理论意味着只要中央银行控制得好,反通胀的紧缩货币政策不会造成多少衰退,衰退是由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导致的;而在哈耶克的理论中,通胀刺激下只要货币增长不加速,就必然导致衰退,更何况是减速,因为只有新货币的注入超过预期,那些原本优先得到货币的产业才可以保持繁荣,反通胀的衰退完全是之前人为繁荣的代价。两个货币理论之间的差别,同样地是在“过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