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4303 22
2005-06-12
在其他论坛版块,有人发贴标榜“农业的出路就在于结构的调整及技术的升级”(非原文,大概意思)。本人看后按耐不住,骚然跃起,一口气写出下话:

一、我对增产不增收的分析:
(1)市场因素:生产过多-供过于求-“买方市场”加深-价格下降-总收入未增。
(2)体制因素:包产到户-家庭作坊式农业占主导-卖方(农民)力量过于分散-缺乏“觅价”的“效用一体”及“市场同一”的基础-被动“受价”-市场主导权转移后的缺失-利益控制受损。
(3)模式因素:非规模化生产-自给自足-粮食剩余过少-收入弹性过小。

二、冲动的反驳:
如果单单从农民技术投入欠缺的普遍事实分析未免有负客观。如果一家企业亏损,我们就“反客为主”地埋厌其缺乏技术优势,或是在“产业升级”上“纸上谈兵”地夸夸其谈也“谈”不到点子上。作为“守夜人”的政府部门应该从现实的客观实际(技术条件)出发做出有力的体制创新及利益激励,从实际中做到“信息效率”及“激励相容”,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否则,“反客”的深化必将导致“制度效率”的缺失,而“自以为是”的将自我价值主观强加于民的“技术指导”带给农业的也将是一场“高层失误”的“社会悲痛”。因为在“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上作为农业直接收益人的当事主体(农民)绝对会比定位“外部人”的政府官员更具“冲动性”,而在改革的现实上也会比他们来得更真实。当然,我并不否认政府的“技术赞助”及“理性调控”的作用。但是,这正好落入我多次提出的政府在“路径选择”面“制度创新”的守夜义务。然而,我要澄清的是:守夜并不等于“越俎代苞”的“价值强加”,而只能是“理性思考”与“西天取经”后的“谨慎提醒”,但“提醒”的“警预”作用的实现必须以“实践验证”为先提。也许赘言过多、话锋过重,但愿不会伤及被“漠视”或被“扭曲”的“少数”,在此,我得对自己的“有话必说”抱歉万分。当然,我的“惭言”并非是对“套套逻辑”的甚赞,而恰恰是对它们的鞭策。“理性”来源现实,而非出初“头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6-12 17:02:00

好久没有看到楼主的帖子了,谢谢参与。

这也许的确是个奇怪的现象:三农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但是研究的人最少,这少有的“研究者”中,真正当过农民的又更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2 17:19:00
增产不增收既有市场因素,更有政府因素,我们何时真正落实过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我们什么时候向农村投放过足额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或者说农村现在是不是存在着公共品需求表达机制?我们总是认为农民是愚昧的,其实只要把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放在那样一种约束中,我们谁能否认自己的选择是"理性的选择"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3 17:42:00
大家是不是把问题集中一下:解决三农问题,政府需要做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4 16:19:00

提供足够的农村公共产品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

呵呵,最近正帮老板搞这方面的课题,深有感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16 18:59:00

charliecn,难得在这里可以看到关于农经方面的评论,我是农业大学的学生,因此对农民问题也特别的关注,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没有看到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农村问题展开分析,好一些的也就是用了NIE的几个名词,NIE在分析农村问题时大有用场,自己也尝试着做,但是理论功底还是太薄弱了。

不知charliecn能否提供些线索,或者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我们能学到些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