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就是“水涨船高”,只要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价格必然高于其价值,生产就不会停止,如果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那么,在此情况下,如果高水平的企业开足马力,仍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之际,那么中等水平的企业生产能力就加入进来,如果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低水平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加入进来,如果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那么行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就会转行进来,甚至手工作坊这样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分上其中的一杯羹。
唯一限制条件就是每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得超过10元/每件,这样大家都赚钱,只不过有的赚的多,有的赚的少而已。
本题给出的社会需求为12000件,无非是在说,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决定着社会产量总量的价值。其前提就一个,即社会成本不能高于10元/每件,这是供需平衡点上的价位。可以看出,前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与后者社会需求决定价值这二者相比较,马克思给出修正后的结论是:“后者决定前者”。这一点上许多网友如905网友都看出来了,只不过他们不像马克思所做的那样,大声宣告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已破产,而仅是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些过时。
总之,当社会需求大于社会供给之际,谈论劳动如何如何决定价值或价格已无意义!这一点,马克思弄懂了其原理,也做了相应修正,但没有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这导出了今天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带动了使用价值的增长,从而会引起交换价值的相应增长?而其中道理和根据所在,已属于“题外话”,不谈也罢。
====================================================================
的确,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整个社会看作为一个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控制系统,当某一商品的社会供给率大于需求率,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大于社会平均市场价格时,说明有部分社会劳动耗费被浪费掉了,这时就有必要适当的减少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耗费和投入,如果把再投入就有可能变成多余的不必要劳动力耗费,投入到其它单位商品社会平均市场价格大于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甚至更加具有超额利润的商品生产之中去,才能够达到真正调节劳动力资源耗费投入以及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指导中心来起到信息对称性的指导决策,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价值最大化的控制过程,正如,老子所说“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这个中国古代的人,已经了解到这个道理。不过老子走向倾向于微观局部之间的自组织状态,提倡中央集权不要过多干涉,一切顺其自然;而马克思走向相反,提倡 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来指导生产,并且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者人人平等按照劳动力价值(在这一点有人们存在分支,有人认为是按自己需要的来分配,包括不劳而获;有人认为按需分配的需求量是按照其劳动力使用价值产生的社会生产价值来作为衡量其分配获得多少,这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说的可以支配货币显示出来的购买力)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