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5747 5
2007-12-10
<p>高中一年级有个探究问题:</p><p>某超市从电器厂购进一批电器,进货增值税发票上显示,电器的增值税为8500元。超市将电器销售给消费者,商场缴纳的增值税为3400元。</p><p>本例中谁是电器生产的增值税纳税人?谁是负税人?</p><p>超市是电器零售环节的增值税纳税人,谁是负税人?</p><p>在教师用书是是这么说的:“在本探究活动中,电器生产环节的增值税人是电器厂,零售环节的增值税纳税人是超市。但是,电器零售环节及生产环节的负税人都是消费者。千万不要以为电器生产环节的负税人是超市,从而造成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负税人的错误观念。我国的增值税实行税收抵扣制度,具有完全转嫁性质,因此,电器厂的增值税通过营锁环节可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本探究活动中两问的负税人都是消费者,是因为实行税收抵扣制的增值税具有完全转嫁的性质”。</p><p>我自己的疑问:税收完全转嫁,有两种情况,一是需求完全无弹性,一是供给完全有弹性。为什么说增值税是能完全转嫁的呢?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看完全转嫁,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转嫁,因为电器是需求有弹性的。因此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是错误的。<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1 01:08:00

我认为楼主和教科书的都对。

消费者的支出包括商品售价和增值税。

单纯考虑增值税,电器的税负是完全转移给消费者了。

但是由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考察消费者支出(或厂商收入)的总体情况,税负实质上并没有完全转嫁。

楼主认为税负由厂商承担的那一部分并没有体现在“厂商承担了一部分增值税”上,而是体现在商品售价的降低和销量的减少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2 10:25:00
大家帮帮我好吗?还有前辈能帮我解答这个问题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2 14:21:00

我觉的楼主自己把自己搞糊涂了:
不管是厂商还是销售商,他们的经营目的都是利润最大化,而作为流动税的增值税,只要流通就要作为成本,而且其成本是固定的:销售额*17%(我国)。如果不是完全转嫁,税收在这一方面他们不就亏了?
就此题而言,电器是有需求弹性的,其需求销售数量虽价格下降而上升,但是税还是要交啊。电器生产成本为35000,然后还是你的例子超市从电器厂购进一批电器,进货增值税发票上显示,电器的增值税为8500元。超市将电器销售给消费者,商场缴纳的增值税为3400元,厂商目标利润为15000(厂商出厂价应该是8500/17%=50000,超市一共向厂商付款58500),而超市的售价就应该是73400(增值税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本例中,销项税就是3400+8500=11900,所以销售价就为:3400+11900/0.17=73400),超市的利润就是14900,如果在需求曲线上,需求上升,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只是抵消掉厂商和超市的目标利润,而对增值税厂商和超市都不会承担。只是说如果需求上升,价格下降,而商场缴纳的增值税会减少一点,厂商的增值税相对超市增多,但利润增量谁多谁少还不一定。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销售价格低于成本加上税,还会有厂商卖产品,超市卖商品?没有人愿意买东西说,我的卖价就是成本加部分税,其他的自己填了。只有可能是降低利润而求得多销。所以,肯定是完全转移了,亏本生意大家是不会做的。

另:这道题还有点搞:厂商利润和超市利润基本一致,不禁让人想起老马......

[em01][em0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2 16:54:00

设增值税率t。

设第一个环节销售毛收入(即含税收入)为R1,则总增值税为tR1/(1+t);该环节纳税人缴税tR1/(1+t)。

设第二个环节销售毛收入为R2,则总增值税为tR2/(1+t);该环节纳税人缴税tR2/(1+t)-tR1/(1+t)=t(R2-R1)/(1+t)。

设第三个环节销售毛收入为R3,则总增值税为tR3/(1+t);该环节纳税人缴税tR3/(1+t)-tR2/(1+t)=t(R3-R2)/(1+t)。

……

依此类推,设第n个环节销售毛收入为Rn,则总增值税为tRn/(1+t);该环节纳税人缴税tRn/(1+t)-tRn-1/(1+t)=t(Rn-Rn-1)/(1+t)。

显然,总增值税tRn/(1+t)为各环节纳税人缴税之和;并且若某环节毛收入低于上一环节,则该环节纳税人其实不纳税;而最终消费者的支付是Rn

经济学上的“转稼”与会计上的“转稼”并不相同,正如,经济学要考虑的许多“机会成本”,会计学并不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2 16:57:00
以下是引用一种在2007-12-12 14:21:00的发言:另:这道题还有点搞:厂商利润和超市利润基本一致,不禁让人想起老马......

“厂商利润”与“超市利润”还要考虑各自的其他成本(比如原材料费、地租、工资、折旧……)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