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26 2
2007-12-13
11月份CPI上涨6.9%,涨幅较10月份再增0.4个百分点。此外,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测今年全年的CPI涨幅在4.7%左右,对比1-11月的累计涨幅,这几乎是在向社会暗示,12月份CPI涨幅很有可能再创新高。拿统计数字作直观对比,“结构性通涨”演变为“明显通胀”的压力仍在增大。

  针对11月份的CPI数据,姚景源依然坚持当下物价仍呈“结构性通涨”的判断。然而,姚景源的判断未能得到社会舆论较普遍的认同,这从各大新闻或门户网站海量的质疑跟帖中可见一斑。

  其实,社会舆论对姚所阐述理由是否客观、本真,是否想有意掩遮什么的质疑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人们希望通过“阅读姚景源”,从中判断出11月份CPI是否已接近上涨的尾声甚至拐点已经呈现?或者,12月份直至明年的CPI还将持续攀升?

  就CPI涨幅已近拐点还是继续攀升,官方虽不便肯定作答,但梳理和分析近期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信息和政策举措,早报评论员以为,CPI涨幅可能已逼近拐点,考虑到岁末年初历来是消费旺季,购买力拉动需求刚性十足,这个人们普遍期待的拐点,在春节后出现并非不可能:

  一,11月份仅食品类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5.94个百分点,如果扣除“食品因素”,其余纳入CPI统计口径的7大类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拉动CPI上涨只有不到1个百分点。而在6月份,同一数值是2.3个百分点。另外,该数值自6月份后一直呈逐步下降态势,它所隐含的信息是,在剔除食品类及以石油为原料的少部分工业制成品,绝大多数工业品的价格处于微降、持平或微涨状态。这至少说明,国内市场供需结构总体仍呈平衡态,这不但为“结构性通胀”说提供了支持,也意味着防止“明显通胀”只需“重点防御”而不必“四面出击”。

  二,眼下国内“结构性通胀”与国际“结构性通胀”密切相关。换言之,通胀在当前属全球普遍现象。相对于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去年平均通胀率为5.1%,今年预计为5.9%至6%,国内今年CPI涨幅仍处于可承受状态。

  三,央行与

银监会致力于“双控”信贷的效果进一步显现,11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额降至874亿元,为今年以来月度最低值。考虑到本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
准备金
率1个百分点,遏制流动性过剩为经济降温的效果还当放大。“热”与“胀”彼此交织,“热”有所降低,“胀”就会易控许多。

  四,一产、二产、三产比例有所改善,GDP总量中三产比例提高2.5个百分点。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以上两组数据反映出多年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症状有所缓解,为明年防“胀”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条件。

  五,秋粮丰收开始入库,外加前期肉蛋禽扶持政策的“滞后效应”开始进入释放期,带动供给增加多少可与食品生产成本的上涨形成一定程度的“对冲”,对粮肉蛋禽的进一步涨价有所抑制。

  六,姚为支持其“结构性通胀”之判断,特意拿1992年至1996年间国内CPI涨幅远高于今年作为理由之一。其实,这种对比是否成立另说,但姚的涨幅对比倒为人们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视角:即前后十几年间国家财力的对比,以1996年为例,中央财政7051亿元,今年比去年的新增量就可超过7000亿元,全年中央财政超过50000亿元已无悬念。这个对比很重要,防“热”尤其是防“胀”,足额的财力支撑不可或缺,如是,难怪姚坚持“结构性通胀”之判断,显得底气很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2-13 07:22:00

有紧亦应有松 制通胀于温和

通胀压力的蔓延短期内难以遏制,政府调控的目的,是控制物价的恶性上涨,恢复温和通胀水平。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最新的经济数据,其中CPI同比上涨6.9%,PPI同比上涨4.6%,物价涨幅呈现加快之势

  统计数据显示,11月CPI继续呈现出与前几个月类似的特点,一是农村涨幅高于城市,11月居民消费价格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二是食品上涨高于非食品,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4%;三是消费品上涨高于服务价格,消费品价格上涨8.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此外,也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一是CPI涨幅创了1996年以来的新高。二是月环比增速加快,9月CPI环比下降0.3%,10月环比上升0.3%,而11月则环比上涨了0.7%。三是继10月PPI大幅反弹后,11月PPI同比上涨4.6%,创出两年来的新高,未来向CPI的传导压力进一步增大。

  全面通胀迹象明显

  由此可见,当前物价走势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全面通胀迹象,这是由于结构性通胀、隐性通胀和输入型通胀共同转化的结果。

  结构性通胀,通俗地说就是有的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有的则比较平稳甚至下降。结构性通胀的存在,是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与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相对应的。在经济结构失衡的情况下,总是有过冷部门和过热部门,过冷部门的典型代表是农业生产部门,过热部门则包括钢铁化工等生产部门。

  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资本会更多涌入过热部门,进而出现大量产能过剩。而过冷部门则只能靠倒逼吸收更多的新增货币来满足需求,产品也会供不应求,进而过冷部门就会首先出现产品价格上涨乃至通胀。当

宏观调控紧缩力度不断加大时,对本来就实际处于紧缩性环境下的过冷部门就会加剧短缺下的物价上升,而过热部门本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面对紧缩其产品价格也不会下降更多,但由于预期未来利率的持续上升,可能会把未来的投资提前进行来降低资金成本,进而增加了生产要素需求,促使价格上涨从生产向消费传递。这样,当前的结构性通胀,已在某种程度上向全面通胀转化。

  隐性通胀是由于市场机制扭曲而一直未释放出来的通胀,主要是资源、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所隐蔽的通胀压力。现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开始加快,公用事业改革也不断加速,这些都使得成本向最终产品价格传递,构成现实的物价上涨压力。随着劳动者保护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展开,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而由于土地供应量减少、市场结构等原因,近三年土地价格出现爆发式增长,加剧了成本压力。这几方面,使得原来隐藏的通胀压力释放出来,形成成本推动的通胀。

  输入型通胀则是指外部通胀向国内的转移。在当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可以滥发,因此可以向剩余世界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长期以来,由于有廉价要素资源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我们事实上在贴补外国投资者以及消费者,以压制国内的通胀压力,这是为吸收全球的通胀压力作贡献。

  恢复温和通胀应为目标

  官方与民众对通胀感受有所差距,首先是由于CPI难以反映经济的全貌,如果用GDP平减指数来看,目前通胀水平已经远超出国际标准;况且现有统计难以反映金融和非金融资产的价格上涨,如果全部考虑在内的话,通胀压力将远超现在的统计数字。

  面对如此复杂的经济局面,单一的政策调控显然难以奏效,应需要多种措施的协调作用。首先是从紧货币政策必须坚持。虽然货币泛滥的本质,在于失衡经济结构的流动性吸收能力太强,但从源头上控制货币总量也是反通胀的必要条件,这同样是为了表达货币当局反通胀的决心,稳定公众预期。保持货币政策紧缩性的关键,仍然是明年初如何防止信贷与投资冲动的大幅反弹。

  其次,是财政政策要起到更多作用,包括为结构优化创造更好的税收环境,在资源税等改革中充分考虑长期与短期的矛盾,避免税额提高过多对要素价格的冲击,也应该增加社保类公共支出,来缓解公众所遭受的通胀痛苦感。

  需要注意的是,计划类的产业政策可以适度采用,但要慎重。现在的调控已经出现向计划手段复归的强烈迹象,这种“以毒攻毒”的手段,只能强化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失衡,也是传统上“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源。

  为抑制输入型通胀的影响,除了加快内部结构调整和市场机制建设之外,稳步推进

人民币升值也能起到通胀替代的作用。同时,为尽快释放隐性通胀,弱化通胀预期,需要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速度。这种改革虽然可能对短期内物价有冲击,但却是经济体系走向健康不得不承受的“闯关”成本,也有利于释放通胀预期。

  总之,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通胀压力的蔓延短期内难以遏制,全面消除通胀也不大可能。政府政策调控“多管齐下”的目的,是控制物价的恶性上涨,恢复温和通胀水平,为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必需的过渡期。

  □杨涛(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8 00:34:00
应该还没有到顶点,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还会继续涨一个阶段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