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赛跑
劳动密集型产业:
概念: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
技术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需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它的技术密集程度,往往同各行业 、部门或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成正比,而同各行业、部门或企业所用手工操作人数成反比。
替代品
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 互为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大于0。
普遍观念: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加速现代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
归纳如下
(1)人力和机械生产力互为替代品。
(2)未实现充分规模的企业:假设以人力为主,不断向机械生产力过渡。
已实现:以机械生产力为主。
整体趋势:全球构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力中人力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而机器逐步增加。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社会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机器供给正在不断挤出人力供给。
从微观上分析:大的制造企业自是不必说。有人说像律师,老师,作家等等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被机器替代的职业,但他们的分工也时刻伴随机器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多媒体教学软件、设备的应用;IOS应用等等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
以生产面包为例:
(1) 假设由人和由机器生产的面包在成本方面完全一致,制成品在价格和口味方面也完全一致。即为无差别产品
(2) 人的流程:生产面包--------产出面包同时卖出面包以获得工资——用工资买面包实现 消费。
(3) 机器的流程:生产面包——产出面包同时卖出面包以弥补买机器的投入——不能实现任何消费。
也就是说,在机器流程中,获得的资金只能用于对机器的购买,或者我们也将它看做一种消费,而这种消费太过单一。机器自己无法实现消费。
当卖面包的利润补亏了机器购入金,剩余的钱去了哪里?假设是购买机器的人作为自己的利润进了口袋。
(4) 把做面包的单一模型扩大为企业,我们就能发现问题了。所以的低层次劳动力的消费能力与购买机器的那一个人进行对比——我们在不断追求生产力扩大的同时,购买力不但不能跟进,反而被日益扩大的机械化生产挤出。
结论:生产力的机械化扩张带来的是购买力的日益衰退
反对观点:认为劳动力是可流动的;一个生产部门的现代化会促进劳动力转向更低层次的另一个劳动密集型部门,也就是说可以去生产别的商品。同时,机器的出现增加了可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种类,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上升。
自己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如此,但现实中现在各国频出的高失业率是否证明了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进行调节?劳动力流动的设想很好,但往哪儿流真的有那么多位置吗?另外还要提出的一小点是,很一部分人如果具有并保持3000的消费水平,他们宁愿呆在家等待机会的到来也不愿意去找2000的工作弥补损失。
解释滞涨:
人力被机器挤出—失业—消费减少—企业首先考虑裁员而不会是用人力来代替机器这样荒谬的想法—消费进一步萎缩
通货膨胀:说明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社会依然需要机械化进一步扩大供给
如果大家觉得这个解释存在矛盾,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需求和消费是对等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