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沂水河:
江中药业跟踪近一年,这家公司现在已经被边缘化,今年连券商研报都快见不到了,资本的狼性在一热一冷之间反映得十分充分。今天将去年11月写的一些想法贴出来,请教各位童鞋,除了太子参下降趋势与产新价格预测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共同分享一下)
江中药业搞的液体制剂参灵草生产线2011年3月3 日开工,项目计划投资3.1亿,设计产能年2100万瓶,百分之百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实现产值近100亿。根据报道,该产品生产线在2012年7月正式投入生产。
参灵草口服液的目标客户,公司定位于“为富人、贵人和明星打造的高端滋补品”。
根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大陆资产1000万以上的约为96万人,其中资产超过1亿的约为6万人,资产超过10亿的约为4000多人。这些“先富起来”的人群,半数以上集中在北上广,其中,北京约为17万人,广东约为15.7万人,上海约为13.2万人。
根据“富人贵人明星”分布特点,江中药业自然将产品销售重点放在了北上广,参灵草官网公布的全国分销点为42家,其中北京7家,上海6家。
公司从2010年就已经小批量试产销售参灵草,市场培育一直进行之中,但是折腾了三年,收效甚微。见参灵草销售数据。
2010年,实际销售额为2000万元。主要在北京、上海、南昌及广州销售。
2011年,一季度为3000万元,全年实际销售额大约为1.2——1.5亿元,券商研报推测为1.8亿元。公司年终总结时没有提到具体数字,而是表述为“参灵草当年过亿,利润持平”。进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合肥、成都、重庆、昆明、西安等超过20个一二线城市,年底分销商达到60家。
2011年的总结表述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参灵草的盈亏平衡点为一个亿。
2012年上半年含税销售接近1亿元,前三季度参灵草实现含税销售1.3亿,销售低于此前预期。
这些数据比较抽象,可以将它折算为常年消费用户。
标准:每年服用30盒,折算为300支,需要支出24万元(非29万元)。
2010年,折合不到100户(或者人,下同)。
2011年,折合大约400户左右。
2012年前三季度,折合大约500户左右。
以500户每人每年消费300支计算,公司的实际有效产量仅仅为15万支左右。设计产能为年2100万瓶,实际达产率只有0.007%。按照设计产量,公司应该发展10万以上富人消费群体,现在基本就是零头。也就是说,一条进口的生产线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参灵草走保健品开发高端路线,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的。
其一,细分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公司将产品潜在客户放在90多万富豪身上,完全无视国内保健产品多样化竞争格局,忽视了保健品之间的替代性论证。
其二,高价策略阻断了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单支口服液815元,相当于一瓶中档国产名牌白酒,两支相当于一瓶飞天茅台。如此高价,除了极少数政高官与年收入千万的富毫可以常年消费之外,一般年薪收入百万的中产阶层很难长期消费,将绝大部分消费者阻挡在门槛之外。保健品需要培养固定消费群体,不断提高消费者忠诚粘度。如果每天喝下去一年大约需要24——29万元,设想一下,月薪10万元人群能不能拿出四分之一收入常年服用这样一款保健品?而对年收入上亿的人群来说,这笔开销相当于换台跑车发动机,换一个足够,换两个又显得多余。
其三,产品缺乏品牌效应。除非经过解释,一般人不会知道它是三种名贵中药的组合,会自然理解为是一种普通中草药。与茅台、云南白药等老牌名牌相比,没有任何收藏价值,也没有道具功能。产品没有任何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甚至可以说它根本就不能算是一个品牌。
其四,广告策略失误。只在航空杂志等平面媒体发布广告,貌似花小钱办大事,其实收效甚微。电视广告投放太少,陈道明代言的广告片,印象呆板,乏善可陈。
(个人以为,参灵草细分市场定位调整为中产阶层以上,价格定位调整为一盒4000元左右,同时在央视重金投放广告,形势也许可能会有所扭转,将单品市场搞到20亿也是存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