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943 9
2008-04-30

高鸿业第四版523页中,说到,“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我想问的是,私人投资减少怎么会减少私人消费呢?不是投资=储蓄,投资减少-——储蓄减少——消费增加吗?

谢谢您的回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30 08:18:00

私人投资减少导致私人收入减少,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消费受到收入的约束,收入减少,消费也会相应的减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30 08:21:00

IS-LM分析中,“挤出效应”的关键环节是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率)会升高:经济中信用关系的变化(LM)与经济中实体生产(IS)之间的关系。

设“政府”分为两个独立的部门: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法律上,它们各自服从于不同的目标,各自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

当财政当局想扩大财政支出、执行赤字政策时,财政当局须向其他机构或个人出售财政部债券(通俗地说即“向别人借钱”)。此时,如果货币当局不同意为财政当局融资,或者,货币当局拒绝购买财政部债券(通俗地说即货币当局不借钱给财政当局),财政当局只能向(既非财政当局又非货币当局的)公众出售债券。而这些债券若要卖得出去,必要条件是,其收益率不低于银行利率,这样就会推高全社会整体的(均衡)利率水平——此时公众可能持有的货币余额会减少(货币转移到财政当局),货币变得更“紧俏”了(表现为全社会整体利率升高)。

这里的几点是:

(1)货币当局不参与财政当局的融资行为,即货币当局没有配合财政当局同时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因此经济中基础货币量不变(LM曲线位置、形状不变)。

(2)在基础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财政当局从公众那里“借钱”,相当于替公众“花钱”——这正是“挤出效应”的意义:利率升高带来公众投资减少。通俗地说,在货币当局不配合的情况下,财政当局的赤字政策可能“哄抬”了货币的“价格”(公众可能持有的货币余额变少了),从而减少了私人投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30 08:30:00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挤出可以分成“不完全”与“完全”两种。

不完全挤出中,之后的均衡产出会大于初始的均衡产出,财政政策的效果会由于利率升高而“打折扣”,但还会增加产出;完全挤出中,之后的均衡产出等于初始的均衡产出,财政政策完全没有效果,不增加产出(初始时经济如果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30 09:21:00

讲的真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30 09:55:00
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回复。我还有个问题:“投资=储蓄,投资减少-——储蓄减少——消费增加”错在哪里啊?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