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2685 5
2013-04-27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思路,认为其缺陷在于:它设想在经常项目下大规模地放出人民币,这必然会打破经常项目下原有的平衡,反过来导致资本项目和外汇市场的不平衡,迫使ZF在这两个市场上进行干预或管制,导致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无法实现。由于这一缺陷,当前渐进式国际化的思路注定不能成功。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路。这一思路的实质是以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为担保在境外各国发行一种新型债券(文中称为H债券),资金可用于对境外各国进行援助或购入资源。再辅以其他措施,就会在境外形成一个以H债券为基础的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最后,本文比较了两种国际化路线的优劣,认为新路线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方案。


引 言

2012年美国于当地时间9月13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可以想见,由于人民币被动超发机制(周其仁,2010),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形势将更加严峻。笔者认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在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09年以来,中国ZF开始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少,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余永定,2011)。那么,在当前的实践思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如何?相较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思路,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案?本文分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路线的缺陷,认为当前的国际化思路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人民国际化的新路线图,并分析了新思路的优点。

一、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思路分析

(一)有关文献回顾

从技术层面来看,人民币国际化实质是要在境外形成一个人民币稳定流通的区域。这要求一是要向境外大规模地放出人民币;二是要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境外主体可以方便地将人民币用于贸易支付、国际投资以及货币兑换——这样境外主体才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其中第二点又可分解为三个必要条件:人民币广泛地用于国际贸易结算;中国资本项目自由化;人民币汇率自由化。而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可归结为如下问题:如何大规模地向境外放出人民币;如何在国际贸易中推广人民币结算;如何建立境内外相融合的人民币资本市场;如何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化、人民币汇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研究均是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何泽荣(2002)指出了货币国际化的不同途径。张宇燕(2008)提出人民币国际化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线:一条是走区域化的路线,通过与日元合作,共同实现东亚货币合作,将人民币培育成区域内的关键货币之一,借此走向货币国际化;第二条路是走国际化的路线,谋求将人民币培育成为全球货币体系除美元、欧元之外的关键货币之一。张宇燕认为人民币应通过亚洲货币合作机制来推行区域国际化发展。王元龙(2009)提出人民币国际化两个三步走战略:一是在人民币的流通地域上,实行 “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逐步推进;二是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上,实现“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转变。李伏安等(2009)则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五步走”战略。实际上与“三步走”大同小异,是“三步走”的具体化。刘考场等(2010)认为,我国ZF可采取双边→周边→区域→国际的战略路径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国际化应首先双边国际化,再到周边国际化,再到区域国际化,再到全球国际化。前央行行长戴相龙(2011)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分三步走:第一,扩大人民币在境外贸易中的结算作用,使人民币成为商品进出口的计价工具。第二,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第三,通过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钟伟(2002)认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合二为一。刘力臻等(2006)提出了人民币、港币、澳门元、新台币的四币整合战略。李稻葵(2008)认为,中国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渐进式的人民币国际化步骤。双轨制的第一个轨,是在中国境内要实行定向的、有步骤的、渐进式的、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的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进程。大力鼓励和推动外贸企业与境外贸易伙伴以人民币结算。另外,可以考虑邀请海外高质量的企业如苹果、IBM、英特尔到A股市场发行人民币股票,使得一部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流出境外。双轨制的第二个轨是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可以考虑在香港建立与当地资本市场规模相匹配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向松祚(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是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债券,包括创造条件鼓励外国ZF(尤其是美国ZF)发行人民币债券。上海应该竭尽全力发展人民币债券的国际性市场。陈炳才(2010)提出,应该建立区域性或多边性的主权货币结算或清算银行,解决多边货币结算所带来的众多问题。

上述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环节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总结而言,它们均认为应当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二)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思路

在实践中,中国ZF也是遵循渐进的思路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2009年开始,中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同时中国ZF与俄罗斯、韩国等多国ZF陆续签署了多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大力推动双边贸易结算的去美元化。截至 2011 年 6 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企业达到 67724 家,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额突破 12000 亿元。与此同时,中国ZF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为重点,着力推动人民币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截至 2011年 5 月底,香港银行的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 5488亿元;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规模达1072 亿元,包括人民币衍生品在内的各种离岸金融产品亦陆续出现。

因此,当前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路可归结为两点:一方面通过贸易结算对外放出人民币;另一方面,以香港为中心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以及推进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为境内外人民币资本市场和兑换市场的融合做制度上的准备。笔者将这一思路称为渐进式的国际化路线,以区别于下文提出的新思路。

(三) 渐进式路线的缺陷

余永定(2011)指出在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下,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流入与流出无法平衡。即流出多流入少,导致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大于经常项目顺差量,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其贬值损失的风险亦相应增加。然而渐进化路线的缺陷远远不限于此。

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出远高于流入,存在人民币资金的出超。一些学者提出,通过资本的流入来平衡,实践中我国亦寄望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人民币回流机制。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在长期中,资本流入是不能平衡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出超的。举例来说,假如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净流出100亿,境外以这100亿元购买内地的债券,在短期内实现了人民币资金的出入平衡。然而长期中,境外所购买的债券需要还本付息,这100亿最终仍然会流出境外。因此经常项目的不平衡最终必须通过外汇市场的调节来达到平衡。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及外汇市场三者的资金流动如下图1所示。                                                                 

人民币进口结算

境外购买内地资产

收回投资本金收益

抛人民币/购美元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外汇市场







人民币
流出

人民币
流入

人民币
流出

人民币
流入

美元
流出

T0


T


t



图1.渐进式路线下资金跨境流动的三个阶段

在图1中,将人民币资金的跨境流入与流出相互抵消后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

T0


T


t


美元
流出

商品/劳务流入












图2.跨境资金流入与流出相互抵消后的最终效果

很显然,通过进口人民币结算放出的人民币资金没有在境外形成稳定的流通区域,而是转一圈后回来了;最终的结果仍然与美元进口结算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将美元的流出推后了一段时间(在图2中由T0推迟到了T)。而恰恰是这种时间延后会带来很多问题。

主要问题在于,渐进式路线下,在图1中的第和第ƒ阶段,跨境资金流动将对外汇市场形成冲击。第阶段,由于出口仍然主要以美元结算,美元流入大于流出。若央行进行干预,则美元储备大幅增加,增加了外汇储备贬值损失的风险,同时给了美国以指责中国进行汇率操纵的口实。若不加干预,则人民币会急剧升值,损害中国出口竞争力,最终压制中国生产力。——生产能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生产能力的下降最终将断送人民币国际化的希望。在第ƒ阶段则相反,美元流出大于流入,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当然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维持人民币的汇率,但是仍然需要央行的干预。总之,在第和第ƒ阶段,对外汇市场形成冲击迫使央行不得不进行干预,如此一来,汇率自由化将不可能实现。同样的道理,在第‚阶段则对资本市场形成冲击,导致资本项目自由化难以实现。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在第ƒ阶段,此前放出境外的人民币不会大规模地回流。如果在第ƒ阶段之前,人民币已经成功国际化,则境外主体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现金及其他资产,而不是将其兑换为美元,因而不会发生图1中第ƒ阶段的情况。由此可知,渐进式国际化成功的唯一希望在于:在放出的人民币大规模回流之前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然而这个希望有多大呢?假使国际化达到目前欧元的水平就算成功,那么在渐进式路线下,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最保守的估计也要15年(戴相龙,2011)。更关键的问题是,由于存在美国等敌视人民币国际化的势力,人民币一定会在我们最不希望的时候大规模的回流。因此,这种希望等于零。

总结上文可知,当前的渐进式路线存在一个内在缺陷:它设想在经常项目下大规模地放出人民币,这必然会打破经常项目下原有的平衡,反过来导致资本项目和外汇市场的不平衡,迫使ZF在这两个市场上进行干预或管制,导致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无法实现;而人民币国际化又恰恰要求先实现汇率自由化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由于这种内在逻辑矛盾,在这一思路下,人民币国际化注定无法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27 10:26:39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思路



本文设计了一个全新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其基本思路是:(1)笔者设计了一种债券(下文中称之为“H债券”),中国ZF或境内金融机构在境外各国(地区)发行这种H债券,从而达到向境外大规模地放出人民币的目的;(2)以H债券为基础,在中国ZF的有意识地扶持下,境外会自发地形成一个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和兑换市场;(3)境外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动力,通过在国内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和人民币汇率自由化,最终实现境内外两个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对接与融合。根据这一思路,下文将新路线图分为“核心方案”与“制度准备”两部分进行论述。



(一)核心方案



核心方案的要点有二:一是在境外发行一种新型债券,达到大规模放出人民币的目的。笔者将这种新型债券命名为“H债券”。二是采取措施促使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发行“H债券”



设想中国ZF在欧洲发行这种H债券,所募集的欧元资金一部分借给欧盟作为经济援助,一部分用于从欧洲各国购买中国所需要资源与技术,或收购有关资产。该债券应当如此设计:以欧元定价,即欧洲投资者以欧元购买,面值却是人民币,且其本息偿付可以是人民币,也可以是美元——任由债券持有人选择。接下来,中国ZF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那么在债券到期后,债券持有者会发现人民币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或兑换其他货币;同时按当时汇率计算,人民币的本息偿付比美元本息偿付要优厚,很自然地,他们均会选择人民币的本息偿付。如此,通过债券的本息偿付,欧洲民众就持有了大量的人民币。



这一方案的实质是以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为担保,发行人民币债券,从而达到大规模地放出人民币的目标。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操作并没有实质性的付出——没有消耗任何资源,甚至无需消耗外汇储备,却能购入资源并拥有对欧盟的债权;而对于欧盟来说则获得了其急需的资金。中国唯一的付出就是印发了大量的人民币钞票。



中国应和欧盟达成一揽子协议,分批发行这种债券。例如每年发行价值约合5000亿美元的债券,连续发行四年,则总计可以放出价值约合20000亿美元的人民币。第一年发行的债券,首次付息日可定为三年后,这为中国完成其他的准备工作提供一个缓冲期。相应地,第二批发行的债券首次付息日应当定在二年后,其余依次类推。下表是首批债券设计的一个简单实例:



表1 H债券的一个实例



面值(人民币)


期限


定价(欧元)



¥1000


5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7 10:28:08
表1 H债券的一个实例
面值(人民币)        期限        定价(欧元)
¥1000        5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7 10:28:45
将上述操作应用于其他国家,例如中东各国、俄罗斯、日本、阿根廷、巴西、南非甚至印度。同样地,所有这类债券均以所在国的货币定价,所募集资金用于购买当地资源或对所在国进行经济援助。例如在沙特发行债券所募集的里亚尔资金用于购买沙特的石油、在澳大利亚发行债券所募集的澳元资金则用于购买铁矿石等等。当然,所募集资金不一定要在当年度花光——那样对市场的冲击太大,可制定一个长期的资金运用计划。
2.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
发行H债券后,境外主体大规模地持有了人民币债券——即未来的人民币资金。中国ZF应大力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人民币掉期交易、H债券的抵押贷款等等。通过这类金融工具,境外主体可将未来的人民币(即“H债券”)变换为即期的人民币资金。境外各国因此可获得即期的人民币资金,从而其相互之间的贸易可用人民币结算。
接下来中国ZF大力推动本国的进出口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并通过政治影响乃至具体的经济手段鼓励境外各国之间互相采取人民币贸易结算。由于解决了境外人民币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国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入与流出大体可以平衡,不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剧增。
各国之间及境内外之间人民币贸易结算逐步扩大的同时,以H债券及其衍生品为基础,境外会形成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自发形成人民币的汇率、掉期率(远期汇率)、人民币的拆借利率等市场价格。中国ZF可通过控制H债券的发行量来影响这个市场的供给,从而达到影响其市场价格的目的。这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汇率自由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的推进最终将使得境内外资本市场实现平衡对接和互相融合。
(二)制度准备
制度准备的重点亦有二个:一是建立和维护境外民众对于人民币的信心,二是实现境外人民币离岸资本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平稳对接与融合。境内外资本市场的融合使得境外主体可以非常便利地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国际投资以及货币兑换——从而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1)形成稳定而透明的货币政策,建立和维护境外民众对于人民币的信心。
要建立和维护境外民众对于人民币的信心,必须形成稳定而透明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透明化有助于减少市场的猜疑心理,降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也是中国ZF的债权人,中国ZF亦有义务对相关货币政策进行信息披露。
应当摒弃以货币政策来刺激或紧缩经济的思想。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便是稳定币值。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失业率攀升只有二个原因:特定民众的知识结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或者是经济秩序不正常。对于第一种原因,上升的失业率会促使特定的民众更新其知识结构——这是经济的自我调整过程。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从而阻碍这种自我调整。不仅如此,货币政策调控还会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货币的唯一职能就是交易媒介 ,以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将干扰货币职能的履行,从而导致经济秩序紊乱。因此,无论人民币有没有国际化,以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均不可取。笔者建议:
①立法规定:央行无权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将此权限收归相关立法机构,央行可提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建议,由相关立法机构批准。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化对经济产生极大的收缩与扩张效应,人为地制造了经济扰动。同时,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很大地干扰,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频繁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绝非明智。②立法制定并公布货币供应和国债发行决策的规则,明确央行的相关权限,形成稳定而透明的货币供应政策。③增持黄金。未来10年内,国际货币格局会非常混乱,黄金将在局部范围内重新恢复作为国际货币的角色,相对于当前各主要国际货币,其升值趋势是确定无疑的。中国ZF应在恰当时候使用外汇储备购入黄金,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外汇储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境外民众对人民币的信心。④港币转钩人民币。美元的前景不妙,港币钩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未来将不再可行。将港币转钩人民币对香港经济有利,也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转钩时机的选择是一个政治问题,主要考虑香港ZF与民众的意愿。单纯从经济上来看,越早转过来越有利。人民币国际化完成后,港币已经没必要存在了,香港最终将直接使用人民币。
(2)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实现境内外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融合。
利率市场化是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利率市场化之所以障碍重重关键原因在于国有资本主导了金融业。应当放开民营资本的准入,促进金融业的竞争。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将会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金融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因而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容纳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将更加复杂,风险加剧。一般来说,国有资本的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今后金融业的发展中,应当控制甚至收缩国有资本的规模。包括上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均应当给民营资本更多的机会。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起来以后,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的实质就是让境内外资本市场平衡对接和互相融合。这需要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和资本项目管制。中国ZF可以通过控制H债券的发行量来影响境外人民币供给,另一方面,离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因此,中国ZF对离岸市场有较高的控制力,从而两个市场的整合亦是可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7 10:29:33
三、两种国际化路线图的比较
相比较于现在的渐进式国际化路线,新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新思路有利于推广人民币贸易结算,从而大大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贸易结算是国际化的基础,如果不能广泛地用于贸易结算,放出的人民币迟早会流回境内。渐进式国际化路线是从中国的进口开始推广人民币结算。而新思路下,通过H债券的发行,境外各国均广泛地拥有人民币资金,因此人民币结算不仅可以在中外之间,而且也在境外各国相互的贸易之间推广。因此,新思路下人民币国际的起点要高得多,如果说渐进式路线是从一个“点”开始向“面”推广,那么新思路下则是从一张“网”开始向网眼及网外扩张。众所周知,货币的使用具有极强的规模效应,使用的范围越广、频率的越高,则使用越发便利,从而又能吸引更多的使用者。相比于 “从点开始”, “从网开始”推广人民币贸易结算的难度下降了不啻数十倍,国际化的进度亦将因此大大加快。笔者估计,在新思路下,人民币国际化大概需要8年左右的时间。这在渐进式路线下是不可以想象的。尽快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于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2)不会导致外汇储备剧增,同时为现有的外汇储备找到了一条高效的利用渠道。
新路线图下,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推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将逐步减少,乃至最终停止增长,降低了外汇储备贬值损失的风险。另一方面,以现有的美元储备为抵押发行H债券,是当前外汇储备的最佳使用方式。
(3)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入,从而提高国内民众生活水平,提振内需。
当前中国贸易顺差换回的只是外汇储备的增加。这意味着真实财富和资源不断流出却没有回流,国内需求因此而受到抑制;反过来,内需不足又导致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出口,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新思路打破了这种恶性循环的机制。另外,核心方案的实施带来巨额铸币收入可用于从国外购入资源,提高了国内民众生活水平,压低国内生产成本及物价水平,从而极大地刺激内需的增长,使得经济的发展回归到正常轨道。
(4)可以顺利实现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自由化和汇率自由化。
根据核心方案发展起来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为上述“三化”提供价格参照,同时,可以平缓“三化”带来的冲击,大大降低了“三化”的阻力,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5)大大增加了美国干预的难度,降低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降,中国民众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积累水平逐步接近美国,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还要多——这意味着中国的生产潜力是美国的数倍。这就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若成功,必然会取代美元的地位——这对于美国经济而言几乎就是灭顶之灾。这是因为,流通在美国境外的美元及美元资产数量巨大,远远超过美国国内的货币流通量;如果对美元的信心动摇,境外持有者大量抛售,这些美元将回流美国,势必导致其国内恶性通货膨胀,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动摇对美元的信心,使得境外持有者进一步抛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果真如此,届时,美国出现1000%以上的通胀率亦不足为奇,而美元的崩溃将不可遏制。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核心利益,是中美之间的核心利益冲突。人民币国际化势必引起美国的阻挠。在渐进式路线下,由于经常项目下人民币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引发对资本项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击,美国等国外势力必然会利用这种冲击来阻挠人民币国际化。即使中国ZF可以凭借巨额外汇储备抵御这种冲击,但是如此一来,汇率自由化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就遥遥无期了。
相反,在新路线下,H债券的发行将中国与欧洲等境外各国实现了利益捆绑,美国ZF的干预将会孤立无援。美国最直接的反应应当是,通过在政治上甚至军事上施压,阻止境外各国与中国签署人民币债券发行协议,或破坏协议的执行,从而达到阻挠核心方案的实施的目的。但是这种企图注定不能得逞。中方只需要拿出一部分铸币收入作为经济援助或者以其他政治利益为条件,对方就无法拒绝这样的协议。而美方要说服其他国家拒绝这一协议就必须开出比中方更优厚的条件——就算没有经济危机,美方也没有如此经济实力,何况目前正处于经济困境之中。
(6)彻底解决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争论
在渐进式国际化路线下,美国ZF必然压迫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若大幅升值,将极大地打击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断送人民币国际化的希望。而在新思路下,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核心方案中,H债券的持有人可以选择人民币或者美元的本息偿付,如果人民币升值,则这些境外持有者均会选择人民币的本息偿付。而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各国民众/ZF将越来越多地选择抛售美元资产而更多地持有人民币资产,这意味越来越多的美元回流美国。对于这一后果,相信美国人心知肚明。因此,美国此时非但不敢要求人民币升值,倒是极有可能反过来要求人民币对美元贬值。
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ZF应当允许人民币对各主要国际货币有限度地升值。这个时候中国已经获得第一笔铸币收入,可以通过减税来缓解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内需的增长,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出口的依赖亦大大降低,此时的中国完全有能力承受升值的后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27 11:28:59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