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3-10-28 19:46: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8 19:54:10
贝克汉姆0 发表于 2013-10-28 19:46
经济学的对象是普遍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任意的假设……对么?
这是你能看得到的假设
和你的并不矛盾
难道你认为你这和我的有什么区别 吗?   
例如在个体(手工)劳动条件下:
   一个织布匠8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1米棉布;所以1米棉布=8小时劳动=8(单)元劳动价值。
   一个铁匠8小时劳动可以(净)生产1把铁锤;所以1把铁锤=8小时劳动=8(单)元劳动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00:34:53
xiaxt 发表于 2013-10-28 02:01
汉杨兄:

你也许把题目做反了。当总需求=总供给式,则有单位商品价格=单位商品价值=10元。
xiaxt 兄:

你你认为“当总需求=总供给式,则有单位商品价格=单位商品价值=10元。第一,如果,当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出现非均衡状况时,则有:(1)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正偏离,反映在单位商品上是价格高于价值。(2)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负偏离,反映在单位商品上是价格低于价值。”这个我赞同!事实上,就是我的公式:供给系数(S)=需求率(F*)/生产率(F)的状态,当S大于1时, 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正偏离,反映在单位商品上是价格高于价值;当S小于1时,则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负偏离,反映在单位商品上是价格低于价值。

对于你认为“在货币周转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则有:

第二,此外,影响商品价格背离商品价值的另一个因素是货币自身价值的贬值或升值。同理,(1)若货币总供给大于其总需求,意味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购买力降低了),反映在商品上则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正偏离的,即单位商品的价格高于10元/每件。(2)若货币总供给小于其总需求,意味着货币升值(通货紧缩,钱值钱了,购买力提升了),反映在商品上则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是负偏离的,即单位商品的价格低于10元/每件。第三,由于,本题中预先设定的的“均衡价格的偏正条件”是:“其价值的价格表现是10元。”所以,不论是2011年,还是2012年,只要商品总供给=商品总需求,那么,就有商品单位价值=其价格=10元/每件。”这个我也赞同!但是,对于你下面认为
“由于,2012年的总需求为12000件大于总供给为8000件,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属于正偏离,即单位商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因此,不可能出现2012年的价格为9.6元/每件,低于2011年的价格为10元/每件的情况。”我不是很明白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不能够仅仅看到“2012年的总需求为12000件大于总供给为8000件 ”而无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与货币贬值20%这两个因素吧!尽管,表面看来需求12000件大于生产供给8000件(供给系数S=Q*/Q=1.5)会导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属于正偏离, 但是,引入时间(T)因素导入供给系数公式S=F*/F=(Q*/T)/(Q/T),这里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F=Q/T)比2011年的提高了25%,这表明,生产同样单位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耗费,就是说投入的自然时间虽然都是同样,但劳动力数量可是减少了,社会系统会把这些由于因为社会平均生产率提高而减少的劳动力数量耗费转移到其他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生产,你可能把自然时间等同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了;另外,还有货币贬值对于价格的影响等等!

你再看看题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02:07:00
汉杨兄:

我看了你写的这段话,如下:

“需求12000件大于生产供给8000件(供给系数S=Q*/Q=1.5)会导致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属于正偏离, 但是,引入时间(T)因素导入供给系数公式S=F*/F=(Q*/T)/(Q/T),这里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F=Q/T)比2011年的提高了25%,这表明,生产同样单位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耗费,就是说投入的自然时间虽然都是同样,但劳动力数量可是减少了,社会系统会把这些由于因为社会平均生产率提高而减少的劳动力数量耗费转移到其他替代产品或者商品的生产,你可能把自然时间等同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了;另外,还有货币贬值对于价格的影响等等!”

我就明白了你为何得出2012年商品单位价格为9.6元/每件,故而解析如下:

这道题的真正的解法在《资本论》第三卷,不在第一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尽管没有在马克思在世期间出版发行,其中有多重因素,我认为这多重因素之中就隐含着马克思对其第一卷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修正!

马克思在第一卷中以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是由其生产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其生产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在相同时间内,同一劳动量不论其劳动生产率如何变化,价值量是不变的。

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就已经修正了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这一观点,如下:

马克思说:“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是因为条件仍然是使用价值。但是,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详见:《马恩全集》第25卷下册第716页。

这里有一个马克思的思想——即社会需求决定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领域中的每种产品上的分配比例。

为此,马克思进一步解释说:“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详见:《马恩全集》第25卷上册第215页。

显然,在2012年的生产率基础上,A商品的产出量须以本题给出的需求总量12000件为限定,也就是说,产出总量必须与需求总量相一致,此时此刻,A商品价格才能与其价值相对等,即A商品价格=其价值=10元/每件。如果以其价格总水平指标表示,则有12000件*10元/每件=120000元,你的9.6元*12000件=115600元,还少4400元的劳动量。既然还少,那么A商品的单位价格就仍大于其价值10元,决不会是9.6元/每件。因为9.6元/每件不符合本题题意和给定条件。

换句话说,就是“水涨船高”,只要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价格必然高于其价值,生产就不会停止,如果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那么,在此情况下,如果高水平的企业开足马力,仍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之际,那么中等水平的企业生产能力就加入进来,如果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低水平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加入进来,如果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那么行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就会转行进来,甚至手工作坊这样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分上其中的一杯羹。

唯一限制条件就是每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得超过10元/每件,这样大家都赚钱,只不过有的赚的多,有的赚的少而已。

本题给出的社会需求为12000件,无非是在说,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决定着社会产量总量的价值。其前提就一个,即社会成本不能高于10元/每件,这是供需平衡点上的价位。可以看出,前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与后者社会需求决定价值这二者相比较,马克思给出修正后的结论是:“后者决定前者”。这一点上许多网友如905网友都看出来了,只不过他们不像马克思所做的那样,大声宣告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已破产,而仅是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些过时。

总之,当社会需求大于社会供给之际,谈论劳动如何如何决定价值或价格已无意义!这一点,马克思弄懂了其原理,也做了相应修正,但没有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这导出了今天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带动了使用价值的增长,从而会引起交换价值的相应增长?而其中道理和根据所在,已属于“题外话”,不谈也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02:54:13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02:07
汉杨兄:

我看了你写的这段话,如下:
马克斯即便有修正,也没修正对头。
他就没弄明白需求量同需求是两码事、供给量同供给是两码事,跟曹国奇一个水平。
没有什么需求等于(或不等于)供给这件事,只有需求量等于(或不等于)供给量。
所以还是一笔糊涂账。
也说个题外话,既然第三卷是恩格斯擅自出版的,并且也没有用来“修正”第一卷,更重要的是没有“修正”掉“剩余价值论”,那么,不论拥趸还是批判者,都没有必要理睬这个第三卷。这是我的看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07:44:11
林汉扬 发表于 2013-10-27 17:38
2013年人大802经济学综合,政治经济学的一道题目:
2011年某国生产某种商品,其价值的价格表现是10元。201 ...
推出==》3、2012年的商品A总价值的价格表现=64000元*(1-20%)=51200元;

你的原理没错,但的计算就错了。这里不 是乘80%,而是除的关系=64000元/(1-20%)=80000元;

我第一次看来就想做,但我拿不准这里的关系 。按习惯思维来讲,货币贬值就是原来一元的东西,现在要1。2元了,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却应该这样理解,原来一元代表一小时劳动,现在只代表0.8.看来本题采用了前。
你理解这点计算结果就一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1:08:18
劳动生产率为1x(1+25%)=1.25,单位商品价值10/1.25=8..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8x12000/8000=12.。则2012年的价格12/(1-20%)=15。。。
第二问的背离就是15-8=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1:45:05
罗鹏 发表于 2013-10-29 02:54
马克斯即便有修正,也没修正对头。
他就没弄明白需求量同需求是两码事、供给量同供给是两码事,跟曹国奇 ...
罗大侠,你好!

多日不见您老“上坛作法”,想必“借东风”去啦?.....哈哈哈!

罗大侠说在问题的要害上了,的确,“需求量同需求是两码事、供给量同供给是两码事。”老马一开始也没有搞清楚这一点,这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坛子上许多网友均质疑老马这一点,其中赫赫铭儿0网友就指出,劳动生产率一定与价值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

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即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或则说在马克思那个供给不足的时代里,任何企业,单方面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则意味着价值的增长,或是单方面增加劳动力数量,则也意味着价值的增长,或者是同时增加这二者的数量,同样意味着两个价值同时增长,但不一定同步增长。所以,人们只要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数量以满足社会需求,就不论各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否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只要各自所制造出的商品成本费用,不超过该商品在供需平衡形态下的那个“均衡价位”,那么,所有可以增加该商品总供给的方法,都被视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化方法,市场都会予以认可,也就是说,第一种价值增长的方法是,将增加生产资料数量作为突破口,在劳动力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改善机器效用,或管理效率,达到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加总产量的目标,这是生产新价值的方法。另二种价值增长的方法是,将增加劳动力数量作为突破口,在生产资料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提升劳动力素质及其效用,或改善劳动管理,达到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加总产量的目标,这也是生产新价值的方法。

总之,按照生产资料包括科技进步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与劳动力包括提升其素质这二者的划分来看,生产新价值的方法大致有两种,这二者均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




故而,罗大侠乃世外高人也,佩服之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1:46:39
仇球球 发表于 2013-10-29 11:08
劳动生产率为1x(1+25%)=1.25,单位商品价值10/1.25=8..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8x12000/8000=12.。则2012年的价格 ...
“第二问的背离就是15-8=3. ”

是否应为:第二问的背离为15-12=3 ?

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是10元(价格与价值一致),2012年单位商品实际价格为12元(可满足2012年总需求120000元的设定条件,也是也满足2012年劳动生产率与货币增长率同为25%的设定条件),最后一个问题是“货币贬值20%”的设定条件尚未满足,即货币超发了!也就是说,2012年全年已发行的货币总量大于2012年全年社会总需求量的20%,当然也包括大于该商品的总需求量120000元的20%,所以意味着2012年单位商品实际价格12元,由于货币自身贬值引起该单位商品实际价格12元再次发生波动,即12*20%+12=14.4。故该商品最终实际价格为14.4元。较之2012年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是10元(价格与价值一致),其偏离率为4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1:57:52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1:45
罗大侠,你好!

多日不见您老“上坛作法”,想必“借东风”去啦?.....哈哈哈!
哪里有“东风”?现在刮的都是西北风啊,怪凉快的,哈哈
世外高人算不得,混迹水泥森林的散人一个而已
大侠的资料齐全得令人窒息,灰常地皮肤啊,哈哈,这才是世外高人嘛
闲话不说了
“供求变化”是指供求(而非供求量)的增减变动,是受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说“供求变化”,同“供求均衡(或非均衡)”,是两码事的。所以俺才有针对那道题的看法:假账真算。马克斯不知道供求和供求量的区别,可以理解,他没有学习马歇尔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2:00:19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1:46
“第二问的背离就是15-8=3. ”

是否应为:第二问的背离为15-12=3 ?
嘿嘿。。又写错了。。是7.。。哈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2:14:1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2:32:12
偏离率是指:“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与“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之间形成的偏离度(%)。

(1)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12000/8000=15——即在劳动生产率为 0%的条件下;

由于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10元(供给与需求一致;价格与价值一致),故15-10=5,偏离率50%。

(2)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12000/10000=12——即在劳动生产率为25%的条件下;

由于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10元(供给与需求一致;价格与价值一致),故15-12=3,偏离率30%。

(3)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12000/12000=10——即在劳动生产率为50%的条件下;

由于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10元(供给与需求一致;价格与价值一致),故15-15=0,偏离率 0%。

根据本题的题意,当2012年劳动力生产率25%时,产品供给量为10000,而总需求不变,仍为12000 (关键点),即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10元 。所以,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12000/10000=12元,故:15-12=3,偏离率为30%。

若是“第二问的背离就是15-8=7”,则意味着:2012年A商品总供给小于8000件的情况。因为,该题目给出的设定条件是: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10元(供给与需求一致)。如果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不是10元而是8元,就说明2012年全年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2012年在以生产8000件基础上,劳动生产率为零的条件下,A商品的全年总需求小于8000件的情况;或者是,其二2012年在已生产8000件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以上,导致2012年全年总供给大于12000的情况。也就是说,在2012年全年商品总产量大于12000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8元”的情况。由于本题设定条件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而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因此,在2012年的以生产8000件基础上,尽管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但仍没有提高至50%以上,所以,2012年全年商品实际总产量为10000件,未满足2012年全年商品总需求12000件,故而不会出现“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为8元”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3:06: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3:13:21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2:32
偏离率是指:该商品的“实际单位商品价格”与该商品的“该单位商品均衡价位”之间形成的偏离度(%)。

( ...
那个8是价值量不是价格。。我考的ccer也不考政经。。也没看过多少。。但是这道题觉得还是求的名义价格。再加上后面问的是价值和价格的偏离。。还有就是网上这些回忆版还是没有原题上逻辑清晰。。。有个学长他有完整的题目。我看了下。。只是觉得这个题目大家讨论的有点过了

还有我看卷子最后一问原原本本是这个样子。。单位商品价值与价格背离是多少。。。所以这个偏离度就有点无从谈起或者多此一举了。我是这样感觉。。因为我只有卷子没有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3:29:18
仇球球 发表于 2013-10-29 13:13
那个8是价值量不是价格。。我考的ccer也不考政经。。也没看过多少。。但是这道题觉得还是求的名义价格。再 ...
仇球球,你好!

我也没有答案。我最初看到此题目时,是看到其中的出题人的寓意了,感觉他的思绪挺有意思的。他本想将资本论第一卷的价值范畴与第三卷的价值范畴糅合在一起,鉴于形势,又不能直说,不能说得太明白,所以藉以这题目,折腾学子们。到底是需求决定价值?还是劳动决定价值?亦或是一前一后,或是同时决定,仇球球兄,您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3:42:39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3:29
仇球球,你好!

我也没有答案。我最初看到此题目时,是看到其中的出题人的寓意了,感觉他的思绪挺有意 ...
我觉得做这道题的时候,还是不要想那么多吧。。我也没看过政治经济学什么书。但是这道题的宗旨是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我想这个是没有争议的。当然价格的本质是由价值决定的。。但是就题论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3:51:02
价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价值。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相对变化,决定了交换价值的比例关系。而决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发生相对变化的,是社会经济结构。

交换价值的变动仅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发生相对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任何社会经济结构的组成因素都是多元的,不是劳动力这一种元素。劳动自始自终都是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永远不会成为人类需求的目的。唯一可以满足人的需求的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是各种的自然物和制造品,是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

人的需求具有结构性,人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由各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和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构筑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决定的,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的,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使用价值的比例关系和决定着劳动力配置比例的唯一根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4:15:21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3:51
价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价值。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相对变化,其决定性因素是多元的,不是劳动 ...
1.价值表现为不同的的使用价值形式;2.交换价值的根本属性是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的二重性,价格表现为具体的交换价值的货币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4:42:47
仇球球 发表于 2013-10-29 14:15
1.价值表现为不同的的使用价值形式;2.交换价值的根本属性是使用价值;3..交换价值的二重性,价格表现为具 ...
天才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4:54:50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4:42
天才也!
额。这个只是字面的意思吗。我不知道我说的清楚否。但是我就读过政治经济学两本书。给我的逻辑就是这样子。所以,我看到讨论,有一些也不明白。只是觉得太深入,反而弄巧成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6:57:06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02:07
汉杨兄:

我看了你写的这段话,如下:
的确,正如YJDWII所说,我在3之中把贬值20%之后的2012年的商品A总价值的价格表现计算为=64000元*(1-20%)=51200元了,这样应该是货币升值了,所以,贬值在这里应该是=64000元/(1-20%)=80000元,即原来2011年的64000元的价值等于2012年80000元的价值,货币表面上数量虽然增加了,实际上同样面值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了20%,因此,下面经过修改之后:
1、2011年生产率(F)=(8000件/一年)/(1+25%)=6400件;
2、2011年商品A总价值的货币表现=Q×P=6400件商品A×10元/每件商品A=64000元;
推出-------》3、2012年的商品A总价值的价格表现=64000元/(1-20%)=80000元;
4、根据我的公式:2012年单位产品的价格P=(总价值/Q)×(Q*/Q)=(80000元/8000件)×(12000件/8000件)=15元/每件;
由4推出2012该单位产品的价格是15元,相对于2011年的10元/每件,偏离系数=(15元/每件)/(10元/每件)=1.5,由此可见,如果考虑到需求的影响,2012年产品的价格与2011年的价值正偏离0.5;如果不考虑到需求因素,是P=80000元(总价值的价格表现)/8000件=10元/每件商品A,由于,相对于2011年的10元/每件, 偏离系数= (10元/每件)/ (10元/每件 )=1,偏离系数=1,因此,不存在偏离现象!
当然,以上的计算是从宏观统计学以及完全信息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果考虑到信息不对称,则在局部与个别市场现象之中存在个别交换价值(价格)与该商品价值(自然价格P)存在偏离现象,但这个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ge=8&from^^uid=7179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7:27:38
YJDWII 发表于 2013-10-29 07:44
推出==》3、2012年的商品A总价值的价格表现=64000元*(1-20%)=51200元;

你的原理没错,但的计算就错 ...
你是对的,我在第三步货币贬值这里计算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7:58:33
换句话说,就是“水涨船高”,只要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价格必然高于其价值,生产就不会停止,如果该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那么,在此情况下,如果高水平的企业开足马力,仍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之际,那么中等水平的企业生产能力就加入进来,如果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低水平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会加入进来,如果还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那么行业之外的其他企业就会转行进来,甚至手工作坊这样的企业也会加入进来,分上其中的一杯羹。
唯一限制条件就是每件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得超过10元/每件,这样大家都赚钱,只不过有的赚的多,有的赚的少而已。
本题给出的社会需求为12000件,无非是在说,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决定着社会产量总量的价值。其前提就一个,即社会成本不能高于10元/每件,这是供需平衡点上的价位。可以看出,前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与后者社会需求决定价值这二者相比较,马克思给出修正后的结论是:“后者决定前者”。这一点上许多网友如905网友都看出来了,只不过他们不像马克思所做的那样,大声宣告李嘉图劳动价值论已破产,而仅是说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些过时。
总之,当社会需求大于社会供给之际,谈论劳动如何如何决定价值或价格已无意义!这一点,马克思弄懂了其原理,也做了相应修正,但没有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这导出了今天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带动了使用价值的增长,从而会引起交换价值的相应增长?而其中道理和根据所在,已属于“题外话”,不谈也罢。

====================================================================
的确,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整个社会看作为一个实现价值最大化价值控制系统,当某一商品的社会供给率大于需求率,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大于社会平均市场价格时,说明有部分社会劳动耗费被浪费掉了,这时就有必要适当的减少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耗费和投入,如果把再投入就有可能变成多余的不必要劳动力耗费,投入到其它单位商品社会平均市场价格大于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甚至更加具有超额利润的商品生产之中去,才能够达到真正调节劳动力资源耗费投入以及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需要一个强大的指导中心来起到信息对称性的指导决策,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价值最大化的控制过程,正如,老子所说“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这个中国古代的人,已经了解到这个道理。不过老子走向倾向于微观局部之间的自组织状态,提倡中央集权不要过多干涉,一切顺其自然;而马克思走向相反,提倡 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来指导生产,并且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者人人平等按照劳动力价值(在这一点有人们存在分支,有人认为是按自己需要的来分配,包括不劳而获;有人认为按需分配的需求量是按照其劳动力使用价值产生的社会生产价值来作为衡量其分配获得多少,这相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说的可以支配货币显示出来的购买力)来分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9:06:56
仇球球 发表于 2013-10-29 14:54
额。这个只是字面的意思吗。我不知道我说的清楚否。但是我就读过政治经济学两本书。给我的逻辑就是这样 ...
不打诳语,你的确有悟性,这也正是你较少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熏陶所致。幸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19:10:55
xiaxt 发表于 2013-10-29 19:06
不打诳语,你的确有悟性,这也正是你较少受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熏陶所致。幸哉!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21:10:12
YJDWII 发表于 2013-10-29 07:44
推出==》3、2012年的商品A总价值的价格表现=64000元*(1-20%)=51200元;

你的原理没错,但的计算就错 ...
我的关键的理解在于没有理清货币贬值是要乘以1.2还是除以0.8(=1一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21:15:46
林汉扬 发表于 2013-10-29 21:10
我的关键的理解在于没有理清货币贬值是要乘以1.2还是除以0.8(=1一0.2)
是的,其实按题目的意思他可能是采用了习惯的说法,即货币贬值是比原来花更的钱。要按我的理解除0.8更合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0-29 21:17:14
YJDWII 发表于 2013-10-29 21:15
是的,其实按题目的意思他可能是采用了习惯的说法,即货币贬值是比原来花更的钱。要按我的理解除0.8更合理 ...
看来你跟我一样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