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754 2
2013-11-01
来自科学网http://bbs.sciencenet.cn/blog-788889-737511.html

近日我国隆重推出“诺贝尔奖百人计划”,感觉充斥着很多悖论。

悖论1:政策悖论

我们已经推出过“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亿人计划”等等,包括各省市的,可能出台了上千个计划。这些计划究竟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若是成功的,将已有的计划发扬光大即可,没有必要推出一个又一个新计划。若是失败的,那更没有必要推出新计划。

悖论2:评价悖论

究竟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我们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才滋生出了假借“人才”之名,搞腐败。你现在又搞出个最为响亮的人才计划,那就意味着找到了人才评价标准,那为何不用这个人才评价标准去取代现在极其不合理的高校广泛实施的量化考核?免得大家为量化考核所累。

悖论3:引进悖论

如果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那引进后的人很快就变成不是人才了。这样就会有人为了使自己成为人才,就会不断地逃离中国,让别人反复引进。最终会形成,越引进,逃离的人就越多。这与引进人才政策初衷严重相悖。

悖论4:成才悖论

一个人如果是人才,他应该有很强的自我成才的能力,不需要别人提拔。而人才计划悖论在于:人才没有自我成才的能力,必须靠别人提拔。

悖论5:金钱至上悖论

“诺贝尔奖百人计划”目的是要把更多的钱砸向大牛。我们的大牛现在不缺钱,有些比美国科学家还富有,只是苦于没成果。回顾历史,发现很多诺奖获得者并不是富可敌国,有的甚至在缺钱的情况下取得了成果。如果越有钱就越能取得成果的话,那为什么文莱、沙特之类的国家从来没有获得过诺奖呢?也很少听说超级富豪拿诺奖的事啊。

悖论6:名利悖论

很多人只是出于对自然现象的好奇才做研究,追求名利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反而最后一事无成。俄罗斯的佩雷尔曼解决彭加莱猜想,一点功利心都没有。像这样的人不可能进入人才计划。

悖论7:获取成果悖论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谁也没法预测哪个能取得成果。能够预测的东西往往就不能称其为科研成果。人才计划的谬误就在于:没有进入人才计划的就不能取得科研成果。

悖论8:认证悖论

诺奖评审委员会都没法事先预测,只能事后确认谁该获奖。上帝粒子花了近50年才得到确认。我们的人才管理者有先见之明,比诺奖评审委员会还聪明,可以事先知道哪些人能拿诺奖。既然这样,那干脆由我国领导人担任诺奖评审委员,而且可以提前颁奖给可能得奖的人。

悖论9:科研目的悖论

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诺奖?那牛顿时代,什么奖励也没有,人们不照样在做研究?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11-1 10:23:13
只怕又成为一些学术权力拥有者的获利手段和渠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6-10 21:43:22
学术界就和 体育界一样的,要拿金牌,不然哪来谈资和自豪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