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36 1
2007-12-11
   身家47亿的河南首富孙树华被拘捕了。从一个一度靠捡垃圾维持生活的贫苦孩子,到缔造了数十亿资产的华林集团老总,再到今天的身陷囹圄。孙树华走过一段坎坷而曲折的道路,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来看,导致其覆灭的原因除了自身的问题,还有来自周边的因素,一个是身边的职业经理人,一个就是当地一些政府官员。
 
  作为河南省一个贫困县的周口县,出现华林这样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不管是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当地官员的政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当地政府极其重视。但在重视的同时,一些拉郎配的项目也压在孙树华的身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华林对河南四五酒厂的收购。本意是帮助政府解决“员工上访”问题,但最终因没有资金履行收购合约,酒厂仍被政府收回。我们看到,华林集团收购四五酒厂,首先不是企业出于发展的考虑而采取的正常收购活动,而是在政府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给他们压上的一快砝码。
 
  其实象华林这样面临政府摊派“任务”的企业不是少数,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是普遍现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宣传地方名气、增加地方官员政绩,都呼唤一个地方应该拥有上规模的企业。比如茅台对于贵州怀仁的意义、长虹对于四川绵阳的意义等等。在很多地方,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本是力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步发展壮大,但因为进入了当地政府的眼睛,一方面是给政策、给资金、给土地,一方面是将政府感到棘手的问题由他们来解决,比如濒临倒闭、职工怨声载道的国有企业,就需要这些被政府看上的企业来合并,明明是沉重的包袱,明明是无法挽救的局面,但地方政府需要吸纳就业、需要稳定的局面,强迫这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进行兼并,为他们带来沉重的资金和管理负担,政府再用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支持一下,给这些企业带来长期的隐患,甚至导致他们走向覆灭。
 
  目前,在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当地企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眼中,这些企业就成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角色,在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甚至法律的情况下强行拉郎配,不但没有挽救危难中的企业,反而让蓬勃成长的企业举步唯艰,而最后出现的经济恶果和法律恶果也由这些企业来承担,政府再去“支持”和“培育”其他企业。如此恶性循环,不但对地方经济发展不利,也无法给地方官员们带来梦寐以求的所谓政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1 19:02:00
都是"二元经济"惹的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