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转型除了要在汇率、利率等领域深化改革外,还要在资本项开放、本币国际化等领域扩大开放。近期社会各界在关于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机遇和速度问题上出现争论。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所作的“人民币国际化缘起与发展”主题演讲中表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不合理性,人民币国际化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以国际需求为背景的,但它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进程——短期实现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中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成为交易工具;长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曹远征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出现是以国际需求为背景的,属于本币国际化使用的范畴,有着自己独特的进程和必备条件。正如万事皆有两面,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已逐渐步入正规,形成了三种既定模式,而这些不同层面的渠道也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使用范畴
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它的国际化属本币国际化使用范畴。本币作为国际货币功能的三大功能:一种是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和结算;第二,由于其用于计价结算,就会产生支付需求,进而在金融市场用于借贷和投资;第三,随着上述功能进一步发展,本币作为国际货币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进程
基于此,人民币国际化使用可能会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进程。短期先表现在贸易安排上,主要体现在计价和结算方面;中期来看人民币可能会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工具之一,例如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将人民币作为交易工具;从长期来看,如果人民币能够广泛地进入到国外非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就很可能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后的第五种储备资产,有一些国家已经宣布开始对人民币进行储备。
主权货币国际化收益
第一,铸币税收入,一国货币一旦被国际化,那么该国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征收铸币税。
第二,发行成本与发行收益之间的利差,可以降低对外融资成本,增加国际支付能力。
第三,改善贸易条件,减少汇兑风险,并增加贸易便利化。此外,本币国际化也可以提升本国的金融体系水平。一旦本币成为国际货币,料理本币业务就是料理国际业务,这样,一国的金融体系就会产生国际影响。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特里芬难题”
本币国际化带来的最大风险则是“特里芬难题”。所谓“特里芬难题”,是指货币提供国所承担的流动性义务与本币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权衡。如果一国货币被国际广泛使用,那么该国就会有一个长期的逆差形成机制。这种长期逆差形成以后,该国汇率就一定是不稳定的。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主权货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都逃不出“特里芬难题”的制约。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必备条件
第一,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第二,人民币在国际收支上有逆差,这是满足对方资产负债表广泛持有该货币投资的前提,为货币的输出创造了可能性。
第三,该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完全独立的,必须制定对世界经济负责的货币政策,而不是单纯顾及本国利益。
人民币国际化的三种渠道
第一是国家层面的货币互换。譬如,中国已与19个国家或地区签署了总额为20062亿人民币等值的货币互换协议。第二是边贸地摊银行,其广泛地渗透于中国民间。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人民币成为了边贸互市主要的计价结算货币,民间就自发产生了“地摊银行”——专门为贸易商提供结算服务的民间金融机构。第三种形式《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是一国内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特殊安排。CEPA缘起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香港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支持香港经济繁荣,中国ZF采取了CEPA安排。
来源:F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