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1323 0
2007-12-08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叶檀


    到底是用利率手段还是汇率手段?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汇率手段是根本,利率手段是辅助,如果汇率失衡,那么所有的利率手段都无法矫正国内的经济失衡状态。如果说十几年前利率手段还能作为调整国内价格的主要工具,现在动用利率手段已经越来越难以达到先前的效果。汇率手段闯关,利率手段避让,几乎已成定局。

    周小川先生隔着千山万水在南非开普敦表示,“央行满意目前的利率水平”,并且说加息不会在未来一周进行,市场有一周的明确利率预期,但因此增加了如下预期,首先,人民币汇率弹性将增强,其次,将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来吸引流动性。

   央行不加息有两种可能,一是很明显就是决策层判断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并不大,或者说明年的汇率政策能够有效地缓解目前国内的通胀压力。

    从国家统计局一再强调物价结构性上涨而非全面上涨就可以看得出来,此次周小川又做呼应,明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他提出的证据却否定了自己的结论,如认为中国的通胀部分推动力来自对历史遗留的价格扭曲的修正,譬如修正部分城市设施和公共交通的低成本等问题。因此央行在设定全年的通货膨胀目标时,将考虑到矫正原有的传统价格失真问题这一因素。这说明明年通胀压力将会增大而不是缩小,按照通行的加息抑制通胀的理论,央行应该继续加息。事实上,今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让非通胀论者难以自圆其说,而明年随着理顺价格体系所导致的资源价格与公共服务价格的上涨,将使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除非央行将目标CPI上调至4%甚至5%,才能在新的坐标之下堂而皇之地声称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表面矛盾处处的表态,实际上是因为现行货币政策遭遇严重问题,不得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自圆其说。央行不动用加息手段的真正原因不是通胀压力不大,而是在日益加剧的国际压力下,小步快走的利率与汇率手段遭遇到真正的瓶颈,外部压力重于内部,只有外部压力缓解之后内部压力才能自然释放。很明显,本轮加息起因就在于CPI数据的上升引发经济过热与民生水平下降的担忧,没有理由CPI上升到5%需要加息,而上升到6.5%时反而不需要加息,通胀情况反面舒缓了。

    果真如此,只能说明决策层对经济与价格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或者说,到目前为止的加息政策都是错误的。加息政策没有错,但是太晚了,如果现在实行加息政策,则是大错。

    在此轮经济增长之初,央行就有必要实行严格的正利率政策,以防止扭曲内部经济结构,事实上央行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即以压低的货币来为经济转型买单,也就是麦金农所说的用铸币税减少改革成本。与之配套的政策还包括政府大规模投资,压缩公共福利拉动GDP等,这一条路当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从技术破产到腰缠万贯,上市之后市值超过国际主流金融机构。

    但现在这一政策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并开始逐渐吞噬前此的改革成果,国内出现了内需过冷与投资过热的矛盾,公共福利过低与政府财力过大的矛盾,国外出现了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沉重压力。此时动用利率政策一则会让不可知的银行坏帐浮出水面,让以土地或者房地产为抵押的优质贷款转化为可疑货款,同时会让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加沉重。从2005年迄今,有1000多亿美元的热钱进入国内,加上投资资本项目的资金当在数倍以上,深圳的一个地下钱庄一年可以处理的数额就达到43亿,把这些地下流通的热钱数字加总,规模十分惊人,有人估计起码在3000亿美元以上。

    加息时机已过,此时加息无异于自套绳索,央行前后矛盾的表态其实反映了货币政策的转变。他们情愿冒骂名使用窗口指导进行贷款数量的严格限制,不惜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使中小银行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险境,也不愿意用加息这一危险的手段诱使热钱进入,急速吹大资本市场泡沫。
    汇率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伴随汇改而来的风险才是明年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我们面对的压力不是通胀上升的压力,而是在汇改之下大部分制造企业无法顶住升值压力,造成的大面积经济衰退的压力。

    政府已经准备好了药方,那就是城商行的上市与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中石油计划以20亿元控股珠海商行,国电电力拟出资约3.76亿元认购3.13亿股,成为石家庄商业银行控股股东,我们不仅会看到巨无霸的垄断金融与资源的企业,很快还将看到产融一体的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命运,这是目前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既成事实,恐怕也是继货币政策之后所能犯的最大错误。

来源http://bank.money.hexun.com/2591086.shtml

作者:叶檀


    到底是用利率手段还是汇率手段?这是一个问题。

    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汇率手段是根本,利率手段是辅助,如果汇率失衡,那么所有的利率手段都无法矫正国内的经济失衡状态。如果说十几年前利率手段还能作为调整国内价格的主要工具,现在动用利率手段已经越来越难以达到先前的效果。汇率手段闯关,利率手段避让,几乎已成定局。

    周小川先生隔着千山万水在南非开普敦表示,“央行满意目前的利率水平”,并且说加息不会在未来一周进行,市场有一周的明确利率预期,但因此增加了如下预期,首先,人民币汇率弹性将增强,其次,将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来吸引流动性。

   央行不加息有两种可能,一是很明显就是决策层判断目前国内通胀压力并不大,或者说明年的汇率政策能够有效地缓解目前国内的通胀压力。

    从国家统计局一再强调物价结构性上涨而非全面上涨就可以看得出来,此次周小川又做呼应,明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他提出的证据却否定了自己的结论,如认为中国的通胀部分推动力来自对历史遗留的价格扭曲的修正,譬如修正部分城市设施和公共交通的低成本等问题。因此央行在设定全年的通货膨胀目标时,将考虑到矫正原有的传统价格失真问题这一因素。这说明明年通胀压力将会增大而不是缩小,按照通行的加息抑制通胀的理论,央行应该继续加息。事实上,今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上升让非通胀论者难以自圆其说,而明年随着理顺价格体系所导致的资源价格与公共服务价格的上涨,将使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除非央行将目标CPI上调至4%甚至5%,才能在新的坐标之下堂而皇之地声称通货膨胀压力不大。

    表面矛盾处处的表态,实际上是因为现行货币政策遭遇严重问题,不得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自圆其说。央行不动用加息手段的真正原因不是通胀压力不大,而是在日益加剧的国际压力下,小步快走的利率与汇率手段遭遇到真正的瓶颈,外部压力重于内部,只有外部压力缓解之后内部压力才能自然释放。很明显,本轮加息起因就在于CPI数据的上升引发经济过热与民生水平下降的担忧,没有理由CPI上升到5%需要加息,而上升到6.5%时反而不需要加息,通胀情况反面舒缓了。

    果真如此,只能说明决策层对经济与价格的判断出现了严重失误,或者说,到目前为止的加息政策都是错误的。加息政策没有错,但是太晚了,如果现在实行加息政策,则是大错。

    在此轮经济增长之初,央行就有必要实行严格的正利率政策,以防止扭曲内部经济结构,事实上央行并没有这么做,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径,即以压低的货币来为经济转型买单,也就是麦金农所说的用铸币税减少改革成本。与之配套的政策还包括政府大规模投资,压缩公共福利拉动GDP等,这一条路当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中国的主要金融机构从技术破产到腰缠万贯,上市之后市值超过国际主流金融机构。

    但现在这一政策的负面效果越来越明显,并开始逐渐吞噬前此的改革成果,国内出现了内需过冷与投资过热的矛盾,公共福利过低与政府财力过大的矛盾,国外出现了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沉重压力。此时动用利率政策一则会让不可知的银行坏帐浮出水面,让以土地或者房地产为抵押的优质贷款转化为可疑货款,同时会让人民币升值压力更加沉重。从2005年迄今,有1000多亿美元的热钱进入国内,加上投资资本项目的资金当在数倍以上,深圳的一个地下钱庄一年可以处理的数额就达到43亿,把这些地下流通的热钱数字加总,规模十分惊人,有人估计起码在3000亿美元以上。

    加息时机已过,此时加息无异于自套绳索,央行前后矛盾的表态其实反映了货币政策的转变。他们情愿冒骂名使用窗口指导进行贷款数量的严格限制,不惜再次提高准备金率使中小银行陷入流动性不足的险境,也不愿意用加息这一危险的手段诱使热钱进入,急速吹大资本市场泡沫。
    汇率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伴随汇改而来的风险才是明年中国经济的真正风险,我们面对的压力不是通胀上升的压力,而是在汇改之下大部分制造企业无法顶住升值压力,造成的大面积经济衰退的压力。

    政府已经准备好了药方,那就是城商行的上市与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中石油计划以20亿元控股珠海商行,国电电力拟出资约3.76亿元认购3.13亿股,成为石家庄商业银行控股股东,我们不仅会看到巨无霸的垄断金融与资源的企业,很快还将看到产融一体的垄断企业。这些企业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命运,这是目前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既成事实,恐怕也是继货币政策之后所能犯的最大错误。

来源http://bank.money.hexun.com/2591086.s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9 10:12: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